观雨听风西子湖
那年,颠颠的五市之行,再次半途安顿。
怀着一窥远古堤湖风采的好奇,把疲惫的脚步挪向惹人心动的西子湖。
刚才还晴朗朗的,怎么就阴云密布了?也不知从哪里卷来的天风海雨,漫无边际的!
一时间,淅沥的春雨缠绵着春风,飘飘洒洒,像千万条柔软的银丝急遽地从天而降,洒向大地,洒向两堤,洒向游览西子湖的游人。
初春时节,我和友人来到杭州,来到西子湖。然而,天公不作美,天气由晴转阴,眼前掠过飕飕冷风,继而下起了丝丝斜雨。
这点风雨于我无惧,春寒料峭中我们一行继续勇敢地游堤岸,坐游船,同样玩得尽兴。
雨,越下越大;雾,越来越重。这岸上,这水中,瞬间烟雨朦胧,湖天一色;远处的山峦,也变得迷蒙苍茫,若隐若现。
对于西湖的美景,有人说: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雨中的西湖,烟雨缭绕,山色如蒙薄纱,风姿绰约,朦胧如幻,更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奇景。但很多人还是喜欢“晴湖”,尤其是荷花映日,荷叶连天的季节,西湖美景同样绚丽多姿。这就是西湖的“风光不与四时同”。
面对由晴转雨的西湖,我想,这就是苏东坡当时写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情景再现吧?
由于白居易、苏东坡都曾在杭州为官,两位唐宋大诗人写下了不少赞颂西湖的传世诗作。面对“湖上春来似画图”的西湖美景,诗人有着太多的眷恋。所以白居易认为“未能抛得杭州去”,皆因“一半勾留是此湖”。
西湖很美,为不少游人所赞叹。但西湖的美景很多是古时人们经年累月改造而成的。白居易和苏东坡任职杭州时就曾相继治理过西湖。唐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就开始大规模浚治西湖,不但在湖上筑堤建闸,还开展农田灌溉,又继李泌之后重修六井。宋元佑四年(1089年),苏东坡二度任职杭州,官拜知州(人称杭州太守),再度疏浚西湖,他利用所挖的葑泥,堆成横跨南北的长堤(后称苏堤),并在堤边植上绿柳。长堤卧湖,垂柳抚波,西湖又多了一道风景线,也就有了后来的“苏堤春晓”。
雨,还继续下,犹如一张巨大的银帘悬挂于天地之间。湖中大片的田田荷叶,被雨点激起了一片白色的雨雾,宛若一张巨大的轻纱铺将于湖面,轻盈飘渺。人们都说,到了雨天,西湖便成为伞的世界。白堤断桥那边涌动着五颜六色的雨伞,我试图寻找那种让人回味的油纸伞,但是很难找到。我想,有没有忘了带雨伞的人呢?如果有那又如何是好呢?传说古时白娘子和小青在断桥上游湖,也是这样的一个雨天,许仙将伞借给白娘子,三人同舟归城,于是开始了一段千古奇缘。现在恐已没有人借伞了。
渐渐地,雨停了,雾也散了,西湖的景色又慢慢清朗了起来,堤岸的绿柳、雷峰塔的檐角朗然清晰。
雷峰塔,始建于吴越国(975年),由于战乱,古时的雷峰塔经历过损坏、修复、火烧、重建的磨难,1924年9月,经受不住风吹雨蚀的雷峰古塔轰然倒塌。现在的雷峰塔是2001年重建,2002年10月落成的新塔。“雷峰夕照”与“苏堤春晓”一样,成为“西湖十景”之一。
杭州倚湖而兴,因湖而名,以湖为魂。杭州因有西湖而闻名,也因有西湖而繁荣。
其实,杭州曾作为南宋的都城而闻名。
“靖康之难”使北宋在战火苍烟中灰飞烟灭。有幸逃脱的康王赵构,在金人的追杀中带着宋室余眷和兵马急急南下,一路南逃至扬州、镇江、临安、绍兴、明州,最后又回到临安。在折返于杭州西溪,官兵们饮马歇脚时,发现这里的美景很迷人。赵构就吹须长叹,说了句“西溪且留下”,自此南宋王朝便留在了杭州。南宋建都临安府,由此,也加快了杭州的经济发展。
而到了清末,杭州却成为太平天国的重要战场,西湖水面曾经展开过激烈的万人水战,死伤无数,此后杭州和西湖便变得萧索荒凉,毫无生气。
有人说,美丽的西湖,遗迹太密,故事太多。
现今的西湖,优美,灵动,奔放,热烈,充满着生机活力。
西湖风景因水而美,一平如镜的湖水,把周围的湖光山色给“框”进湖里,像一幅美丽的画图,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游览西湖,最惬意莫过于泛舟湖上。上得那游船,我找了一个位置坐下,举目四望:湖水碧波荡漾,堤岸杨柳依依,游船穿湖而过。这游船,红色的船身,红色的圆柱,黄色的“瓦顶”,古色古香,很有当年“皇船”的气派。
好一个西子湖!一湖的春光乍泄,一堤的柳帘拂翠,那绿柳垂向如绫的水面,体态飘然……我们上得岸来,又一阵清风吹过湖面,荡起一层层涟漪,吹得绿柳翩跹起舞。佛面而来的春风,古古作响,像一首唯美的音乐,更像从远古传来的声音,那是古人挥锄治湖的呐喊声,是白娘子哀怨凄美的歌唱声,还有唐诗宋词的朗读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