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立群的头像

李立群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0/31
分享

心中的红星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这首儿歌,在那个年代颇为流行。

在怀集,有一个行政村以“红星”命名,红星村位于怀集县岗坪镇的东南部,有六个自然寨,八百多户人家,三千多人口。

红星村曾经穷困潦倒,是省定贫困村。

2016年,中山市石岐区扶贫工作队开始进驻红星村。几年来,扶贫工作队不断加强力量,各项扶贫政策和新农村建设措施相继落实到位,红星村的村民逐步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脱贫奔康的道路,“贫困村”变成了美丽的新农村。

热暑依然的初秋,我来到红星村委会,如约见到了中山市石岐扶贫工作队的3位成员。

队长赖舜,年轻帅气,说话轻声细语,但充满着力量和自信。2019年5月,他接受了扶贫工作任务来到红星村,接任扶贫工作队队长,并任驻村第一书记。

年纪稍长一点的高个子陈炳坤,是老队长,现任副队长,2016年4月他便已进驻红星村。2018年卢发强加入到这个扶贫工作队。

陈炳坤说,初到红星村的时候,村里一半以上的贫困户住的还是泥砖房,不少村道还是泥土烂路,坑坑洼洼,杂草丛生,鸡屎牛屎满地,蚊蝇乱飞,污水横流,真的是脏乱差。

那时,工作队员不断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有时还与村民一起,铲杂草,清杂物,搬砖泥,一点一点地把红星村的环境改变过来。现在的红星村,已经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卢发强默默地点了一下头,他觉得,只有经历过那种艰辛,对红星村的变化才会感触良多。

初时,村容杂乱无章,个别群众对新农村建设持观望态度,有的村民守着破旧的“祖屋”不拆不让,有些人还抱有“等靠要”的思想……队员们隐隐感到了工作上的压力。但他们知难而进,走村过寨,登门入户,与群众促膝交谈,解疑译难,一步步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经过扶贫工作队和当地干部群众的努力,现在,红星村的村道巷道全部实现了硬底化,很多自然村建起了广场、舞台、文化楼、图书室,配置了体育运动设施,架设了路灯,绿化美化了环境。原来住泥砖屋的村民,经过帮扶和自筹,已经全部建起了混凝土新楼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有村民说,现在的红星村,走哪站哪都是那么舒服。

赖舜说,扶贫不能光靠给线给物,这样会形成依赖性。要让贫困户持续发展,赖舜认为,“造血”比“输血”更重要。

工作队与村两委达成了共识,对贫困户实行产业帮扶:通过开发产业,贫困户享受项目分红,形成固定收益;兴办农业合作社,建立了40亩早脆梨产业基地,实行收益分红;设立公益岗位,引导贫困村民参加技术培训,学会一技之长,有的村民受训后外出当了“粤菜师傅”;在工作队的帮扶下,村委会入股与一位外出务工的老板合作,建起了一间木材厂,聘请本村贫困人员就业,同时也让村委会获得分红,补充经济来源。通过这些“造血”行动,让困难户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改变了原来贫穷潦倒的生活状态。

村委会隔壁的莫姓人家,因男主人患病而致贫,为家中3个小孩交学费都成了问题。工作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们想方设法筹措了一定资金,为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病愈后,工作队介绍男主人在外地找到了一份工作,收入丰厚。有了积蓄,他们在村委会旁边建起了一座混凝土楼房。现在女主人在家经营着自家门店生意,生活环境已然好转。

一位黄姓村民,她有6个孩子,供学读书负担重,生活困难。工作队帮她一家申办了低保,每月有3000多元低保收入;还动员她参加公益岗位,当上保洁员,每月岗位补助有800元。后来经过工作队牵线搭桥,让她的丈夫学会了做不锈钢,手艺日精,生意日盛,每月做不锈钢也有3000多元收入。这一家已经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过上了殷实的小康生活。

村民梁石弟,育有5个子女,以前一家人住在倭小逼仄、杂乱无章的泥砖房里,过着艰难的生活。2012年她丈夫因病去世后,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为了让她尽快走出困境,工作队和村干部不断鼓励她,为她树立信心。2016年梁石弟被纳入贫困户,工作队让她加入到村里的扶贫产业项目,这使她每年有1万多元的固定收益,平时还有务工奖和节日慰问金。勤奋的梁石弟平时早出晚归,到周边村寨做泥水打零工,还在自家的田地里种上水稻和瓜果蔬菜。扶贫工作队为她的5个子女申报了助学申请,让他们享受到教育扶贫政策的福利,减轻了供学负担。大女儿和二女儿毕业后,相继找到了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全家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万元。村里还为梁石弟30平米的土坯房纳入危房改造计划,她得到了建房奖补资金,加上自筹,建起了一座混凝土新楼房,过上了安稳的生活。2019年,梁石弟一家达到脱贫标准,退出贫困户行列,真正实现了脱贫奔康。

工作队就是这样一个一个地帮扶,一户一户地实现了脱贫。

2019年,红星村45户贫困户全部实现了脱贫摘帽,和其他村民一样过上了小康生活。有脱贫的村民说,以前曾经梦想着,能与其他人一样过上安稳的生活。现在,有好的政策,有各级干部的支持,有扶贫工作队的艰辛付出,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

2019年底,经层层考核验收把关,红星村达到了脱贫标准,正式摘去“贫困村”的帽子,退出了“贫困村”的序列。

我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为之感动。

我曾想,为了帮助村民脱贫和建设新农村,扶贫工作队的队员们从城市过来长驻,过上农村生活,能习惯吗?会寂寞吗?

他们说我们早已习惯,而且这里地处平原,寨密人多,民风纯朴,干群融洽,还有很多工作等着我们去做,所以不会感到寂寞。

工作队还为村里建起了一间阅览室,捐书一千多册,命名为“石岐书屋”。主要是方便群众阅读,同时也让工作队员休息时有个“充电”的地方。

赖舜说,除了规定的节假日,平时工作日我们都要驻村坚守岗位。即使我们休息身在外地,心理依然惦挂着红星村,想着这里的村民,就像心里驻着一颗红星,一直闪闪发亮。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