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立群的头像

李立群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5/29
分享

磨刀匠

 中午,小区很静,是人们静静享用午餐的时间。

“磨剪刀哦,铲—菜—刀……” 突然,楼外传来一阵高亢的吆喝声,打破了此刻的宁静。听得出,这是从播放器里传出来的声音,带着浓重的“北方腔调”,洪亮有力,远远都能听到。

我走到阳台,见到小区围墙外,一位长者肩扛一副磨刀凳具,踽踽独行,那身影慢悠悠地在街上晃动着。

想起我家那把恼人的剪刀,竟连塑料都剪不动,我就朝磨刀人方向喊了一声并挥了挥手,磨刀人似乎听到了声音,停下脚步回过头来看了一眼,但又继续往前走,“磨剪刀哦,铲—菜—刀……”小喇叭播放的吆喝声,跟着磨刀人的脚步在四周扩散。

我找到要磨的剪和刀,骑上电动自行车去找那位磨刀人,但出去转了两条街却不见他的踪影,机械吆喝声也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只好掉头回家。

过了一个多钟头,这吆喝声又在外面响起,磨刀人扛着磨刀具又慢悠悠地往回走来,我赶紧拿了一把剪刀在三楼的阳台朝他挥舞了几下,示意我要磨剪刀,但他却头也不回地往一条小巷走去。

我拿了两把剪刀和一把菜刀装入一个塑料袋,步行出了小区就往左行,没多远就见到那个磨刀人,他在街边楼下站着,磨刀具放在一旁,正在与一位女顾客说着什么,估摸是在谈价钱吧。

我走过去问那磨刀人,磨菜刀多少钱一把?磨剪刀又多少钱一把?他说,“菜刀20元,剪刀5元。”

磨刀人把围巾一挂,拿起刚才那女顾客的菜刀就开始“干正事”,他坐在小木凳上,用右手逆摇砂轮,左手把菜刀口按在砂轮边,任由轮子飞转,刀轮相碰的沙沙声盖过了我们的交谈声。

小木凳一米多长,宽不足一拃,一头装着砂轮,一头叠放着两块砖头大小的磨刀石,凳下绑有小喇叭和一个装水的小胶桶,还有一个帆布袋,装着水杯、雨伞之类。凳子的中间位置油光闪光,凳面两边已被坐磨得没了棱角,可见它跟随主人已经很有年头了。

“你干这行很久了吧,有多少年头了?”我颇感兴趣地问。

“59年了。”老人停下磨刀的手,向我看了一眼,像是说“都快成精了哦”。

老人姓程,今年已经79岁,家住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东刘集镇。只读过初中的他,20岁时就跟着襟兄学磨刀磨剪,学了两年,出师后自己出来跑,从初学算起到现在已经干了快60年了。

老人身体高大健壮,穿蓝色衬衣和灰色企领外套,头发花白,脸色红润,皱纹很少,看不出他已近80岁。

他说他的眼睛不行,他指着马路对面的小汽车说,我看不大清楚,也分不出是什么颜色。哦,怪不得我在阳台向他挥手他却无动于衷。

老人不想过恬淡的生活,几十年来走南闯北做生意,到过广东、福建、浙江、江苏、河南、河北、四川、重庆等地。

“那你是以什么方式出行?”我问。

“坐车啊。”

“什么车?”

“长途汽车啦,火车啦,高铁啦,都坐。”

“那你的凳子磨具呢?能给你上车吗?”

“给呀,他们有规定,长度不超过2米,重量不超过20公斤,都可以让上车,我的工具都不超出这个范围。”

“带上去放哪?”

“过道呀,放座位旁边的过道就行。”

我问另外收费吗?他说不用。“我就做点小生意,他能收我钱吗?”老人满脸得意。

老人经常外出,有时也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一次,一位顾客说刀磨得不够锋利不给钱,这明明是想赖账。老人不服气,说如果你不给钱我就报警,说着他就掏出手机准备打“110”电话,那顾客自知理亏,赶紧付了钱灰溜溜地走了。

老人说他收有两个徒弟,但他们都是五六十岁的人了。平时外出,都是三人同行,有事好商量。

“那另外两个呢?”我问。

“他们都各自去出勤了,晚上才回旅店集中。”老人放下磨好的菜刀,换上一把剪子继续磨,沙沙沙……

来磨刀的街边店那个阿姨说,好像前几天就听到过这播音声了,来怀集已经几天了吧?

“来三天了,可能明天或后天要过连州走一走。”

“你不用种田吗?”我不知为何问起这个话题。

老人说,农忙时都会回去种田。他们那边多是旱地,也少雨,以种小麦、玉米、花生、黄豆、高粱等作物为主。农忙过后又出来跑生意,也挺不容易的。

是的,老人也真不容易。七八十岁了还外出走南闯北,风来雨去。按他的话说,赚点钱回去要与留家的老婆子“消费生活”。老人认为,这样的生活虽然辛苦,但能自食其力,感到安心和快乐。

由于长期干这磨刀磨剪的活儿,要肩挑、走路、弯腰、低头、手摇、手推,长此以往,他就落下了腿痛、腰痛、膀子痛的“职业病”。

轮到磨我那刀剪时,我留心观察起他的动作。他说先用砂轮把刀剪磨薄一点,然后再用磨刀石磨锋利,刀剪才好用。当他拿起我那把重手的菜刀时说:“是把好刀。”

他把刀口向上,对着砂轮一丝不苟地砂,然后转过身去,在磨刀石上认认真真地磨。

完了,他说保用三年。我问多少钱,他说40元。

我疑惑,剪刀两把是10元,一把菜刀20元,一共不是30元吗?难道老人算错了?

“不是30元吗?”我问老人。

“磨了刀剪是30元,但你刚才采访了我,我要收你10元采访费。”老人认真地说。

我差点笑出声来。“釆访也要收钱?”我笑着问。

老人为他收我的采访费“辩护”起来。他说他来过几次怀集了,以前有位怀集记者采访他,记者主动给了他50元采访费;在四会一个小区磨刀时,一位省电视台的记者要采访他,是老人主动提出要收100元采访费,那记者说,老人家您放心,我会给你的。

“以前我上过你们县的电视台,还上过省电视台。现在你采访我,我收你10块钱不算多吧?”老人脸上露出了一丝荣誉感。

我问他用不用微信收钱,他说年纪大了不会玩,收现金的。

我掏出一张50元纸币说,就给您不用找。他连声说谢谢,还说了一些祝福的话。

老人磨刀磨剪认真,做人也不“马虎”。

就凭他磨了近60年的刀剪,我应该尊称他为“磨刀匠”,在我的眼里,老人俨然是一位匠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