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盈汐的头像

李盈汐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3/12
分享

重游石板坡

石板坡位于重庆渝中区,紧邻渝中古城的金汤门外,也就是现在的金汤街。石板坡上接枇杷山,下接南区路,几乎全是石梯。听说最早这个地方原来是悬崖峭壁的荒山石坡,常有石匠在此开采石料,打成石板、石条,因而被人们称为石板坡。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石板坡都还都是荒山。但随着南岸区干道修通,石板坡成了联系南岸区干道和渝中区干道的一条捷径,加上重庆人口大量增长,于是石板坡也就成为重要的居住区。

第一次走进石板坡,好象是2008年的时候吧。那时石板坡还住着大量的居民。房屋也是十分破旧。交通也非常不方便,只有一层叠一层的石梯路沿着窄窄的巷道延伸。阴暗而不冷清。很多墙上也写着大大的“拆”字。听说是因为一场“火烧连营”的大火事件警醒了当地政府官员。

一个朋友说要想看山城市的风景,了解山城人的坡地文化,那就得从下往上看,从远往近看,才能看的更清楚,了解得更透。那时站在重庆长江大桥桥头远眺石板坡。建筑从坡地生长出来,与那光秃秃的石岩、绿映映的树丛,山、水,构成了一幅非常美的画面。面江背山,在几十度的坡地上,将房屋巧妙依托于山上,层层向上。石梯小道蜿蜒曲折,横纵沟通所有建筑。大树依偎着墙壁,墙壁依靠着山体,就这样穿斗结构或捆绑结构的吊脚楼巧夺天工地依傍在山坡江岸。一栋栋、一排排、一片片地矗立在石板上,比沈从文笔下的《边城》的吊脚楼更多了几分山城人的坡地文化精髓。

 

想起川中名士李调元曾经这样描述过重庆的民居:“两头失路穿心店、三面临江吊脚楼。” 确实。背靠着山体,面朝着江水,这正是山城吊脚楼的独具特色的动人之处。

不得不承认石板坡上,吊脚楼的房屋已经苍老。面对的只一“拆”字。或许以后只能从影像中才能看到那缝补衣服的老式缝纫机、挑泔水的扁担、读江的阁楼,嬉戏的孩子、安静的老人,这些生活的场景来寻找石板坡旧貌的历史痕迹了。


如今的石板坡虽然因为长江大桥和立交桥的建修改变了许多当初的风貌,拆除了那一坡民房,使那山坡赤裸裸地露了出来,更能让人体会到石板坡的意味。

虽然是经济腾飞的时代,虽然是石板坡和南滨路的对接,是时代的对接。也许是喜旧的原因吧,但我还是更愿意远远站在静穆的吊脚楼旁,去远望一城繁华,一城故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