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老家是要起会的,乡亲们称之为“十月十五古刹大会”,后来又叫过“物资交流大会”。这个会不仅是辛勤劳作一年的乡亲们的念想,也是毗邻乡镇人们共同的期盼。
至今,每当想起,心里总会萌生出一种温暖,就会有一抹乡愁涌入内心,拨动灵魂深处那根思乡的弦。耳边像是有一个无声的召唤:回家,回家!
农历的十月,正是冬闲时节。此时,传统的中秋、国庆已经过去了,而春节还没有来临,这个时候,赶一场庙会,看一台大戏,真的是一件让人开心愉悦的事。更重要的是,早些年,人们是要在这个会上挑选过年的衣服,置办过年的年货和来年开春需要的农具、物品的。
会期一般是三天,从十四到十六。但也有例外的,比如说哪年来赶会的人特别多,或请的剧团唱的特别好,也会延期为四天或五天。每到这个时候,学校是要放假的,所以,像过年一样,早早地,我们就盼望着,掰着手指头计算着时间。
赶会的那些日子,方圆数十里,亲戚们要来,朋友们也是要来的,毕竟一年只有这么一次。来赶会一般都是白天赶集买东西,晚上看大戏,自然就得吃住在我们家。所以,这个时候是一年中家里“添客”最多的时候,“宾客盈门”,比春节都热闹、喜庆。家里来了客人,也预示着这几天母亲会做好吃的,会有过年过节时才能吃到的白面馒头、烙油馍、大米饭,当然,肉也是不会少的。
那个时候,父亲在大队当会计,要负责剧团几十号人的吃住和演出,自然忙得很,根本顾不上家,家里的大小事务就只有母亲操劳了。每次吃完饭,我和弟弟们就会围在母亲身边转悠,像个“跟屁虫”。母亲当然知道我们想的什么,就嗔怪着,小心翼翼地从衣襟里面的口袋里掏出用手绢包裹着的钱,塞给我们每人2毛,或许是5毛、1块,并一再叮嘱我们拿好了,别丢了。拿到钱,我们一个个兴高采烈,蹦着跳着跑出家门,很快就消失在熙来攘往的人群。
这些年,看惯了城市大型的超市,也挤过春运的列车,但总感觉没有赶会时的人多,挤挤扛扛,没有下脚的地方。特别是在戏台的出口处,往往是水泄不通。赶会的商家小贩都是依街道两旁摆设摊位,卖衣服、鞋帽类的居多,一街两行,望不到头。卖小吃的也多,包子,油条,羊肉面,胡辣汤,丸子汤,牛肉冲汤……热气腾腾,香气溢满了整条的大街,诱惑着人们的嗅觉。农贸市场设在相对偏僻点的空闲地带,但同样是人来人往,大到筐啊,篓啊,铁锹、犁铧、洋镐、锄头,小到筛子、簸箩、笤帚、扫把、铁钉……应有尽有。但这些似乎都是为大人们准备的,好像与我们无关。我们去的多的是随处可见的小摊点,买把糖果、瓜子、花生、米花团,再喝上一碗两毛钱的胡辣汤,口袋里的钱早就没了。
在街两头人员流动较小的地方,有说书的,镶牙的,修鞋的,补锅的。让我记忆犹新的是还有人摆起了书摊儿,都是连环画,我们叫“画儿本”,原先2分钱看一本,后来5分一本,都不限时长。于是,这里就成了我的最爱,常常一呆就是大半天,有时候甚至连吃饭都给忘了。《林海雪原》《渡江侦察记》《红旗谱》《野火春风斗古城》《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国演义》……这些经典之作大都是从那时开始融入了我的记忆。
对于大人们来说,赶会,除了购置物品,看大戏该是他们最奢侈的享受了,没有特殊情况是不会错过的。而戏台子,也是儿童们光顾最多的地方之一。
印象中,每年的戏曲种类不同,有豫剧,也有曲剧和越调,当然,这都是后来听父亲母亲说的。还没进入十月,人们见到大队干部就开始打听:今年请的哪儿的剧团?唱几天?一个个心中充满了期待。
起会前,村里要组织人搭戏台。戏台在村子南边,临河,是用土石筑起的土台,两边栽有几棵笔直的杨树,但那远远不够,还要在周边上栽上几根高高的木桩,在上面架起木头和竹竿,苫上帆布蓬,最后用帷布把三面围起来,在戏台中央靠后的地方拉起一道幕布,戏台就算是搭成了。幕布后面是后台,出入口有人看着,但扒开帷布下面的空隙,我和小伙伴们还是能看到后台的场景的。演员们在后台一个个对着镜子认真地在脸上勾画各自不同的妆容,男的英俊,女的漂亮,每一个都像画儿一样。没出场时,他们就裹着军大衣坐在火盆边休息,有的还不忘比划着上场的动作,临时再练一下唱腔、熟悉下唱词。轮到上场时,大衣一甩,里面就是早已经换好的戏服。
戏台前的操场上,看戏的人们由近及远,早已把戏台围得严严实实。“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一个小小的戏台,伴着唐风宋韵的高叹低吟,沿着南戏、元杂剧的历史轨迹一路莲步轻移而来,在狭小的天地间聚集了无数个平日忙碌的身影,氤氲成戏台两旁大杨树上高音喇叭里最粗狂动听的音律,在小村的上空久久回荡……
随着年龄的增长,感觉每年赶会的人在日渐减少,戏台前的人也开始变得稀少起来。是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村子里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去了,特别是这个农闲时节。在家的大都是些老人和孩子。买衣服也不用等到十月会了,商场、超市摆满了各种服饰,让人眼花缭乱。电视里每天播放的戏曲、电影、连续剧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看戏的也就慢慢少了期许……当我离开家乡之后,听说十月会时断时续,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喧嚣和光华。
十月会,是小镇一个时代的印记和缩影,它有着丰收的喜悦,但也是物质贫乏的象征。即便如此,一年的欲望,在那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得到了部分满足,还是给人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美好而难忘的回忆和想象。
山还是那座山,人已不是当年那些人;家园还是家园,但乡村也不再是当年的那个乡村。时光在静静流淌,那过往的岁月暗淡了,但一颗心依旧如昨,还是期盼着把它细细描画。流年总让我们觉得昨日的美好,那是潜意识里的怀旧情结和对生我们养我们的故乡的眷恋和热爱。真是的,一个不经意的画面就会唤醒灵魂深处的记忆,让昨天的恋歌在没有月亮的晚上悄然升起,唱响在乡间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