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放碑出发,大约一个半小时车程,近70公里路便到了偏岩古镇,停下车入眼的全是高大的黄葛树和浓浓的树荫,只此一眼,心里就充满了喜欢。
街边好客的老板娘,过来招呼我们,给我们指点游玩的路线。带我们穿过她的餐厅,餐厅边就是一条小河,原来她的餐厅就是这条河街的第一家铺面了。她告诉我们,这条小河名为黑水滩河,坐落在北碚金刀峡下峡口黑水河畔,该河发源于古镇以北约13公里的宝鼎山,在此形成两个河湾,并接纳了两条西北、东北而来的支流。在康熙年间,因常有山洪爆发成灾,民间传说系孽龙出山兴风作浪,遂将此地取名为“接龙”,以示平安吉祥,后称为“接龙场”。
黑水滩河河面约10米宽,河道蜿蜒曲折紧紧环抱着河街,那缓缓流动的河水清澈干净,河水很浅,可以看见小鱼在水里游动。岸上是成排的黄葛树,树身高大粗壮疏密相间,这些百年老树盘根错节,那交错的树根密密麻麻的垂下去,包裹着整条河堤,远远看去就像是一面充满艺术气息的根雕木墙,尤为壮观。老板娘说,每到盛夏时节,人们就把桌椅放置河滩中,在那黄葛树巨大的树冠之下,将双脚浸泡在清凉的河水里,用这样的方式消夏。更有甚者,就这样在水里的桌子上吃火锅、喝啤酒,打麻将,让外地游客艳羡不已。
当年,先辈们就是被这汪清澈的河水所吸引,逐水而居来到这里繁衍生息。河溪两岸,高崖悬垂,偏斜欲倒,恰如一个口袋把小镇包裹其间,而北面有一岩壁倾斜高耸,悬空陡峭,建镇以后,小镇就因为这片岩壁而将接龙场更名为“偏岩镇”。该镇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因其历史久远,镇上建筑保存完好,所以现在名为“偏岩古镇”。历史上的偏岩镇虽然自然风光秀美险峻,却是河不通航,路无官道,生存环境十分艰难,是历代先贤带领着乡亲,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用不懈的努力和勤劳换来古镇数百年的兴盛。
走过石墩,再向上行,便到了古镇,古镇主要街巷是南北走向的碚金路、天湖街、偏岩街,及东西走向的迎宾街、河滨街、望湖街,主街为天湖街。天湖街位于偏岩古镇中部,全长约680米,由青石铺筑而成,横跨黑水滩河连接镇外,以桥为界,分为上街、下街,上街街道通畅,商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车马行人如织。下街为居民区,安静而祥和。
古镇的街道狭窄而幽深,街道用青石铺筑,石头上有着深浅不一的坑洼,也光滑没有棱角,走在上面可以感受到岁月的沧桑和厚重。街道两旁的店铺建筑多为木竹结构,皆以木斗为骨架,或以木板为墙,或以竹编篱笆糊上稻草节和稀泥调成的涂料为墙。屋顶多为硬山顶或悬山顶,青瓦素墙,简陋中透出清新、素朴的气息。有些临街而筑的小楼,底层空间宽敞,做成了商铺。上层是典型的吊脚楼,悬空依柱而筑,颇有情趣与气势。从这些错落有致的幢幢木屋砖舍的古老民居间走过,就恍然看到了百年前商贾云集,商贸繁容的景象。
行走在古韵悠长的老街里,四处都是美食的香味,花样繁多,让人不禁味蕾大开。值得推荐的有两种小吃:
老街油糕,是面粉和糯米粉加水揉好以后,以黑芝麻、花生米和红糖做馅,然后做成汤圆一样的圆子,做好圆子以后,放开水里煮7分钟左右,等到圆子的里的糯米粉受热产生了粘性就可以了,(不能煮的太熟,不然会互相粘连炸出来不好看,也不能不煮,不然下油锅后圆子会炸裂。)这时候把圆子捞出来稍稍沥干水后再放入油锅,这时候得掌握好火候,炸油糕油一定要多,能让圆子浮在油面的油量,油温不能过高,5层油温就刚好,油温在圆子炸透前一定要保持恒温,油温降低了就加火,油温高了就减火,一般用小火保温就行,圆子炸透外皮酥脆后捞出,把油温升到6层在复炸20秒,这样炸出来的油糕外酥脆里绵软,不易回软。
奓莲鱼,奓莲鱼是北碚作协会员、特级厨师欧代进经过多年的研发创意而加工成的偏岩特色佳肴,大鱼烹烧,小鱼经过秘制后,裹上芡粉和鸡蛋调匀的粉浆,然后下锅酥炸,做工精细,配方独特;成品的奓莲鱼外面一层香酥干脆,里面的鱼肉鲜嫩爽滑,吃一口便回味无穷,是集营养与美味于一体的美味佳肴。
转过古街的横街,则是一块空旷的广场,许多人在这里聊天、休息、散步,旁边是武庙、禹王庙、戏楼等古建筑。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当地人借助“大禹治水”的典故,在古镇上场口东侧修建了一座庙宇,即“禹王庙”。这座纵向木穿斗大堂式建筑里,立有大禹的塑像,端庄静穆,栩栩如生。大堂内还有数十尊神像排列左右,神态各异,威风凛凛。然而,历经百余年岁月沧桑,时光腐蚀,旧时的禹王庙渐渐变得破败腐朽,2003年,有关单位重新按原来的图纸修缮,才恢复了旧有面貌。
“禹王古庙碧溪前,老树盘根卧水天。”在禹王庙前,有一棵古老的黄葛树,数百年来,每逢节假日,人们便会把祈福的红绸带悬挂于树枝上,远远望去,绿荫之下,一片火红,格外惹眼。今天,人们不再需要祭拜大禹换得风调雨顺,但禹王庙和“祈福树”仍然承载着人们执拗的信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静静的站立于蜿蜒的黑水滩河边。
古戏楼它又称“万年台”,古时一商贾家族为招揽生意而建,至今仍有戏曲演员在这里演绎春秋,坐在古香古色的戏台对面,端上一碗茶,听上一段川剧,会让人有种穿越时空的错觉。
顺着禹王庙往前走,便是偏岩文创一条街,这里有许多平常不易看见的作品和创意,再前面便是以它的名字命名古镇的偏岩了,它倾斜着躯体,背靠群山,千百年来就这样依着黑水滩河,默默的守护着这一方的子民。
巨石之下,最显眼的便是这家女铁匠铺,他们也是河街的最后一家商铺了,女铁匠铺门口有一幅对联,上联:红炉火考烟熏屋,下联:轮铁锤锻打女铁匠,横批:老公掌火。女铁匠经小玲在古镇就是一个传奇人物,她祖上三代均是打铁匠,她和丈夫也以打铁为生,十多斤的铁锤,她使得得心应手,当地居民的厨具、农具,都出自她之手。
女铁匠铺门口,便是这条黑水滩河,河水很浅,不能行船,很多游客光着脚在水里追逐嬉戏;河街一边,是古老的吊脚楼,木楼青瓦。高大的黄葛树在河堤撑起了巨大的伞冠,河滩里一片清凉。一座青石条桥横跨两岸,连接了两岸人民的心灵和距离,小桥流水人家,这里都有,像极了江南水乡,她既有西南古镇的古朴,也具江南古镇的灵动。三百余年厚重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在一代代偏岩人的努力中,正在焕发出新的活力和光彩。
沿着河街的树荫,我往回走,看见一群孩童在黑水滩河里打水仗,他们还开心的唱着一首首童谣:
清清黑水滩
弯了几道湾
高高黄葛树
长了几百年
……
2024年5月24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