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子木的头像

李子木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108/26
分享

百世一人

                      入京                             石灰吟

             绢帕蘑姑与线香             千锤万击出深山

             本资民用反为殃             烈火焚烧若等闲

             清风两袖朝天去             粉身碎骨浑不怕

             免得闾阎话短长             要留清白在人间

此二诗皆为于谦名作,都有一“清”字,在举世皆浊的年代,他成为明朝的一座高峰。奸臣不信他的清廉,抄其家时,才发现堂堂一品大员竟“家无余资”。唯一锁得紧紧的正屋,里面只有皇上赐给的蟒袍、剑器。不为名利的于谦总是让小人们失望。

偶然的一个机会,我到了杭州。未阅“于公祠”而先览西湖,总觉遗憾。炎热的一个下午,我终于按捺不住我的崇敬,独寻历史留下的雄伟。

下车后问“于谦祠”所在,大多人回答模糊不定。我看着路标一直前进,上杨公堤,下小路,我激动地笑了笑,知道不远了。

这里就是三台山。林荫道挤下星点阳光,清风徐徐,鸟鸣嘤嘤。绿波依依的水面,木舟轻摇漂进繁木掩映的石桥。曲水渐远渐阔,一路描影绘山。泛黄的竹屋静然而坐,望云淡天高,逝者如斯。

游人熙攘,皆为“同道中人”,不觉会心一笑。我随着人群左顾右看,唯恐错过风景。

到了!沿鹅卵石小径而入,白色的围墙止于灰色的砖瓦。这让我想到了于公的光明磊落,急流勇退,从不邀功请赏、居功自傲。灰色,也掩盖不了他身上的光环!咦?转身后视,我倒像人群的唯一支流,朝向于谦祠。

站在大门外,只见“两袖清风昭万世,一轮明月耀三台”金字浑雄。可是,虽位居“岳于双少保”,知名度毕竟不如岳飞,门可罗雀。

于谦,是少数人心中的圣贤吧!深深地鞠一躬,哀上心来——从祠堂到墓地,冷冷清清,只见寥寥二人。

于谦,字节庵,号廷益,浙江钱塘人,政治家、军事家。自幼崇拜文天祥,为其画像题词并悬于座旁。他立志做文天祥那样的人,他做到了。在正殿的塑像上方,有乾隆御笔“丹心抗节”。他的事迹,和文天祥的一样悲壮,一样照汗青!

明正统年间的“土木之变”中,亲征的英宗朱祁镇被蒙古族的瓦剌部俘虏。

皇帝被俘!一般情况下是亡国的先兆,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明军包括“三大营”在内的主力军队覆灭,瓦剌军兵临城下,京城兵力匮乏,国内又无主人主事。如果坚守不出,京师人多,粮必不足,加上人心惶惶,敌军强大,不久必破。城破则国亡不远。

此种情况,有不少人提出迁都南京,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坚决反对,“主张南迁者,当斩!”

“京城,天下之根本,若就此迁都,大势必无可挽回,难道忘了宋朝时的南渡了吗?”

一语惊醒梦中人啊!获得皇太后及临时皇帝朱祁钰和众大臣的支持后,于谦大刀阔斧地开始行动,任兵部尚书后,大权在握,身负千钧担,力挽狂澜。

皇帝在敌军手里,是一颗定时炸弹。于谦不是不懂得“为人臣止于忠”,他不得不说“社稷为重君为轻”。北京有多少人,大明有多少人?战争如果失败,万千黎民将埋于战火,那是更大的不忠不义!

不久,朱祁钰登帝位,定时炸弹解除。为解决军队问题,于谦下达军令,命备操军(包括两京备操军和河南备操军),南京山东等地备倭军,江北所有运粮军,宁阳侯所部的浙军到北京布防。

文官当指挥,历史上实在少。打胜仗的,更少。南宋时虞允文以前倒是在采石矶打败完颜亮数十万军队,使战局扭转。但此时不可同日而语。粮草怎么解决?到时候二十几万军队总不能喝风吧。通州离北京不远,有丰富的粮食储备。依那时的交通工具,运粮的工作量很大,而且很容易遭到突袭。深谋远虑的于谦下达命令:所有进京的军队从通州经过,士兵各带口粮。

这是于谦的智。

皇帝被俘后,大臣们悲愤交加,要求处置唆使皇帝亲征的宦官王振。王振虽死于土木堡,可他平时的专权妄为依然是大臣的痛处,他指挥的锦衣卫不知道残害了多少人。一次朝会上,百官大骂王振,痛哭嚎叫。锦衣卫指挥王顺出现后群起而殴,更有甚者,用嘴咬其脸上的肉,当着皇帝的面把他打死。他们已经失去了理智!皇帝吓坏了,准备开溜。于谦上前拦住,大呼让皇帝治王振及其同党的罪。大臣们惊住,不敢喘粗气,才明白外面的锦衣卫随时可以处决他们——只要皇帝下一个命令。在皇上面前杀人,岂是儿戏?这事之后,大臣更是相信于谦,归从他的指挥。

这是于谦的定。

瓦剌破紫荆关后,京城已无险可守。于谦召开会议部署京城九门的守卫,自己负责最重要的德胜门。武将石亨提出坚壁清野,待敌军疲惫自然撤退。大多数人同意,于谦反对,他的决定字字有力,“剌军的气焰已经如此嚣张,大明何时受过如此屈辱?我辈岂怕小小瓦剌!”

命令:大军全部开出九门之外,列阵迎敌;锦衣卫在城内巡查,发现有盔甲而不出城作战者,斩;九门若有丢失者,斩;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临阵,均不顾将先退者,后排斩前排;违军令者,格杀勿论!

这像一个文弱书生说的话吗?听之胆寒。我想,这是他学习文天祥,学习兵法的结果。

命令还没有完——大军开展之日,众将率军出城之后,立即关闭九门,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斩!

此时的于谦声音雄厚,仪态威严,“国家到如此境地,还有什么顾虑的?平时说报国,时间到了!若此战失败,必蹈宋之覆辙,我们有何面目见天下之人?拼死卫国!”

在战斗的时候,于谦骑上马,在军队的最前列,一声号令,奋身前冲。瓦剌军队没有想到明军的士气会如此之强,军队如此神勇,很快溃败。于谦安排的神机营,伏击成功,消灭瓦剌精锐骑兵。经过奋战,几乎全歼瓦剌军,北京保卫战胜利告终!这是于谦的勇。

在于谦的墓前伏地一拜,看着墓碑上的“大明少保兼兵部尚书赠太傅谥忠肃于谦”,真替这位名族英雄感到不平。他,一代伟人,赢得的是身后名啊!活着的于谦,是小人乃至朱祁镇的眼中钉,名臣就此冤死。死后追封加爵,又有多大意义?于谦,建“尚义仓”贮藏贤良捐献的粮食,建平准仓丰年贱买灾年贱卖,修“惠民药局”救济灾民,勤理黄河铸造镇河铁犀……像他这样贤能淡泊,先天下而忧却不独乐,清贫简朴正直的大官,能有几个?林则徐叹曰:“公论久而后定,何处更得此人”!

于谦,百世一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