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凌其友的头像

凌其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0/18
分享

家乡的路

打开北斗卫星地图仔细端详,中国北方的辽宁省有一个海城市,南方的广西北海市有一个海城区,我的老家海城乡位于广西平果市的西北部,东面与旧城镇相邻,南面与太平镇相接,西面与田东县思林、林逢、朔良、祷午4乡镇接壤,北面与同老、榜圩、凤梧3乡镇相连。公路的走向,东面经旧城镇达省道与国道323线贯通;南面经太平镇或耶圩乡(今归太平镇)达省道与国道324线连接;西面与上述田东县4乡镇互通,通达南(宁)百(色)高速公路;北面经同老、黎明两乡通往平果市至河池市巴马县高速公路,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

新中国成立前,海城乡没有公路,最好的路是石块铺成的人马走多了磨出的石板路。民国之前,海城乡是土司建制,设立“下旺土司”,所在地“那海堡(今海城街)”背面是观音山,悬崖绝壁,山势险峻。这些约2米宽的石板路串连古城墙、护城河、古城门、城门前石拱桥和下辖的村庄,构成抗击敌匪入侵的坚固防御体系。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兵临城下,望城生畏,望路而逃,未敢进犯海城。

解放前,海城乡隶属平治县,设第五区(海城区),县治榜圩镇。因无公路往榜圩镇,海城乡的商贩只好抄近路,赶田东县思林、林逢、朔良、祷午街做生意。行走在山深林密的羊肠小道上,常常遭遇劫匪抢劫。那时候,初中以上的学生都要到田东县思林中学读书,单程行山路要走大半天,饱受冬寒夏暑之苦。一直到解放后平治县与果德县合并成立平果县(今平果市),学生们才能到平果县城上学,往东走经旧城坡造两镇,70公里,先步行26公里后乘车;往南行经耶圩乡过太平镇,50公里,翻过9座喀斯特石山。

土地革命时期,右江革命根据地和红七军的创始人、领导者之一邓小平第二次来平果,就是从思林县(今田东县思林镇)的真良村,翻山越岭,涉水渡河徒步行军,历尽艰辛到海城,指挥思林县赤卫军攻打海城乡那海圩,与土豪劣绅作斗争,召集农民群众开大会,宣传共产党的政策,没收土豪劣绅的财产分给贫苦农民。

海城乡境内的鬼头山高大巍峨,山脉绵长,是平果市最高山峰,海拔约970多米。山下的百布河自西向东川流不息穿城而过。百布河南面石山紧叠,北面土岭连绵。因为这些石山土岭和百布河道阻隔,乡亲们吃尽了道路不通的苦头,出门靠步行,跋山涉水走石桥木桥,运输靠肩挑马驮,连牛车马车都没有。乡亲们出售农产品,因为运输困难,销路不畅,价格低廉;买回的工业品,由于车路不通,挑担的运费比货物的价格还高。

20世纪60年代初,社会主义建设高潮迭起,海城乡开始修建至旧城镇的公路。那时农村实行人民公社体制,海城公社成立“施工团”,各生产大队组建“施工连”,从下属生产队抽调民工,民工回生产队记工分作报酬。各“施工连”在工地办食堂,民工自带粮食,由公社补助给民工每人每天2角钱菜金。虽然条件非常艰苦,没有机械施工装备,但民工群众靠钢钎铁锤、土制炸药,硬是在崇山峻岭中开辟出海城乡历史上第一条公路。

在海城乡至旧城镇中间的位置,一个被称为“13公里”的地方,有一处陡峭、险峻的石山岰口,是那海大队“施工连”施工的难点、险段。当时,海城公社“施工团”组建了“党员突击队”,那海大队“施工连”成立了“青年突击队”,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积极分子纷纷参加到“突破难点险段”的“突击队”中,他们在腰间系上绳索,在悬崖峭壁上打炮眼、装炸药、开石炮,终于按时按质按量地打通了这个难险的岰口,岰口打通了,海城乡至旧城镇公路全线开通。

首条公路通车那天,海城公社举行了公路通车典礼暨庆功大会,总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公路建设经验,表彰参加公路建设的有功人员。那天,全公社人民喜出望外,笑逐颜开,欢欣鼓舞。我和一群老人和小孩,从海城公社所在地那海街出发,步行8公里路去到召开通车典礼的地方,第一次看到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解放牌”汽车。在这之前,海城乡人民群众只有在报纸上、书籍中或看电影、听故事才知道什么是汽车,什么是公路。

虽然首条公路修通了,但是海城乡道路交通状况依然落后,全乡总面积240多平方公里,下辖16个大队(行政村)中还有12个大队,140多个自然屯尚未通车。狭窄崎岖的道路拖住了乡村发展的步伐,阻碍了海城乡与外界的联系,无法引进来信息、项目、资金、人才,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人民群众守着一望无际的山坡和肥沃的土地依然受穷。

刚刚通车那些年,海城乡只有这一条经旧城、坡造镇通往县城的砂石路,山高沟深,路窄坡陡,雨天泥泞不堪,晴天尘土飞扬。人们乘车去县城,一路颠簸不说,还沾上一身泥巴和满头尘土,到了县城,都要找个地方洗刷一番然后才去办事。而且两天才有一趟班车往返,要是办不完事或者因办事晚了点,只能在县城多住宿一晚多花费一天。乡里干部下村屯工作,村里群众到乡里办事,都要步行一程,最好的交通工具也是骑自行车。

20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步伐加快,海城乡先后实施了国家公路建设、扶贫开发、世界银行贷款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程,先后修建或改建海城乡至旧城镇、同老乡、太平镇、耶圩乡4条等级公路,但是仍有大多数村屯未通公路。有一次,作为办公室主任的我,陪同乡长参加平果县农产品展销会,广东省来的一位老板与我们乡签订了一份订购4万吨木薯干片的意向合同书。岂料跟来的司机却对老板说:“海城乡路况太差,车子进不了村屯,遇上雨天,车子就出不来了……”于是,广东老板撤销了这份订单,即将到手的一大笔生意告吹。

海城乡西部的伏山、百谭、石赵3个丘陵山区村盛产木材、八角、玉桂等林产品和马、牛、猪等畜产品。因为不通公路,每年农民群众出售的木材、八角莢、八角油、玉桂皮、玉桂油和役马、肉牛、生猪都拿到毗邻的田东县4乡镇市场交易,使那些年实行“财政包干”的海城乡税收遭遇流失,对乡级财政收入和税收任务完成造成影响。

在海城街东北面巴楼屯旁边有一座桥,桥下面的百布河把古老的海城分成南北两半。这里的祖先在河上搭建起许许多多、形形色色、南来北往的桥,这一座被称为“更衣桥”的石拱桥为其中之一。

过去,海城乡北部山区的荣方、六作、雄烈等村和毗邻的黎明、同老、榜圩等乡镇的部分百姓上万人口,每逢赶街、经商、探亲访友,往来海城都要经过这座宽1米多、跨度10多米的石拱桥。当时北部山区不通公路,人们出行都爬山坡、淌沼泽,过草地走在崎岖小道上,每走一程,都要弄得汗流浃背,面目憔悴。因此,年轻人赶海城街时,为了保持衣着整洁,仪表端庄,姑娘、小伙子都要提篮子、背行包的带上另外一套衣服、鞋袜、梳子、镜子,走到这座桥时会稍停一下,都习惯地“男左女右”分开,到桥下面的河旁洗漱、梳理一番,换掉身上满是污泥、尘土的衣服、鞋袜,打扮一遍,然后进城。办完事后,有的人回到此处又要“还原”一次,然后出城。所以,无论是道路泥泞的雨季,还是尘土飞扬的晴天,这座桥都能发挥它的“更衣”功能,“更衣桥”也就这样名扬四方。

海城至同老公路开通后,“更衣桥”成为鲜为人知的“历史文物”。代替它的是旁边一座宽敞大跨度的公路桥。海城“城区”“吞并”了以前离“城区”1公里的“更衣桥”,“更衣桥”旁边有了客运候车的上落站,有了人们闲游的“江滨公园”,有了灯光灿烂的夜市,来往海城的人,再没有人进城出城要到“更衣桥”下更衣了。

“要致富,先修路”……这样的标语口号写在乡镇村屯的墙壁上,播放在乡镇文化广播站的喇叭里。1998年,平果县各乡镇积极开展“乡村公路建设大会战”,海城乡有9条通村公路建设任务。时任乡政府扶贫助理的我,被委派参加县公路局的公路勘测和施工。各村屯干部群众日以继夜奋战在公路施工工地上,无任务的村屯帮助有任务的村屯,先完成任务的村屯支援未完成任务的村屯,共产党员先锋队、青年民兵突击队活跃在公路建设工地难点险段上。1999年,海城乡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目标,16个行政村全部通车,全乡通村公路里程由原来的5条51公里增加到14条110多公里。

海城乡村村通公路后,为乡村发展振兴提供了牢固的交通基础。实施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和扶贫项目通车的西部山区百谭村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当时全村4000多亩山地年产木薯干片600多吨,年出栏生猪1000多头10万多公斤,通公路后,农民群众卖木薯干片每公斤比以前多得0.6元至1.2元,卖生猪每公斤比以前多得1元至2元。仅这两项差价收入,就给群众增加60多万元的财富,全村农民人均增收600多元,百谭村成为全乡率先实现脱贫致富的行政村之一。

后来,国家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实施公路提级改造工程,支持海城乡修了至旧城镇、同老乡、太平镇、耶圩乡4条柏油公路和通田东县的公路。2020年,平果撤县设市后,又开通了城区至海城乡的19路、20路、25路三路新能源电动公交车,每20分钟就有一趟对开的客车往返。各行政村开通了“乡村客运”。村屯沙石公路也先后变成水泥(柏油)路,摩托车、农用车、私家轿车走进寻常百姓家,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在农田里来回穿梭。各行业投资者、各路开发商看准了乡村振兴的好机遇,万亩速生林、千亩果场、几百头养猪场,木材加工厂、方解石矿粉厂、小微企业、扶贫车间、农村电商纷纷进驻海城乡,现代农业生机盎然,高效产业层出不穷。

如今,随着南(宁)百(色)高速公路、平(果)马(山) 高速公路、平(果) 巴(马) 高速公路、南昆铁路、云桂高铁、南(宁)贵(州)高铁相继开通,海城乡的交通更便利了。几年前,我去北京旅游,从北京飞回南宁3个小时,从南宁坐动车到平果不到40分钟,乘公交车回到海城老家,总共花不到半天时间,比当年我从海城步行到县城还快。2023年,平果市又立项实施太平至海城、耶圩至海城公路改建扩建工程,海城乡公路越走越平坦越走越宽阔。公路建设给海城乡插上了实现乡村振兴梦想的翅膀,引领乡亲们走向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