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港菜》的题目,我以为是写美食类的文章,对于不是吃货的我来说,不免少了几分阅读期待。但在仅仅读了开头几句后,便被小说扣人心弦的紧张气氛牢牢抓住而不由自主地想要读下去。随着阅读的深入,文本中所传达出的意蕴和层次也逐渐清晰起来。
一、让真善美成为人性的底色
作者开门见山地写了打工者阿芳丢了孩子这一突发事件,接着将底层劳动者艰辛不易的生活现状向读者娓娓道来。通过对这一事件中不同场合不同人物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真善美,人与人之间真诚而朴素的大爱与温暖。
小说中的“家长”这一人物形象留给我很深的印象,作者写他的好并非将他程式化地呈现给读者,而是以细腻却不失大气的笔触描摹出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平凡人,用充满戏剧性的文字谱写出一曲人性的赞歌,没有假大空的庄严和矫揉造作的刻意,字里行间给人一种来自大地的厚重和混合着泥土气息的质朴,人性之美似涓涓细流融汇于平凡、琐碎而又饱含真情实感的细节描写中。
来自云南、贵州、四川、河南四个省的打工人拖家带口来宁夏打工谋生,二十多口人临时凑成一个打工人之家,大家都推举正派的“家长”给大家主持公道,“家”中除了经济以外的不论芝麻还是西瓜事他都会操心,他正是我们儿时记忆中那个德高望重的人,街坊邻里有个大事小情都会去找他帮忙,而他总是无私地奉献着。当阿芳和孩子都找不到时,劳累了一天的家长骑上摩托车摸黑去找。四处都找不到时他边喊边骂“我又上辈子欠了谁的,和你们一帮子不沾亲、不带故的搅在一个窝里,今天你有芝麻事,明天他有西瓜事,你说,我操的这是哪门子的心呀我。”直到饿得腿有些发抖,他才停下车摘了几朵菜心充饥。或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刀子嘴豆腐心,虽然嘴上在骂,但行动上展现出的是人性的善良与劳动人民身上所特有的朴素与真实,没有道貌岸然的标榜,更无有意为之的作秀,只有实实在在的帮助和隐形的大爱。生活中也不乏此类默默存在的活雷锋,他们但行好事,只求心安。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爱无疆亦无言。
二、阿芳:蕴含在骨子里的坚毅柔韧
如果说家长这一人物形象带给我的情感体验是满怀敬意的崇敬,那么同样让我崇敬的阿芳则使人多了几分怜爱与同情。
阿芳为了给自己的男人治病独自远到宁夏来打工,一个瘦弱的女人还带着九个月大的孩子来打工,难免受人嫌弃,当她哭诉自己男人因为打工受伤需要钱治病时,老板同情她才勉强让她留下。家长可怜她,把她安顿到了家里。孩子病情没有好转,阿芳第二天又带着孩子在菜地里干活了。也许有人会觉得阿芳为了挣钱都不知道心疼孩子,但只有当一个人真正处于社会的底层,深陷生活的泥淖,才会明白身不由己的心酸与无奈。家人给的药吃完了,阿芳就去给孩子买药,回来的途中被一棵拉在车上的树冠扫进沟里摔晕了,几经周折终于回到菜地后,工友们已经收工了,孩子也不见了,这使得本就捉襟见肘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也把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孩子的突然丢失成了整个故事中人性的“试金石”,每个人都在竭尽全力帮助阿芳找孩子,设身处地为这个外柔内刚的女子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
读到阿芳在菜地里摸黑找孩子时,不由得令人泪湿眼眶。由于天黑看不清路,阿芳又急又渴喘不过气,她摸到喷水的地方蹲下喝了几口水,站起来后一转身又滑进了饮饱水的湿菜地。跪在地上的她似乎要被蓬松、软滑的菜地吸进去。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一个为了生活背负重担又丢了孩子的女人,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深陷脚下的泥潭,这泥潭即是她当下生活所处的境地,也是前路艰难困顿的隐喻。“夜幕把平原和天空缝成了巨大的口袋,怎么也找不到出口。她的双手游泳似的,想使劲抛开夜色。可是,夜黑得越来越不见底了。她跪在地上,夜空的星星与眼里的泪珠一起陨落。”底层劳动者生存的艰难、辛酸与无奈尽显笔端,只有心怀慈悲的作者才能将一个卑微者的遭遇刻画地如此细致入微,使人读来不免潸然泪下。似乎所有的艰难坎坷与不幸都来磨炼这个可怜但更可敬的女人了,正是因为她对于丈夫、孩子和家庭不抛弃、不放弃的爱与责任使她陷入更加可怜的境地,但也正因此才使她这个外柔内刚的女人形象更加可敬。她从泥潭里挣扎起来,即使已经筋疲力尽,却还嘴里不停地念叨着:都怪我舍不得花钱搭车,我只想着把钱攒下,给你寄回去啊。她没有怨天尤人,也不自暴自弃,只有拼命地挣扎和深深的自责,这种身处卑微的境地,骨子里却不乏坚毅和反躬自省的品质正是她的可敬之处,也是众多底层劳动者所具有的可贵品质。
三、乘着命运与共的亮光前行
在阿芳苦苦寻找丢失的孩子时,这边的家人们即使都“累成个乏驴了,实在不想动弹”,但家中的男人们依然吃过先做好的饭去找阿芳和孩子。从孩子丢失前闹肚子时,家长的女人给家人们分享烤鸭,家里的人给阿芳的娃娃肉和水果,孩子晚上闹肚子,来自云南、四川、贵州的小媳妇们分别拿出自家孩子的药给阿芳的孩子治病,来自河南的老左老婆教阿芳给孩子捏脊,到阿芳买完药回去时被一个骑摩托车的女人捎了一程,再到拉菜师傅师傅和路人帮忙接筐子、找孩子,这种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真挚情谊让这个简陋的“家”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儿。
阿芳找不到孩子一时迷失在宁夏平原上,她只记得自己的老家在几千里之外的大山间,记得门外有一条窄窄的路,记得自家的小屋和亲人。当一个人饱经生活的风霜时,或许只有故乡和亲人才是最大的精神依靠和寄托。终于,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她看到了移动的车灯,听到有人喊她的名字,此刻出现的“家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灯光和呼唤给了这个濒临绝望的女人以希望和依靠,使她不再是孤单一人。这种团结互助的力量更是生活中的一道光,照亮每个艰难跋涉者前行的路。
好在小说中的故事只是让人虚惊一场,结局令人倍感欣慰和满足。当读到卫生院的值班医生正在为孩子给予补液治疗,还在朋友圈发了孩子的照片和联系电话时,我心中的石头总算落地了。虽然阿芳和家长他们不在当地人的朋友圈,暂且还没有看到这条消息,但我眼前已浮现出阿芳找到孩子时的喜极而泣和众多家人们的欣喜万分的景象。无须赘述,相信最终孩子一定会找到。作者用戛然而止的留白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这样的结尾干净利落又给人意味隽永的想象空间。
或许这个丢失的孩子将成为联结起外来打工人和本地人的纽带,这些外地人也终将融入当地人的朋友圈,正如经济发达的香港与内陆偏远地区的宁夏两地,因为港菜而有了不可分割的联系。不论是当地人还是外地人,终究是生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的一家人,家中的每一份子都是平凡且有情有义、心怀大爱的人。人生实苦,但正是因为有了人性中的温暖与美好,才使得生活痛并快乐着,人生苦并美好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