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个晴朗的早晨,应朋友之邀去洞庭湖畔的南县南洲镇杨家岭村瞧瞧。不知怎的,我人坐在车上,思绪却不由自主地突然回到了从前的日子。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一天,我在杨家岭小学执教《杨家岭的早晨》这篇课文时,刚一板书课题,班上学生就一齐惊呼起来:哇,杨家岭!当时,小小年纪的孩子以为书上的“杨家岭”就是自己生活学习的这块地方!尤其是我叫孩子们齐读课文,当读到“杨家岭的早晨,一片金色的阳光”这句结束语时,学生们个个摇头晃脑、神采飞扬。面对孩子们的兴奋和惊讶,我微笑着叮嘱他们:好好学习,建设家乡,敢叫我们的杨家岭也像书上的杨家岭一样出名!
到了,下车吧,朋友的一声招呼,把我从思绪中拉回。还不到十分钟车程,在南茅公路与荷花公路交汇处,“杨家岭村欢迎您”几个大字就呈现于眼前了。放眼望去:整齐划一、白墙黑瓦的村民楼与风景宜人的南茅运河风光带相映成趣,户户村民家绿树婆娑、鲜花摇曳;田间地头,村民们有的在蔬菜地里侍弄,有的在种养池旁打理......沐浴在晨光中的杨家岭好一派生动迷人的景象!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杨家岭村父老乡亲的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吃的粮食和油料紧缺得很,人们几乎天天要为家里的柴米油盐犯愁;身上穿的也基本是土布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地穿;住的是茅草房,每遇恶劣天气,“茅屋为秋风所破”;出门没有一条好路,乡村土路,晴天硬梆梆,雨天烂糟糟,村民的生产运输也十分不便。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闻名遐迩的宏伟工程——南茅运河的兴建,令村民们欢欣鼓舞。运河流经杨家岭村,运河黄金水道的畅通,初步缓解了长期困扰着村民的交通运输问题。近到县城,远至益阳、长沙,村民的农副产品要外销,只要先天捎个口信,次日早晨运河里的运输船只就轰隆隆径直开到了自家的水码头。运河里浪花飞溅,河岸上笑声荡漾。杨家岭的早晨,好一派热闹繁忙景象!
时序变迁,时值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荷花嘴乡新开挖的东连南茅运河西接藕池河的荷花渠绕村而过,杨家岭村农田长期受渍水困扰的问题迎刃而解。交通运输和农田水利设施的不断畅通便利,加之家庭联产承包以及多种经营方式这股强劲东风的吹拂,村民如鱼得水,生产和生活更添生机和活力。村里砖瓦房如雨后春笋般耸立,有的还率先盖起了楼房,电视机、摩托车陆续进入普通农家。“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我们小时候可望不可及的东西居然都变成了现实。村里还不断冒出了万元户、富裕户。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为谋求更快的发展,村民有的买起货车、拖拉机跑运输,有的干脆就在自家的田土上搞种养。村里富余的年轻劳动力也开始纷纷走出家门,走出村子,融入繁华都市。进入21世纪,杨家岭村的发展更迅速了,先进的农业机械开始进村入户,住楼房的村民越来越多,不少农户还不断往银行存款。
边走边聊,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杨家岭村以南的荷花渠。渠道边尽是新栽的风景林,花和树错落有致,碧玉般的枝叶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十分养眼。路边每隔一段距离立着一个垃圾桶,村民的生活垃圾自觉捡拾入池,房前屋后、路面坡地,见不到白色垃圾和肮脏废物,村里的清洁卫生堪与城里媲美。
谈笑间,赵支书指着脚下的新水泥路一一给我介绍:村里引进资金,新修了四通八达的水泥路,完成了沟渠护坡,还在沟渠两旁新建了好几个电排、涵闸。说起村里的发展变化,赵支书侃侃而谈:原来沟渠的两边分别是杨家岭村和金球村,乡村体制改革,金球村合并到杨家岭村一起,原荷花嘴乡杨家岭村在撤乡并镇中更名为南洲镇杨家岭村。新杨家岭村辖16个组,面积大了、人口多了,村民的期望值也更高了。新一届村委班子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积极拓宽筹资渠道 ,投入大笔资金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设施;一方面利用本村地域优势,大力发展经济,鼓励村民搞种养加工,发展第三产业。
我们步行在村中心干道,这里的水泥路面和水泥护坡虽然竣工不久,但满沟渠里早有挨挨挤挤的荷叶、开得正艳的荷花和露出胖嘟嘟笑脸的莲蓬了。沟渠两旁正有花甲老头和年青小伙在沟渠里垂钓。我与老人搭讪:“老人家,您身体好呀,钓鱼辛苦吗?”老人回答我:“我身体好得很,我还作了几亩田嘞,没事就在家门前钓钓鱼休闲休闲,崽女们都搞得好,硬不要我作田,我哪闲得住哟。”正说话间,老人钓竿一扬,又钓上来一条活蹦乱跳的小鲫鱼。
在杨家岭村以北的荷花公路沿线我们正遇上装运蔬菜上车的几位村民,据了解,仅蔬菜加工一项,他们每户的年收入都是一笔可观的数目。听赵支书介绍,近年来杨家岭村从事加工和种养业的村民越来越多,加之区位优势,村里又在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前几年有几家农户就率先在紧邻新颜工业园区附近的地段开设了“别墅农庄”、“杨家岭饭庄”等,南来北往的客人络绎不绝,生意十分红火。同行的同学陈自然是原金球村的村民,他也向我细数了近几年两村合并后杨家岭村的一系列新变化。尤其是去年,益南高速公路傍村而过,新工业园区落地本村,这下,村民如鱼得水,致富的路子更宽了。
临近中午我们来到了绿树掩映、荷香四溢的“杨家岭”饭庄,饭庄的老板正是我当时在杨家岭小学任教时的学生徐满,学生见了昔日的老师无比高兴,又是端茶又是留吃饭。利用闲坐的空隙,我好奇地问询了徐老板的产业情况,她面带笑容地告诉我:不瞒老师说,开业几年,每年都有不菲的收入,现在不但还清了当初的欠贷,还积累了一定的资产,这条路算走对了!说话间,正好走进来一批客人,徐满边招呼客人边对我说:下一步还想继续扩大规模,办一个集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型农家乐。
此时我笑问徐满:你还记得当年我教你们《杨家岭的早晨》时同学们疑惑的情景吗?徐满会意地笑了,连连点头称:记得记得!我也打趣道:你们现在的杨家岭村也真的是洒满金色的阳光,真正上得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