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一片寂静
在冬天来临的时候,想猫下来写一部小说,但因了现实的种种刺激而又无从动笔,于是进山,让自己沉寂,三天里一边在山里行走,一面想着即将开始的写作,心情渐渐沉寂,可以动笔了!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在一则微博上说。这一事例说明,闲暇和静心给作家带来的无不是一种美妙、充盈的享受。在一片寂静中,作家平衡了心态,唤回了灵感,赢得了效率。
的确,在纷繁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下,只有静得下心,忍受住寂寞的人,才有可能成功。心静者胜出,如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一位作家在其文章中这样评议莫言:一个写作者不能依靠天上掉馅饼来过日子,而必须忍受这一行当特有的寂寞和艰辛,即使莫言,也不例外。莫言也曾坦言,在喧闹和寂寞之间,他选择的是后者。事实也是如此。倘若不是莫言淡定处世、寂寞耕耘,何来其深厚的积淀,辉煌的成就?何谈中国作家对世界文学贡献的独特价值?难怪有人说“学问最高是寂寞”。寂寞是财富。享受寂寞吧,它虽有呕心沥血探索追求的苦涩,但也有掌声和鲜花带来的喜悦。
我国“寻根文学”的主将韩少功,寻僻静之处——汨罗境内一崇山峻岭中居住,过起归隐的乡野生活。那里地广人稀,一条条山谷不见人烟,可到处山清水绿,鸟声唧喳。韩少功“远离城市喧嚣,没有庶务缠身,可以安心做想做的事情”,正是因了这样的生活体验,他潜心捕捉生动的生活细节,不断丰富和提升创作思想。作家归隐山林,仿佛滤尽了尘埃,剩下的只有沉静、从容和睿智......可见,寂寞和沉静才是创造力的有机土壤,成功的坚实基础。
当代著名哲学家周国平认为,独处也是一种能力,不耐孤独就简直是一种灵魂的缺陷。著名作家陈世旭,当年在乡下插队时,常常一个人黑夜坐在大堤的外坡上,听长江的涛声,观江上的航灯,脚下延伸的是开阔的草滩、茂密的森林.....这种幽静的环境应和着作家孤独的心境,似春雨滋润心底的激情。在经历了长时期独自的晓行夜宿,日晒雨淋的境遇和心灵的孤独后,陈世旭领略了乐趣,舒缓了心态,找到了创作素材,引发了创作冲动,写出了很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原来,独处和寂寞不失为一种享受,人生因独处而心安神定,因寂寞而花红果硕。
“乾坤容我静,名利任人忙”。面对纷繁复杂,人心浮躁,难得淡定的社会现实,我们若能自觉远离喧闹,寻一片寂静,过一种寂寞而又诚实的生活,不为名累,不为利惑,生活就会因宁静更美。尤其是文学,更需要一片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