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立华的头像

李立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5/28
分享

母 亲 的 竹 园

 一天母亲打来电话,声音急切地对我说,组里新迁来了一户人家,要在我家的竹园地建房......

接听电话,我也激动了,老家竹园里的那片竹子是父亲栽种的,见证着家乡历史的变迁,承载着全家人的情感,那是不能动的啊!

在我的印象中,还是在大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身为生产队长的父亲,为了不让队里一块地势高、土质差、不宜种植谷物的几亩见方的土地荒芜,就带领队里的男劳力们从沅江移植来一些种竹栽种在上面 。几年后队里的竹子就派上用场了,挑堤用的箢箕、担谷用的箩筐,都是用本队的竹子加工制作的。

队里的竹林也是我儿时的乐园。进入深秋,竹林成了鸟儿歇息的家。白天,竹林里的小鸟唧唧喳喳闹个不停,暮色降临,鸟儿紧紧依附在枝头,非常安静,只听到风吹竹叶的声音。吃罢晚饭,我随大哥哥去竹林捕鸟。我用手电筒照在栖息在竹枝上面的小鸟,小鸟一动不动,大哥哥身手快捷,用自制的弹弓射向鸟儿,随即,中弹的鸟儿从枝端落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家乡父老乡亲大兴苎麻种植,有的人靠大面积种苎麻发家致富。这时,队里的十几户人家也纷纷向时任大队干部的父亲提议,要求挖掉竹子改栽苎麻。于是,队里十几年来茂密的竹林一夜之间之间不见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我猜测当时父亲的心情也是难以平静的。无奈,乡亲们也只有顺应市场经济的潮起潮落。父亲笃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于是趁机把少量竹子悄悄移栽到了自家宅基地旁的菜地里......

时光荏苒,秋去春来,竹子繁演生息,在我家房子的西侧就自然形成了一片碧绿的竹园。有了这片竹园,我家的房子变得冬暖夏凉;有了这片竹园,我家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就连下乡搞摄影的师傅都要带着小青年们来这里取景;有了这片竹园,我家的一些小用具也活络多了,我曾记得我年少时钓鱼用的鱼篓、家用的撮箕、菜篮等便是父亲就地取材用自家的竹子编织的,不用花钱到市场购买。

数年前父亲离开我们后,我们兄弟又相继从乡下母亲身旁搬到城里居住,这样一来,普通意义上的老家竹园就成了实际意义上的母亲的竹园了。从此,母亲把竹园作为一份家业来打理和承继,每年给竹子下一次肥,在竹子发新苗的时候,适当掰掉一些多余的竹笋。炎热天,母亲和左邻右舍的婆婆姥姥在竹园里纳凉闲聊;春、秋两个播种季节,母亲就把自家喂养的一群家禽圈养在竹园里,以免小生灵危害邻家的菜苗和庄稼。母亲为人友善,乐于助人,有时送张家一根竹竿晾衣,有时送赵家一根竹竿做草筢子,而且从来不求回报。有一次,母亲听说村里搞沟渠清淤要一些竹竿做标杆,母亲要村干部在竹园砍伐了二十几根竹子,没要一分钱。

现在,年近八旬的母亲舍不得离开绿叶婆娑的竹园,仍居住在乡下老家。母亲对儿孙们疼爱有加,晚辈们也很孝顺,常在节假日去看望她。有一次,母亲站在竹园里,对孙女儿动情地说,天天看着青青的竹林,就像看到了视线之外的儿孙们,心里就踏实;天天听着风吹竹叶的沙沙声,就像听见天堂的父亲在与她说话,心里就满足。做惯了好事的母亲,眼看就要和长年相守的竹林说再见,睹物思人,她难免有点感伤......

哦,母亲!哦,母亲的竹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