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翻阅自己过往的一些作品,总会想起那些写作中的事儿。
我深知自己的智商平平,尤其文字功夫力不从心,我的初、高中基本上都是在半工半读中度过的,根本没有学到多少文学和写作的知识。但我比较喜爱写作,阅读欲、好奇心较强。边阅读边感悟,有时也有想动笔写写东西的冲动。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终于跨出了写作的第一步。我刚上高中的时候,正逢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个周末 ,我从学校回家,担任大队干部的父亲,正在召集本队的农户开分田到户的会。我也参加了旁听。会上,年近六旬的五保户寿爹提出,要趁如今的好政策,自己作几亩田,自食其力,不吃队里的照顾。我想,这正是一个难得的好新闻线索,何不写篇文章报道报道? 于是,回到学校,我就偷偷的背着同学和老师开始动笔写稿。
说实话,当时同学们都在为考大学抓紧时间狠攻数理化和英语,我的成绩本来就不出色,还一门心思搞写作,生怕老师批评、同学笑话,就只好私底下悄悄地写。小媳妇上轿头一遭。第一次尝试写稿,主题和材料都把握不好,写了又撕,撕了又写,一篇千多字的文章折腾了我好几天。隐蔽地写,急切地投,当我把稿件装入信封,贴上邮花,投向信箱,我是多么的兴奋,仿佛获得了巨大的胜利,心里有说不出的欢快!
不到半月,我欣喜地收到了湖南日报农村部的来信,信中写道:《五保户的心声》已收到,文字比较顺畅,笔下带着感情,是一篇有意思的稿件,但不知作品中的寿爹是否实有其人;否则我们只能作文艺作品看待,情况究竟如何,盼告!后来,我配合地方记者对这篇报道进行了进一步的挖掘和提炼。时至如今,我仍不知道这位亲自给我写回信的编辑老师的姓名,但这位好心的省报编辑对我的肯定与鼓励,我一直铭刻在心。是他,点燃了我新闻写作的热情之火;是他,给了我在新闻写作道路上不断摸索的不竭动力。
高中毕业后,我回乡考取了民办教师,在一所小学教书。讲台就是我的舞台,我是主角,孩子们是配角。生活平淡无奇,无波无澜。为了充实我的生活,实现我的追求,在教学和生产劳动之余,我借助笨拙的笔写一点小文章投稿。比如,我发现了身边好的助学典型,就向《南县报》发出了《良师助学歌一曲》的小通讯;发现暑假老师给孩子们补课,不利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于是就向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节目写信呼吁——《请给孩子们一个轻松的暑假》......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我不断有“豆腐块”见诸报端。虽每篇文章的稿酬仅2、3元钱,可比领到一笔数目较大的奖金还高兴!这期间,是南县报、益阳报、湖南人民广播电台的编辑、记者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和帮助。从那以后,我笔耕不辍,竟一直坚持了下来。
看到自己的一篇篇文章变成铅字,心里有无法表达的喜悦,仿佛是用自己心血浇灌成的一朵朵小花,不管是否夺目耀眼,都是属于自己的,都是自己辛勤劳作的结果。我把每一篇已发表的或大或小的文章,均视为心肝宝贝,倍加珍爱。
当然,功不可没,让我永远铭记、终身难忘的是那些编辑、记者、朋友。我每次从编辑、记者的来信来函来电和面谈中,受到启示和教益,在我一路的写作中,他们是我真正信赖的良师益友!尤其是调县教育局担任新闻专干以来,与文字打交道的时间更多了,写作的空间更大了,展示的平台也更高了。我珍惜拥有,白天加紧工作,晚上仍继续挑灯夜战。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单位同仁和各级编辑、记者的支持下,我采写的稿件,不少上了《湖南教育报》、《德育报》、《中国教育报》等大型报刊。令我欣慰的是,我采写的人物通讯《赤子情深》,代表湖南省参加《中国教育报》主办的《企业家与教育》征文大赛并获奖。同时还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散文、随笔。这其中也多有编辑们的帮扶。
近些年因为忙于一些事务,我的写稿发稿相对少了;但我手中的一管秃笔依然在握,仍在继续坚持书写。我对写作情有独钟,我与编辑、记者的情缘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