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满园的头像

刘满园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808/24
分享

屈伸否泰里则尔

 


   

这一期《万象》,我们以较长的篇幅,刊完了张建民的传奇小说《红披风》。原打算,分三期用完,第一部分登出后,反响就很好。我也觉得它是武都人自己的小说,其描写的人物和叙述的故事,涉及的风土人情,甚至语言风格,都是武都的,这很难得。其实要读小说,古今中外,名篇佳作,浩如烟海,一辈子都读不完,但要读武都人自己的小说,较长一些的,较有意味的不多。李百川写了一些,张董家写过一些,前几期我们都刊登过。有人说,人家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过了,你还闹啥,我们的用意就是介绍武都的作家与作品,目地在于弘扬武都文化,选发孙万全的高山戏也是这个意思。

武都文化源远流长,但成绩卓著的,唯邢澍一人(也许有些偏颇),他可算是登上了大雅之堂,不光著作等身,而且影响深远,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不光是武都人的骄傲,也是甘肃人甚至中国人的骄傲。可惜的是,武都这样的文化人太少了,就连甘肃也不多。

西汉时,武都人就开始往成都贩运茶叶,当时武都经济发达,商业繁荣。可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们却还是国列贫困县。至今,武都一部分农村的社会生产还停留在两汉以前的水平上,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生产状况亦有存留,其落后与愚昧,简直不敢言说,但这是事实。没有文化,生产力不会进步,没有文化,人们的思想观念难以转变,光靠历代的政治行为、行政效力,只是浮光掠影而已。何况政府的优惠,只能照顾到部分团体和个人的头上,总是无法全覆盖。全民能够享受的,只能是方针政策,而对于更多的群众,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一纸空文,远不如钱物管用。还有,再好的政策,受文化的影响,执行力也是绝对不同的。

人类之所以发展和进步,从洪荒愚昧到高度文明,关键是靠劳动和劳动中产生的智慧,一个没有文化和智慧的民族要图生存,是不可思议的。试想一下,历史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是荣华富贵,是功名利禄,还是金银珠宝,都不是,而是文化积淀。历史上当时的政治统治,经济手段,物质积累,都会灰飞烟灭的,至今熠熠生辉的,只能是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中华民族留存下来的文化瑰宝,才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力量源泉。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重视文化建设呢,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智慧,文化是人类行为方式和思维运动的结晶。人类文明的全部进程,必须依靠文化的大力支撑。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本期选载中国文联党组书记高占祥的诗和我省著名作家杨闻宇的散文,目地就是抛砖引玉,引起我们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不管在什么时代,如果只重视经济建设,是远远不够的,不想方设法,不思进取也是不行的。诸如我们的扶贫,如果只停留在钱物扶助这个层面上,而不把开发民智放在首要位置,那么一切都是徒劳,就算这一代人解决了燃眉之急,下一代人又将返回贫困状态,因为这样的办法,只能治表但不治根。

要加快武都的发展,文化教育的繁荣必不可少,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是相互相成的。为此,开发武都旅游资源,加大武都对外宣传,充分利用武都地域文化特色优势,是提高武都对外知名度,吸引外资,加快发展的最佳途径,而发展教育事业,加快科技进步,是开发民智,提高干群素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唯一出路。

武都民风淳朴,地域优势独特,旅游文化资源丰厚,有着辉煌的开发前景,但没有利用和开发。纵有文化开发,投入明显不足,甚至十分可怜。我们的教育也不容乐观,科技推广相对被动,要论综合全面发展,谈何容易。可见,加大文化投入,重视文化建设,引进文艺人才,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在文艺方面,充分利用中国文联帮扶武都的机会,不光要他们的投资,而更应当注重文化帮扶,组织文化下乡,开展文化采风,举办文学笔会,把全国知名的作家艺术家邀请到这里来体验生活,而后他们自然就会去宣传武都,这样就能搭起经济文化建设的桥梁。

经济发达地区,人家的文化艺术必然要繁荣得多,而对于贫困地区来说,却可以通过文化建设,促进经济发展,要说这还是一条捷径,至少是个突破口。当然必须舍得投入,如果仅仅满足于搭台,那是认识上的偏差,不能光叫经济唱戏,也要叫文化唱戏,还要唱好戏,才能搭好台。

时常,说起文化、文艺这些话题,好像那是大专家学者,著名艺术家们的事儿,小地方的小文人们能成什么大气候呢,这种认识也是有偏差的。所有大家们都是慢慢成长起来的,好些文化项目也是逐渐做大做强的,只是要看我们怎么去做。比如说吧,武都的高山戏,就是在全国都有名气的地方戏曲,它发源于武都,解放之初还进京演出过。如果我们进行挖掘、整理,组织创作演出,使其发扬光大,其文化意义和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前几天,甘肃电视台的文化风景线栏目组的人来采访,但我们的高山戏几乎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岂不可惜。

关于高山戏,地县领导都非常关注和重视,但没有投入怎能传承下来,发扬光大?我们发展经济,搞商品生产,一旦投入就是数百万上千万,甚至几个亿,但搞文化建设,繁荣文艺,往往只挂在嘴上,说得津津有味,谈得句句在理,给点经费却滴水不漏,好像那文化嘛,创作嘛,关键在于文化人、文艺工作者的个人努力,要钱要项目干啥。这是一个误区,文化上如果不依靠项目,也是无法推动的。殊不知那些文化人的付出,往往也是超越经济建设者的。文化人也要生存,才会发展。再说高山戏吧,没有文艺经费保障,谁愿花力气写剧本,不给经费,如何组织排练演出,所以光有重视,没有项目和投入,高山戏也只能如此这般,作者演员宁愿去摆地摊卖小吃,也不会拿起笔来,走上台去。这种劳动与报酬的矛盾,是阻碍武都文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说起武都建设,老生常谈的一句话,就是技术和人才,西部大开发,也把引进人才列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但对已有的人才都没有利用起来,引进来又有何用,还会流失。来了,干不成事情,有才能的人被淹没在弄权弄势、无所事事的芸芸众生之中,还能留得住吗?人才是干事创业的,碌碌无为就不是人才。要留住人才,就要提供人尽其才的环境,条件,还是要舍得投入。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是这个意思。我们办一个养猪场,都要考虑很大一笔投资,我们发展油橄榄产业,已经投入了不少,难道我们的文化建设,就可以空手套白狼?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实行扶贫政策,信贷政策,也是可以探索的。前些年就提倡以文养文,但一点投入都没有,如何去养?

说的多了,也可能尖刻了些。但希望武都建设者们首先找出差距,甚至丑陋,然后再图发展,可能会更有的放矢。同时,说这些,也就是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点牢骚吧。随着西部大开大的实施,武都建设事业必将欣欣向荣,但愿这些牢骚能引起大家的重视,真正加大文化投资,加快文化发展,同时希望能唤起各界人士对文化的同情,吾愿足矣。

这也是对《万象》的呼吁,杂志办了四期,已经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在全区甚至省内,影响较好,但印刷经费奇缺,稿件不能给一分一厘的酬劳,我们问心有愧,又无能无力。只能在这里虚情假意地说说感谢的话,感谢我们的专业、业余作者对文化的奉献精神,感谢您们对《万象》的关爱和付出,感谢您为《万象》读者提供的精神产品!人们都认为文人穷酸,但我们穷的坦荡,穷得纯洁,所谓君子固穷。不过我们也有心灵的安慰,也有精神的富有,相信随着社会的文明发展,将给我们一个更为公平的待遇;相信贫穷不是这个时代的主题,最大时限再长一些而已。那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吧,相信吧。(《万象》2000年第一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