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满园的头像

刘满园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106/27
分享

《陇南文学作品选》小说卷编后

《陇南文学作品选》小说卷编后

编辑陇南文学作品选四卷本,即小说卷,诗歌卷,散文卷,评论卷,这是我们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就开始酝酿并着手进行的一个计划。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年,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20年是全面小康,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在这些重大的历史节点,当然应当有文艺工作者的声音和作为。何况自从陇南文联1985年成立以来,团结引领全市文学工作者跟陇南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谱写了改革开放和全面小康的新篇章,创作发表出版了数以万计的文学作品,形成了初具规模的老中青文学队伍,文学创作较之于其他文艺门类成果更为突出,特别是诗歌和散文创作,已经走出了陇南,走向了全省全国。所以,编辑这样一套文学作品选,综合展示陇南文学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绩,不仅很有必要,也就更有底气了。当然,这也是文联新一届班子和同志们的一个共同心愿:把陇南作家诗人的作品通过正规的出版社结集出版,让更多读者去阅读欣赏,满足广大干部群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让更多专家去品评研究,提升陇南文学的影响力,扩大陇南对外知名度和文化软实力。同时,鼓舞更多文艺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潜心创作,精益求精,为幸福美丽陇南建设提供更多更丰富的精神食量和智力支持。

陇南的小说创作,我们从“小说卷”选编的这些作品就可以看出一个大致的轮廓,它依然在一步步或者说慢慢走向成熟。这里选编的34位作家的作品,确切一点说,只是34个窗口,不是陇南小说创作的全貌和全部。通过阅读作品后面的作家简介,还可以看到更多的成就,但就算把这些作品叠加起来,依旧不是陇南小说创作的所有,只是一部分或者一大部分。新中国成立70年间更多的作家作品,我们没有能力或者根本无法选编进来,因为一些作家已经作古,一些作品已然遗失,一些作家已经走出了陇南走得更远,一些流传于民间及新文艺群体的作家作品还没有进入文联或者作协的视野和统计,一些网络作家作品也是如此。这也不怪文联或作协联络协调不够,好多作者原本就不愿意这样去做,他们的作品其实很有受众,为群众喜闻乐见,无疑是陇南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好多人说起陇南小说,要么妄自菲薄,要么妄自尊大,这都是不正确不可取的态度。我们应当辩证地、历史地去对待或者看待陇南小说创作,因为一切都是历史的。文学肯定也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稚嫩走向成熟的过程,从选编的这些老中青作家的代表性作品来看,陇南小说的这个成长过程是显而易见的。

众所周知,中国当代文学经历过“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意识流”“新写实或者新现实主义”等等流派,小说亦然,或者小说尤甚。陇南小说也是经历过这么一个过程的,至少大家都在尾随着这些文学流派进行着自己的艰难追求,长此以往,连作者队伍都难以形成,更别说有什么流派和特色,甚至还想长出参天大树了。因为90年代前后,陇南作者没有自己的创作园地,都是在省内外的其他刊物零零星星发表作品。后来随着陇南地区文联和各县区文联的成立,随着《白龙江》《山溪》《陇南文学》《同谷》《万象》等地县刊物的创办,这种作品写出来难以发表的问题才慢慢得到改善,随着《开拓文学》(《陇南文艺》)的创办,陇南文学创作特别是小说创作才开始迈出坚实的步伐,陇南作家创作的长篇小说《苍山梦》《爱情三部曲》《窑坪往事》等等都在这里得到了刊登展示,后来才正式出版。陇南文学的发展,应当归功于这些文学园地的创办,应当归功于各级文联作协开展的各种文学笔会和文学采风活动,正是通过这些抓手,极大地推动了陇南小说创作,扩大了文学的普及面。此后,更多反映陇南社会生活,反映陇南地域特色的优秀长篇、中篇、短篇,包括小小说都得到了交流,面对了读者,发挥了作用。进入90年代特别是新千年之后,陇南文学步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好多作品不但上了国家级刊物,上了《人民文学》《诗刊》《星星》《散文》《散文选刊》等等,一部分作品还获得了省级国家级文学奖励,小说创作也以非常强劲的势头,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举起了陇南文学的大旗。回头看看,许多小说作者大多是从陇南这一个个小小的文学园地里走出来的,无论老一辈也好年轻一代也罢,大家的文学初心,都是从这些小小的园地里生发出来的,或者至少在这里得到过鼓励和成长,这一点毋庸置疑。

为此无论我们成就多大,走得多远,都不能忽略了曾经得到过温暖和滋养的这块文学土壤,都不能忘怀给过我们阳光和雨露的这方文学的天空,我们的初心在这里,使命也在这里。从陇南这一片片文学园地里走出来,成长起来,就算已经枝繁叶茂了,但我们的根还深深扎根于陇南大地。我们的文学作品,会带着浓郁的陇南风土人情色彩,具有鲜明的陇南历史文化特征,天然融入了对陇南大地和陇南人民的深切关怀和无限热爱,这样具备了陇南特色和陇南情怀的作品,才是真正的陇南文学作品,或者才是为我们大家所接受所喜爱所倚重的陇南文学。这样的作品,就像带着自己的遗传基因和个体气息的孩子,哪怕孱弱或者稚嫩,都是我们自己的,都是有着鲜活生命力的。这也应了那句俗话,别人的庄稼好,自己的娃娃好。事实上,陇南小说有了改革开放40年的砥砺前行,已经走出了低谷,迈上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这些作品,无论题材的拓展,形象的塑造,文本的革新,思想艺术水平的提升,都达到了一定的层面。比如小说卷编选的《冰桥》《三个局长一台戏》《红森林》《平茬》《四季歌》《鹁鸽旋窝》《陶戒》《生日歌》《贩鸡》等中短篇小说以及小小说,都是新时期陇南小说的代表性作品,这些篇章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物的拿捏,对题旨的开掘,都是较为成熟精到通透的。再说古今中外有数不胜数的文学经典,真正书写陇南的又有几何,如今我们有了自己的艺术创造和文学表达,我们的“庄稼”和“娃娃”,一定会越来越美丽无比的。

关于陇南小说或者这次编选,要想说的话还有很多,限于篇幅,还是打住吧。反正自己的孩子终究要自己去关爱和守护,自己去器重和推崇,我们要坚信自己的孩子一定会有出息有未来,这也是一种文化自信。不必崇洋媚外,不必唯名著论,要注重陇南元素,陇南特色,陇南品质,形成陇南气候,繁荣陇南文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文艺事业大有可为,前程锦绣,毕竟时代需要,社会需要,人民需要。当然要实现繁荣兴盛,还有很长的路得走,不仅仅是最后一两公里的事情。一要真正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健全制度保障,营造良好的文艺创造氛围,包括建立一整套扶持奖励、培训提高的机制体制;二要继续以人民为中心,辛勤创作,出精品力作,出几个大家,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要有“高峰”,从而带动陇南文学跨越发展;三要注重研究、研读、改编、推介陇南文学已有的优秀成果,扩大其阅读面覆盖面,让其走出作家诗人自娱自乐的局限,走向广大群众,走向社会生活,走出一片新天地。比如说成立陇南文学或文艺研究机构,开展陇南文学作品读书鉴赏活动,进行陇南文学作品影视改编,对一些优秀作品、重点作家进行专题评介评传等等。这些期待,也是我和同志们编辑“陇南文学作品选”的目地之一,倘若能把陇南品牌做大做强,把陇南品质叫响叫亮,我们的编辑心愿也就圆满实现了。

相信一切都会有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会有,文学和远方也会有。走进新时代,有着党和政府这个坚强可靠的后盾,有着280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陇南的明天一定会更加幸福美丽,陇南文学的明天也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

来自《陇南文学作品选.小说卷》(敦煌文艺出版社)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