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满园的头像

刘满园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812/12
分享

见证陇南发展 助推文艺创作

  


——纪实散文集《放歌五阳路》编后记

2014年的冬天,无疑是温情和美丽的。

12月20日至22日,市文联组织全市文艺工作者50余人,相约冬季,相约阳坝,走进乡镇村社,来到施工现场,开展“美丽乡村行”五阳路建设文学采访活动,其根本目地,就是要引导全市文艺工作者,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积极投身到陇南各项建设事业当中去,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见证陇南人民赶超跨越的步履,进而谱写陇南大地上像五阳筑路人一样更多建设者们的风采,讴歌新时期陇南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彰显陇南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励精图治,不甘落后的雄心壮志和奋发赶超精神。

此后一月之内,受邀的文艺工作者们先后创作完成了《挥师裕河》、《打开向南开放的通途》、《冬日康南亦风流》、《阳坝点滴》、《难忘五阳路》、《五阳公路赋》、《山路通向山外》、《行进在五阳路上》等等一批报告文学、散文、诗歌作品,对此,我们先后在《陇南日报》、陇南文联精品推介平台集中进行了刊登和展示。

行走在五阳路建设工程现场的作家诗人们,通过3天的采访,从不同的审美角度、不同的艺术感受着手,全方位多层面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真实再现了筑路人的时代英姿,书写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寄托了对生活的无尽向往。作家诗人们把五阳路建设工程中更多的困难和“超乎想象”,跟艺术想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写出了数十篇文学作品,使这条致富路幸福路希望路,放射出了文化光芒。这正是我们文学采访目地所在,这也是文艺创作秉持为人民的创作导向的必然,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就要用我们手中的笔,讲述五阳故事,见证陇南发展,书写时代篇章。

令人欣喜的是,这一批纪实性作品的创作,在题材挖掘、主题升华、手法多样、文本创新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更多的尝试和突破。

报告文学是离现实最近的,也是感应时代真实最敏锐的文学。陈睿达的《挥师裕河》,就是一篇反映时代真实讲述五阳故事的精短报告文学,陈睿达多年工作在新闻战线,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小说散文作品,他对题材的把握、内容的取舍、主题的开掘都是非常精到的,他运用小标题加提问的叙述方式,具有独到的表达效果,行文紧凑,题旨鲜明。在我们所处的这个媒体时代,报告文学原有的“新闻性”大为减少,文体一般的新闻优势已不存在,这种情势必然需要报告文学在坚守中创新,必须不断丰富表现方式,吸引新的读者关注阅读作品。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激活内在的叙事魅力,建构非虚构叙事独特的优势。这一点,陈睿达做了较好的尝试。

再说,报告文学是一种特别强调弘扬时代精神的作品,介入社会是报告文学的重要品格,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是报告文学“文体”中的应有之义。袁兴荣创作的《打通向南开放的通道》,是我们这次特邀推出的重点作品,也是关注社会发展、表达百姓情怀的“守正”的报告文学。袁兴荣同志两次深入五阳路建设工地、周边村社和交通设计部门进行专题采访,在短短的三周时间内,创作了洋洋2万余字的报告文学作品。这篇作品,记叙了周边群众生产生活的艰难曲折,再现了筑路人从规划设计到勘测施工的建设历程,写出了市委政府决策者们心系群众的情怀。作品用更多的篇幅,描绘五阳路沿途的秀丽景色,抒发当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慢慢品读,觉着作者在叙述中,在字里行间,对群众的期盼,更为关注,更为重视。同时,作品里文学意味的表达,叙述节奏的把握,都是到位的。而且,他更注重报告文学的内在的新变,善于由重视新闻性书写,重视政论性表达,转为对于对象内在叙事的重视,作品的内在结构也是慎密的,完美的。笔者认为,这篇报告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跳出了歌功颂德的泥坑,用翔实的材料,生活的细节,写出了陇南精神,见证了陇南发展。作品在替受益群众放飞陇南梦的同时,也传递了正能量,歌颂了真善美。人所共知,非虚构是报告文学的底线,时代性和思想性,规定了题材选取的要求和题旨表达的取向,文学性则表示报告文学也需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写作。文学直面现实,有着许多困惑,很明显,作者在较大程度上,破解了这个难题。

这次活动创作的20多篇散文作品,也是非常出彩的。其中李世仁的《冬日康南亦风流》、宋彬的《阳坝,阳光灿烂的地方》、小米的《阳坝点滴》,读来厚重大气睿智,作家们把心底最真实的感受情怀丘壑,全然在笔端缓缓流出来了,并通过文字描述,铺排,把自己的主观体验,外化为浓浓的情意和情意背后的骨感与稳重。如今,文学似乎日趋边缘化,但是,我们的生活和建设不能没有人文关怀,不能没有历史文化的透视。这些作品对现实的关照,体现出来的人文关怀精神,是深沉的,也是沧桑的。这些作品对生命的敬畏,还能体现出作家诗人的那种坚守,也能见出他们心底的那份醇真。当前日益丰富的都市文明,正在侵蚀着农村的这方净土,但愿这种纯净,不要因为某些原因,打了新的折扣。从这些文字中,能够读出他们对生存和生命价值的赞美,也能读出作家们心底里那最为柔软的部分。

参加采访活动的王新瑛、吕敏讷、王瑞玉、肖娴、冯淑雁、庞采芹、赵君平等10多位女性作者的散文作品,文笔质朴自然,风格澄明清澈,诸如《裕河,夫妻树守候的村庄》、

《青山绿水五阳路》等等。这些文字,镌着陇南山水的灵气,带着文人墨客的芬芳,悠远宁静,质朴晓畅,清新脱俗,直击读者的心房。她们以女性特有的目光和敏锐,走笔五阳路,感受和体味这里的山光水色,地域风情,生存环境,她们把自己心中那份对生活的感悟和渴望,那些隐藏在灵魂深处的怀乡情结,都借着阳坝和裕河的山光水色,美丽魅力,和盘托出了。面对这片养在深闺的处女地,她们无比神往,感同身受,才思飞扬,进而绽放出了绚丽多彩的艺术之花。

透过纸上优美的文字,我发现,散文作家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打开这条向南开放的通道本身,他们更为关爱的是这里赖以生存的数万名群众,他们的生存状态,他们的前途未来。正如矛盾在《风景谈》里的感慨,只有人才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风景,在风光旖旎的阳坝和五马这片陇南以南的土地上,就文化传承和积淀来说,正好可以写上最美的文字,画上最美的图画。我想我们这次五阳之行,我们这些文学作品,一定也会给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留下更多美好,增加文化内涵和意蕴。这些文字,过上那么几年几十年,将会更为珍贵。

这次驻足五阳路的诗人们,也写出了时代的篇章。南山牛、包苞、袁智慧、魏旭、王惠、杨天斌等等,都是陇南大地上成长起来的诗人,他们这样一路向南,“穿过古老农业的手工流程”,“穿过民谚、梦以及祈福”,来书写家乡,赞美生活,放歌五阳,我们听到了“庞大国度热血沸腾的流动”,看到了“从陇南到中国到世界的辉煌接通”。诗人们通过诗歌这种“心灵形式”,让我们感受到了召唤,延伸,激荡,甚至飞腾。王惠的《五阳公路赋》,用古老的骈体句式,展开想象的翅膀,对五阳公路建设和“竟成通衢”歌之咏之,读来气势磅礴,令人感佩。该赋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架起来一座桥梁,立足现实,穿越时空,给我们带来了更多勇气,希望,力量。

这批诗作当中,更值得一提的还有李正志的组诗《山路通向山外》,焦扬红的组诗《行进在五阳路上》。这两组诗作突破了他们以往的创作局限,写得洒脱通灵多了。诗人的个体写作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这是不言而喻的,一个诗人,必须忠诚于自己的心灵。诗人是民族和时代的良心,这是千百年来诗人读者所热爱的原因,当前,诗人更需要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去构建我们的精神家园。诗人不仅仅要进行书面的写作,更应成为行动的诗人。可以说,关注人类的命运和人类的生存状态,应当是作家诗人的使命和职责。作家和诗人不仅要坚守脚下的这片土地,还应该具有人类的意识,关注我们身边的现实和变化,关注我们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所想所盼。通读这些诗作,给我更多感动,更多思考。

可见,文艺家就是要走出自己的书斋,走出自己的象牙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创作出接地气的反映现实生活的好作品。我甚至想到,在五阳路采访活动座谈会上,大家对生活和创作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剖析,或许正好起到了一种引领作用吧。大家谈到,任何生活的片段都比文学作品本身要隐秘,要生动,要深刻得多,文学作品只能无限的靠近,几乎永远达不到生活的内部和真实。我们这次的采访活动,不同寻常,活动期间的两次座谈,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催生了这么多优秀作品的产生。

这次美丽乡村行五阳公路建设文学采访活动,见证了陇南发展,助推了文艺创作。文艺创作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同样,现实生活是文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只有鲜活的生活才能给文艺工作者更多的灵感和启迪,促使他们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无疑,这就是我们今后的遵循和方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