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地处秦巴山地,群山连绵,山峦巍峨,森林覆盖面积平均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陇南的大山,就像陇南人一样,即使在当下飞雪飘舞的季节,也会激情燃烧。冬天的太阳不再酷热,是它把火借给了陇南的大山,把坡坡岭岭的三叶枫五叶枫以及各种各样的树叶,成片点燃。使人情不自禁想起那首流行歌曲:你就像那一把火,熊熊火焰照亮了我。陇南的十万大山,在这个季节里一同过起了盛大的火把节,融化了冰雪,融化了冬天。
陇南的大山深处,有许多的古道,譬如古蜀道、茶马古道等等。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伐纣,“诸侯兵会者四千乘”,其中有蜀国参加。从此时算起,古蜀道的出现至少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了。伟大诗人李白在他的名作《蜀道难》里,开篇就感叹道: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作为我国古代建造时间最早、存在年代最久、跨越朝代最多、沿用时间最长、线路最艰险复杂的古交通要道,曾在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交通史上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陇南九县区有着丰富的蜀道“交通遗存”,尤其是祁山道、陈仓道、阴平道,在秦陇与巴蜀之间,起着十分关键的连通作用,无论是从经济发展、行政建制或者交通要道而言,在历史上均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古蜀道融合了巴蜀文化、三国文化、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等多种因素,这些都让古蜀道更具有了人文和自然相结合的特点。古蜀道在历史上沟通成都平原至关中平原,融会贯通着沿线不同地域的建筑、文学、民俗文化、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成为西部最有影响和最为繁忙的文化与经济交互传播的线路,也是跨越西南与西北最活跃和最兴旺的商贸线路,不仅直接促进了区域间的物流和人际交往,也影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和往来。
清代诗人乔钵有诗赞美道:“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中。两旁古柏植何人,三百里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苔花阴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龙蛇蜿蜒山缠互。休称蜀道难,莫错剑门路。”从此,“翠云廊”成为古蜀道这条绿色长廊的雅称,而柏树当之无愧是翠云廊的主角。翠云廊以剑阁县城为中心,东南至阆中,西南至梓潼,北至昭化,是古蜀道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古柏雄健挺拔,根茎虬结,风姿绰约地守护着不到两米宽甚至已经没入泥土草丛的古蜀道。
四川成都有茶马市,陇南礼县盐官、宕昌县哈达铺、西和县长道等地也有茶马市。据陇南地方史志记载,当地老人们也说,陇南的茶马市与四川成都的茶马市互通贸易,已有千百年的历史了。所谓的“茶马市”,只是一个通俗的简略名称,它的实际内容要宽泛得多。主要是陇南以牛马驴骡、中药材、皮革、花椒等特产商品,长途贩运到四川成都,卖给那里的商贩,又将那里的特产商品茶叶、盐巴、水烟等贩运回来,以满足陇南及其周边的市场需求,不仅仅是“茶”与“马”的交易。
据考证,早在两宋时期,朝廷就在阶州、成州、文州、宕州、西和州设有茶马场,由国家直接管理进行大规模的茶马交易。据现存成县的宋《世功保蜀忠德之碑》记载,“置互市于宕昌,故多得奇骏。辛巳之战,西路骑兵甲天下”。南宋朝廷一度时间下令停止茶马交易,致使军中无战马可驭,为此,负责防守陇南地区防务的吴挺多次上书:“马者,兵之用也,吾守罢去,不忍一旦误国军事”。最后,朝廷下令恢复茶马交易,大量战马又源源不断输送到京师及其他各地南宋军队中。朝廷为了确保对茶马交易的控制,责令秦蜀道沿途地方官吏负责揖拿私售茶叶的茶商,《徽郡志》就明确记载:“董颜威,绍兴中河池尉。益以茶商百余,遂捕之。”宋代河池即明代徽州,捕获私售茶商百余,可见当时此地茶马交易之兴盛。
陇南的大山深处,生活栖息着大熊猫、金丝猴等稀有动物,还有无数的鱼类河蟹。
大熊猫(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黑与白的色调,对比如此分明,却协调得天衣无缝,美人般养眼,仿佛一幅幅精致的水墨大写意,铺展在树洞边,悬挂在林泉旁,胖胖敦敦,圆圆滚滚,一副可掬的憨态,我不笑,却逗得男女老少,那样开心。把快乐给人,把恬静留给自己,与邻和谐相处,一个个都是幼儿园里的孩子,顽皮地戏耍着,千万年前就有减肥的时髦吧?不然,你们为何只吃竹子的枝叶,素食一生,素面对人?
金丝猴(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森林王国里的花花公子,一袭锦缎,四季裹身,尽显兽类贵族的豪华气派。群居的生活,和谐的部落,一如远古那些穴居的人类亲戚。树梢上的世界,白云飘飘;琳琳朗朗,各色的果子熟了;鼓胀起亮光闪烁的双双瞳孔,你呼我唤,争相采食。母爱是一切生命的摇篮,忙碌的手指,把透红的山珍,不停地喂进背上的那张小嘴,鸟儿们在远处唱起了艳羡的歌。
蓝马鸡(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漫山遍野,枫叶红了的时候,沙棘枝头挺起一片耀眼的橙黄。天生一双翅膀,并不常用,只是默默窜行在密密匝匝的老林里。与人世隔绝,让人难得一遇,犹如传说中不肯露面的凤凰。羽毛湛蓝,偶尔夹杂些许灰褐,尾巴张扬着天然的烂漫,丰富着人们对鸟王的想象。丛林中,梦幻般的岚烟里,沙棘的串串果子上,秋露点点,便是马鸡们的美食大餐了。过年啦,老鸦也在垂涎大喊。
红腹锦鸡(国家二类保护动物):与人世间的男女正好相反,雄性披金挂红,而雌性素衣素颜,低调得不能再低调。造物主偏心于禽类中的男子,不给女子一丝起眼的妆扮,仅仅是为了增强男子的吸引力,以保证种群的繁衍生息。不免让人唏嘘,愤愤不平。春风的巧手剪出了树梢的鹅黄,求偶的歌声会此起彼伏,响彻大山深处。茫茫林海,一切都自由自在,自自然然,锦鸡们卿卿我我,欢度着蜜月。
娃娃鱼(国家二类保护动物):逆着蜿蜒的清溪,走进大山密林,石头的缝隙间,大鲵昼伏夜出。四只爪子,犹如婴儿之手,月夜里还会发出孩子般的啼叫,便有了一个可爱的俗名。尽管相貌有些不如人意,我很丑,但我很温柔,一如我的俗名,总让你想起襁褓。因为稀有,便要付出代价,昂贵在款爷们流涎的餐桌上,只有女士们不吃,娃娃,永远是她们的心肝宝贝,天底下,母爱无处不在。
河蟹(不在国家保护动物之列):弱势,就会形成庞大的群体,依靠数量来维系。浅水边,沙摊上,河草旁,密密麻麻,挤挤挨挨。横行着,但与生俱来就不敢霸道,与人类井水不犯河水,却总是遭受人类的无端侵犯,大网捕捞也就罢了,还得吃一肚子,被污染了的垃圾。上苍可怜,给了顽强的生命力,才使得这些小小的生灵们悄无声息地活着,成了水族中一群生生不息的草民。
陇南的大山里,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矿藏、中药材和农林特色产品。
陇南大山里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有铅锌、黄金、硅铁等,是目前陇南的主要经济支柱。但由于开采了三十多年,已经接近于枯竭,未来工业的出路将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另一个支柱就是水利资源,目前已经建起一百八十一座水力发电站。陇南还盛产中药材,岷归(当归)、纹党(党参)、红芪、大黄四个大宗中药材,驰名海内外,出口日韩和东南亚各国,但因为加工粗放,附加值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提升。
陇南大山里最大的特色农副产品要数茶叶、花椒、核桃、油橄榄、木耳了。陇南的茶叶分布在三大适生区,色淡味浓,清香爽口,深受消费者欢迎。核桃陇南各县都产,皮薄肉厚,含油量高,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油橄榄主要生长在白龙江中游,已发展到三十五万亩以上,但由于它需要十多年以上的时间才会进入盛果期,所以现在已经产生出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木耳与东北的不一样,肉厚黑亮,质量上乘,但它要在青冈木上点种才为最佳,由于青冈木生长缓慢,六十年一个间伐期,故而为了保护资源,现在正在寻找新的代料,用锯末秸杆代替。
陇南市与陕西、四川毗邻接壤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陇南文化中具有秦陇文化和巴蜀文化两种文化的特征。如果说,陇南的“山”是秦陇文化的象征的话,那么,陇南的“水”就是巴蜀文化的象征了。因为,陇南的山连着秦岭,属于黄土高原;而陇南的水,则是甘肃唯一的长江流域。陇南多山多水,处处山水相连,山水相依,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因而,使得秦陇文化和巴蜀文化在这里相互交汇,相互并存,难解难分。但是,二者又不是孪生关系,并不相同或相似,虽然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却又是可以分辨、各具特色、不能混淆的。
当然,陇南文化中并不是只具有秦陇文化和巴蜀文化这两种文化的特性。在中国两千多年大一统意识形态的主导下,陇南在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进程中,必然会受到历史上主流文化的主导和各种区域文化的影响。同时,千百年来的民族大融合,还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大融合,使得陇南文化还融入了藏、氐、羌、回、蒙等少数民族的文化,这就使得陇南文化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形态。而在这些多姿多彩的陇南文化形态当中,秦陇文化和巴蜀文化的特征最为明显,处于不可忽视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