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是一种文化,或者是一种文化现象。总体上来说,人类文化包括三个方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乡愁则属于心理文化的范畴,它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更不是无病呻吟,所谓的“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乡愁是对家乡、亲人和幼时成长记忆的情感依赖和深刻思念,是一种情感眷恋的心理状态。对故土、对亲人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也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移民,谁都会思念自己的故土家乡,以及留在故土家乡久违了的亲人。
追根溯源,故土难离的主要原因,基于“生我者父母也,养我着父母也”这个与自我生命有着脐带般血缘关联的意识。《论语》《里仁》篇说道,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说,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长期游离在外地。不得已,必须告诉父母去哪里,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并安排好父母的供养事项。有些人以为孔夫子的意思为,有父母,守在家里孝敬父母就行了。这是曲解圣贤的意思了。如果是这样,夫子教导人们“齐家治国平天下”,岂不是空谈?长时间的守在父母身边,还会有什么社会作为?
描写乡愁的诗文,最早可见诸于《诗经》,《国风·邶风·泉水》写道:“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聊与之谋。出宿于泲,饮饯于祢,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脂载舝,还车言迈。遄臻于卫,不瑕有害? 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整篇诗歌就仿佛是少女的一个回眸,望得那么深切,那么凄楚,一切都在她眼中轻掠。而她终究成了万千山水的故人,望断天涯陌路,再不见故乡的那抹斜阳。
所谓“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古代姑娘一旦嫁人,就是与故乡与家人最长久的离别。而此刻这个远嫁的姑娘,明明听到自己的卫国发生动乱,却连回去看望一眼都做不到。现实总是这么无力沧桑。在这苦涩的现实中,她多么想能够回去看一眼,放眼远望是一望无际的山路,而回应她的,也只有那涓涓不息的泉水。连自然都可以这样温情,可以这样自由,而自己却被礼教画地为牢,心有所思,而身不由己。
树影婆娑间,仿佛是那年少时光,身旁都是姬姓姐妹,大家一起商量一起聊天,只怪时光太过刻薄,现在即使知道动乱,也再无姐妹可为自己出主意了。望不见旧年景,也再无旧年人。一切都带着形单影只的凄寒,焦急与悲伤在心间生根,随后破土出了新芽。她焦急,她伤悲,可她无可奈何。便由此眼前景,回想到此去经年的那帘旧梦。那时风摇影动,玉泣残红,她的姐妹们在院中摆酒为她饯行。
月亮高深照不尽离别人,满园的花仿佛也懂人的伤悲,那么寂静那么娇美。她罗裙曳地映着满院清辉。一滴泪落到唇边,原来泪是咸的。“此夜三拜”,“一拜父母养育,从此山高水长再难讨父母欢颜”;“二拜兄嫂照佛,从此岁岁再无缘相见”;“三拜姐妹欢愉,从此廊上孤雁心事难与人言”。出嫁犹如豪赌,她必须孤注一掷,哪可回头。临行前拜过姑母拜过姐妹,愿诸君岁岁安泰。纤陌遮了人影,出嫁仿佛一瞬之间。
记忆牵扯成线,犹如蛛网般丝丝成幻。回想到以前姐妹之间的离别,她越发的想要回去。幻想在脑海中,一点点铺展开来,延伸着无限的可能。如果现在就回去,车轴上油那么滑,直奔故乡跑得欢。疾驰速奔回到卫,会不会招来后患呢?一切的想像都抵不住现实的锋利,回去显然太渺茫。思念肥泉,一声叹息随着秋叶降落,想到须城与漕邑,现在陪着自己的怕也只有无尽的忧愁了。马蹄哒哒,散落在天涯,思乡的姑娘回眸远望,天涯尽头不见家。
台湾诗人余光中所作的一首现代诗《乡愁》,读来九曲回肠,脍炙人口。诗歌不仅表达了对故乡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更体现了诗人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时代和特殊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无法比拟的广度和深度,堪称现代乡愁诗中的翘楚。
乡愁是对家乡的思念和感情的一种体现,是一种不分地域种族的情绪,是一种属于人类共同的情绪,代表了永恒的哀愁。在中国,提起乡愁,首先大家一定想到的是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惆怅感染了许多人,催人泪下,激人情怀。而在外国,乡愁也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也因此诞生了许多伟大的作品。这些伟大的作品,包括电影,诗歌,音乐等等多种多样的形式。
而在描述乡愁的文学作品里,就有德国文学家赫尔曼·黑塞写的《乡愁》,他用生动的语言和惊人的洞察力创作了这一惊世之作,成为了他的代表作品。他用仿佛能发出音乐之声的语言,勾勒出仿佛实质一般的乡愁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黑塞的乡愁给人许多的思考与感想,作品中的仿徨,孤独,梦幻与渴望让人在读完之后产生深深的代入感。
赫尔曼·黑塞的小说《乡愁》十分感人,书中主要描写了佩特爱情的跌宕起伏,生活的不幸遭遇,还有一些孤单的生活。但是他确实十分坚强,对自然有着崇高的渴望,对生命有着期待和感激。这篇小说的语言十分有魅力,内容跌宕起伏,让人总是忍不住的想读下去。每一次读他的书,都能感受到他对家乡浓浓的情感,也会深深的被他那种执着的精神所感动。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都是充满感情的,在生育自己的那片土地上,经历了世间罕有的困难和遗憾,却不抛弃,不放弃,勇敢地面对生活,遇见爱情的时候先是欣喜若狂,又是被爱情折磨得生不如死,然后会在这片土地上死去,这就是人的一生,有太多的不舍,也有太多没有实现的愿望,而这一切,都随着生命的消失而被永远地遗忘了。
有一首歌,叫作《最忆是乡愁》,主要唱段是:“无论走多远/无论啥时候/月是故乡明/最忆是乡愁”,“妈妈的手擀面/还有小米粥/绣香包的巧手手/围坐热炕头/乡音扑面来/团圆在中秋”,“男儿那个当自强/女儿呀竟风流/壮志未酬誓不休/让我难回头/他乡月也圆啊/最忆是乡愁”。歌词不仅诠释了传统意义上的乡愁,还具有现代气息,强调“好男儿(女儿)志在四方”,为了理想的实现而在异地他乡打拼,只好将乡愁深深藏于心底,大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浩然气概,确也是当今无数创业者的真实写照。
千百年来,乡愁就像是一条江河,虽然有头有尾,却循环往复,永不断流,永不干涸。乡愁,并不局限于一个“乡”字,它的内涵和外延从来都不仅仅是“乡下”、“乡村”、“家乡”等狭义的词汇组合,而是内容十分丰富的神圣的家国理念和博大的人文情怀,是每一个具体的个人与民族、与国家、与先祖、与故土不可割裂的基因血脉关系,正如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里的歌词所说的那样:“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是的,那烙在骨子里的印记,永远不可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