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娄炳成的头像

娄炳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2/06
分享

小年大十五

陇南民间过年的时间大致是十六天,从腊月的最后一天开始,到正月十六结束;其中的元宵节只有正月十五这一天。然而,民间却有“小年大十五”的说法,认为正月十五比过年还重要。因此,一些人备好礼品,专等这一天登门,给亲朋好友或娘舅拜年,以示另眼高看。为什么,在民间老百姓看来,为时半个月的春节反而不如只有一天的元宵节重要呢?笔者思考,过年,只是个人、家庭、亲朋好友小范围吃喝玩乐的事情,而在元宵节里,要赶庙会、祭祀神灵、唱大戏、耍社火、闹花灯、猜谜语、开物资交流大会等等,人无分男女老幼,地无分南北西东,是大众化的群体活动,是一种难得的集体狂欢,被称作闹元宵。

过年,过年,只是过过而已,过完拉倒;而正月十五闹元宵,是要“闹”的,一个“闹”字含义很多,有热闹,有观赏,有激情,有抒发,有欢乐,有参与,把一年一度的春节推向了高潮,是年节欢乐与春耕生产的分界线。因而,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便成了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日,这个节日通称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大中华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的第十五天称为元宵节。中国古俗中,上元节为天官节,中元节为地官节或盂兰盆节,下元节为水官节,合称“三元”。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二零零八年六月,元宵节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利于传承发展。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曰:“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陇南民间的元宵节,最具特色的就是羊皮扇鼓舞的表演,是根据陇南民俗文化“攒神”活动中的打羊皮扇鼓、扇鼓舞表演改编而成的。但演员全体着现代服装,完全是农民打扮,内容是在田间地头庆祝丰收的热烈场面,将传统的祭祀攒神庄严肃穆的羊皮扇鼓舞,完全变成了娱乐性的表演,没有神秘、鬼戾之感,而是充满了热烈、喜庆之气。有群舞,也有双人舞。表演前,在舞台上先打一通固定套路的鼓点,既可酝酿情绪,又起着烘托气氛和吸引观众的作用。

表演时,先是两人边击边舞,在“嘭嚓嘭嚓”的鼓场、环声中表演着“禳鼓”、“揉麻窝子”、“单腿跳”、“凤凰三点头”、“线筢子”、“禳星辰”、“勾腿跳”,以及“躺凳”、“跳凳”、“踩凳”、“跨凳”等粗犷、热烈的舞蹈技巧动作,同时在鼓环声的伴奏下,全体演员唱着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陇南山歌小调,给人一种别致、独特的韵味。接着就是群舞,舞蹈动作很有力度,很粗犷,有“缠头过脑”、“鹦哥松毛”、“摔胯”、“耸肩打鼓”,“弹脚”、“锦鸡蹿牡丹”、“打尖脚”、“反耍鼓花”、“摆坛”、“拜四门”等,用这些传统的表演仪式,把庆祝丰收的宏大场面,烘托、渲染、表现得淋漓尽致,把整台节目表演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在陇南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等习俗,故也称灯节。据说,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在陇南民间,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正月十五的“观灯”已经成为这里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

与灯节同时进行的活动,还有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陇南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文化站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成了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另外就是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陇南各地都有表演。

还有踩高跷、舞狮子、划旱船等。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陇南的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

元宵节自然是要吃元宵的,陇南将元宵称作汤圆。陇南市府所在地的武都城,整个春节都有众多的汤圆摊点摆在街市上,到了正月十三、十四、十五,汤圆摊点大增,汤圆堆积如山,不仅现吃,还现卖,购买者络绎不绝,家家户户都要在正月十五这天食用,取“团团圆圆”之意。武都汤圆不同于外地,个体较小,相当于桂圆的体积,內馅有红糖、橘皮、核桃仁等,与清汤同时食用,滑润爽口,甜而不腻,有一种糯米淡淡的清香。

明朝唐伯虎的《元宵》诗写道:“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虽然描写的是几百年前元宵节的情景,但让人读来,依然如同当代现实生活中的所闻所见。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今人与古人的欢乐心情、快乐感受,都是一样的。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蔓延,破坏了今年的元宵节,然而日月常在,欢乐可求,战胜了疫灾,等待来年的正月十五,我们一定会加倍补上,大家一起尽情狂欢,过好牛年的元宵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