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春既是农耕时代的一种传统风俗,也是一种曲艺说唱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千百年来在民间广泛流传,是古老的民俗文化活动的活标本。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统民俗文化价值不言而喻。说春歌谣,来自传统民间口头文学之一的顺口溜,口口相传,生长在民间深厚的土壤里,根深叶茂,包含了传统的乡风民俗、生产劳动、群众生活、价值取向、社会理想等方方面面的丰富内容,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曲艺表演艺术的起源、传承和发展,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尤其是具有民俗研究的重要价值。
春官说春,来源的最直接原因是皇历的传播。中国从夏朝开始有了天文历法,叫作夏历。唐朝文宗皇帝李昂曾下令历书必须由皇帝钦定,只许官制不准私印,从此历书就叫皇历了。皇历也就是春历,过去,对农民的四时耕种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春官在古代是官名,唐光宗时曾改礼部为春官,改礼部尚书为春官尚书。明太祖曾立春夏秋冬官,谓之四辅。为了让更多的农夫知道新一年的节令,每年立冬后,朝庭就将节令印刷成节气表,隆重举行祭祀活动之后,将节气表传送给各州、府、县。县里举行拜春仪式后,又把节气表作为春帖子,分发给各路春官,让他们走乡串户,用说春的形式分发到农民手中。
过去,春官与阴阳、牙客、庙倌一样,都是陇南民间的固定职业,而且是父子相传,少有以师带徒的。春官说春是陇南民俗活动中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一直很盛行,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秦皇故里陇南礼县盛产春官,主要集中在龙林、大潭沿河一带,人称春官窝子;而以刘氏家族的春官最为著名,世世代代从事着春官的职业,是名副其实的春官世家。刘氏家族的春官不知道春官说春的历史起源,但他们听祖辈讲,古代自己的家族里出了一个名叫万年的祖先,学富五车,却未能入仕,便以砍柴挖药为生。那时节令很乱,弄得庄稼人无法种田。万年是个有志青年,决心把节令定准。
一天,万年上山砍柴,坐在树下歇息,受树影移动的启发,便研制出日晷,用观测日影移动的方法计算一天的长短。可是,云阴雾雨会影响测计,于是他又想做一件计时器弥补日晷的不足。那天,他上山挖药来到泉边,崖上的泉水有节奏的滴答声引起了他的注意,聪明的万年回到家就做成了五层漏壶,用以计时。慢慢地,他还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最长的一天在夏至,最短的一天在冬至。
那时的天子叫祖乙,当时节令失常,岁月不测,令他十分苦恼。一个名叫阿衡的大臣,为讨好他,奏称设天台祭天神可明岁月。祖乙认为有理,便带领百官去祭天,却无济于事。万年知道后,忍不住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天子,向祖乙解释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就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还派了十二个童子服侍万年,希望他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
一次,祖乙要阿衡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知道万年的历法已经研究成功,心中十分妒忌,担心万年因创建历法而得宠,国君会怪罪自己无能,便派了一个刺客,去除掉万年。谁知被卫士发现,当场缉拿。祖乙知道后,惩处了阿衡,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第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给这个新旧交替的日子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冬去春来,年复一年。”
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更加准确的太阴历。当他把太阴历呈献给继任的国君时,自己已是银发白须的百岁老人。国君深为感动,为了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阴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从此,人们在过年时都要挂上寿星图,或在历书的封面印上老寿星的图象,以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并将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后来,唐朝有一个皇帝听到了这个传说,就御封刘万年的子孙后代为春官,让他们世世代代以说春为业,行千里路,上百家门,吃张口饭。
过去,春官是很受人尊敬的,统治者也很重视,高抬春官的社会地位。春官说春要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收入还要纳税。说春有一套严格的组织纪律,主要是说春的路线不得含混。每年冬至前后要选出优秀的老春官作为春官头,召集本区域各路春官开会,共同协商当年活动的路线,路线确定之后,春官们就不能越界乱走,避免抢夺别人的“生意”,造成同行之间内讧。据说大潭春官属西和石硖春官的地盘,其路线主要是陇南宕昌、定西岷县一带。农业大集体生产以后,说春的路线就不大讲究了,可以随便走动。
立冬后春官肩搭钱衩,手提响环棍,怀抱缠绕五色丝线的木雕“春牛”,揣一叠木刻印制的二十四节气表,每二人一组,也有单干的,走家串户说唱,祝愿主人家吉祥、安康、发财,并给说唱过的人家赠送一张二十四节气表,接受主人家的现金或者面粉之类的回报,次年立春前都要返回,以赶上自家的农事。
说春唱词大致可分为九种类型,主要包括农时节令类,如《二十四节气》《十二月生产》《说采茶》等;吉祥喜庆类,如《上梁大吉》等;婚丧嫁娶类,如《嫁女》《十月怀胎》等;历史典故类,如《抗金英雄岳飞》《梁山一百单八将》《桃园三结义》等;七十二行类,如《说药》《说鲁班》《说铁匠》等;祝福祝寿类,如《八仙庆寿》《说花甲》等;劝人行善类,如《说二十四孝》《说尊老爱幼》《劝夫妻莫打架》等;后来,又增加了时政宣传类,如《自由婚姻好》《计划生育好》等;揭露丑恶类,如《说赌博》《说四大家族》等。
除了以上九类基本的唱词之外,多年从事此业经验丰富的老春官,还会按照所拜访的主人的职业、长相,以及他们对待春官是否热情的态度,即兴发挥,随时编唱一些曲子,这些临时编唱的词往往都是画龙点睛,妙语连珠,充满吉祥,会惹得主人喜笑颜开,慷慨解囊。
说春作为一种民间口头表演艺术,是春官职业本领高低的具体体现。春官说唱得好不好,能否吸引人,能否长久维持生计,与春官的文化水平和口才有着直接的关系,也与其所掌握的农业生产知识、人情世故有着很大的关系。随社火而走的春官,往往唱一些故事,大多采用上下句或者是四六句来演唱。春官将手中的鹅毛扇子点几下,锣鼓喧天转瞬间就变得鸦雀无声,紧接着鞭炮响了起来。响起了鞭炮就意味着,社火队必须给村户、乡亲们祝福。这时候就先由春官出马,唱道:“叫声掌柜的快出门,买卖做得像火红;去年捐助灾区是模范,今年就有喜临门。”实际上,绝大部分春官并不能现场编词,他们往往将祖辈们流传下来的春官曲调,或背诵或演唱出来就行了,诸如铁匠赞、木匠赞等等三教九流不同的行当、不同的职业,都有一套固定的赞颂之词。
也有难住春官的时候。倘若遇到一户生活困难人家,只有一个小院落,两间房,非常寒酸,在愁苦中过年,哪有心思接待社火春官。春官随社火队来到了这户人家,围观的村民都不出声,就看春官的能耐,看能否受到这家的热情欢迎。这是考验春官机智的时候,一些经验丰富的春官,往往能在极短的时间内编出一段皆大欢喜的唱词,譬如:“正月头上把年过,请起主家听我说:两间房是聚宝盆,院子烧的是旺财火,四堵墙圈起个金窝窝。”这时候,社火队中锣鼓声又响起,吉祥如意送到了,没有使主人感到难堪,还得到了一席不求回报的吉利话,就这样,传统春官让穷苦人家有了如沐春风的感受,主人便满面欢笑,连连作揖道谢。
过去,春官说春不光是为了报春送喜,更重要的是,以说春的形式谋取生计,是春官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有不具有春官资质的人,打着说春的幌子,变相乞讨。那时的村民不像现在可以四处打工挣钱,而是一年四季守在家中,离不开土地,离不开农活,即便是想出门也无门路。年富力强的,只能在夏收前偷偷去陕西坝里当“麦客”,用汗水换点油盐钱;年老体弱的,就在冬天出门说一回春,吃上些残剩的张口饭。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进城打工挣钱已经成了常态,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之电视、挂历、日历的广泛普及,已经没有了春官说春的市场,春官这一古老的民间职业,终于销声匿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