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娄炳成的头像

娄炳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4/04
分享

话说垂钓

我从五岁起学会了钓鱼,直到年逾花甲,仍对垂钓情有独钟,乐此不疲。钓鱼是所有捕鱼方法中最文明的一种活动。在钓客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志不在渔、心不在鱼,是钓一种乐趣,一种气氛,一种心情。钓鱼不以盈利为目的,有了收获,顶多是自己食用。钓鱼是一种个人爱好,可以陶冶性情,锻炼身体,是有耐心、有性情、有定力的人做的事。如果过于执著于鱼,则不能成为一个好的钓手。这跟我们作诗写文章一样,刻意而为,便适得其反,功夫在其外,全在于个人的悟性。钓着鱼与钓不着鱼,都很快乐,是一种境界。上述这段话,是我数十年垂钓生涯的心得体会,也是老生常谈。闲来无事,再与大家聊聊垂钓。

垂钓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了一种文化。垂钓起源于原始社会先民的渔猎活动,这是肯定无疑的,但其发端的时间应该是有上限的,那就是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鱼钩的制作,二是钓线的形成;至于钓竿、浮漂、坠子,替代物很多,随处都可以找到。先民发明垂钓,最初的目的完全出于获取食物的现实需求,直到进入农耕时代,有了充足的食物之后,垂钓才演变成了一种休闲娱乐活动。

目前已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出土鱼钩,是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出土的骨制鱼钩,距今七千年以上。这种鱼钩在骨质上钻孔形成钩底,再开槽制成钩尖钩柄。早期的钓线是用兽皮条和野麻制绳做成的,很粗糙,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时代,我国发明了养蚕织绸,丝线被应用于钓线的制作材料,才有了精致适宜的钓线。后来,有了铜合金冶炼和锻造技术,才有了铜鱼钩,逐渐取代了骨制鱼钩。一九六四年辽宁抚顺战国遗址出土了铁鱼钩,一九八二年湖北江陵战国遗址出土了铁鱼钩。铁质鱼钩以其在制作和使用等许多方面的优越性,又取代了铜质鱼钩,铁制鱼钩在此后两千多年的钓鱼史上仍占据着重要位置。

关于垂钓活动确切的文字记载,则见于两千多年前的诗歌总集《诗经》,《卫风·竹竿》起兴的前两句是:“籊籊竹竿,以钓于淇。”那时间,人们早已经在江河中垂钓了。把钓鱼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活动,出现在先秦时期。在先秦时期的古文献中有关钓鱼的记载,也多是从文化娱乐的角度而言的。如《列子·汤问篇》,记载了詹何以钓鱼为事论述治国安邦之道;《孔丛子·抗志篇》,记载子思居卫期间与钓者谈论为人之道不可贪图受禄等。不过,就文献记载考,以休闲娱乐为主的钓鱼活动当推姜太公钓鱼为最早。

商周时期是我国钓鱼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这一时期钓鱼所用的主要钓具如钓竿、钓线、浮漂、鱼钩以及坠子等都已基本出现。一九六零年辽宁朝阳地区出土了一枚春秋至战国时期的石坠,石坠上还粘连着一枚铜鱼钩,这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的钓坠实物。考古发现的汉代画像石图案中,很多题材是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其中也有很多图案是反映钓鱼活动的。如山东滕县马王汉墓出土的画像石钓鱼图。画面上,垂钓者正在起钓竿,把上钩的一条大鱼提出水来,形象逼真,情趣盎然,格外生动。

在广泛开展钓鱼活动的基础上,汉代钓鱼技术已有新的进步。西汉时成书的《淮南子》一书中,记有一种利用谷壳浸水加热后拌以昆虫油脂等配料、再经发酵而制成的诱饵集鱼的方法,很类似现代钓鱼时常用的“撒饵作窝”方法。东汉王充《论衡》一书中记有当时发明的一项诱鱼新技术,是利用鱼类色感灵敏的特性研制了涂有红漆的木鱼模型,放入水中后随水流而浮动,以此来招引鱼类摄食。这种方法,很类似于当今的模拟饵钓法。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以及朝代更替的频繁,使钓鱼活动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这项活动并没有因此而间断,很多志士文人仍操竿于江河之滨,寄情于湖海之畔。如魏文帝曹丕,晋代潘尼、潘岳,南朝的沈约、刘孝威、戴嵩、张正见、阴铿等著名人士都喜爱钓鱼,并且根据自己垂钓的经验感受,写出很多以钓鱼为题材的优秀诗篇。

隋唐时期,封建文化日趋繁荣。钓鱼活动也作为当时人们文化生活的一个方面而开始活跃起来,并在钓具制作技术上有了新的突破。据研究,唐代已经发明了轮竿,当时称之为“钓车”,陆龟蒙在《渔具诗》中特别描述了日夜里使用轮竿钓鱼的情景。轮竿的发明在古代钓鱼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钓浮,又称作鱼漂,是垂钓者判断起竿时机的主要依据。宋代邵雍的《渔樵问答》,记述了当时的钓鱼活动,并对钓钩、钓坠,钓饵、钓浮、钓线和钓竿等主要钓具作了记述。可见至少在宋代,钓浮已经出现了。

北宋时期钓鱼活动开展得最为活跃。都城汴京是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宦慰曾开设金明池和琼林苑为收费钓鱼场,并且设置了专门出售钓鱼牌的机构“池苑所”,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售票钓场了。河北出土的钓龟纹瓷枕上,有一儿童弓身立于岸边执竿垂钓,水中三条栩栩如生的小鱼正在争吞钓饵。这件宋代钓鱼纹瓷枕不仅是瓷器史上的代表作之一,而且也是钓鱼史上一件难得的稀世珍宝。元明清时期,是我国钓鱼史上继往开来的时期。在两宋的基础上,明清时期的钓鱼活动更为普遍。不仅诗人画家喜好钓鱼,很多妇女儿童也都加入了钓鱼的行列。清代吴友如的《妇女钓鱼图》和《稚子作钓钩图》,再现了当时丰富多采的钓鱼活动,尤其是那个时代被缠足限行的妇女,能够从事垂钓活动,很不简单。

自古文人爱垂钓,垂钓乐事又容易引发文人们的灵感,因此,垂钓诗,成了我国休闲文化中的一支奇葩。我国最早的一首钓鱼诗出自三千多年前的周代,传说是我国大军事家大文人姜尚所作:“短竿长线守浣溪,这个机关哪个知?只钓当朝君与相,何尝意在水中鱼。”这首诗有些像打油诗,也像说书人的口语诗,虽然说的事情与姜太公直钩垂钓渭水的传说有关,但不大可能是姜尚自己作的,估计是后人假借姜尚之名,演绎而来的。

文人皇帝也钟情于垂钓。三国时期,魏国君王曹丕,文采风流,忙里偷闲,曾写过一首《钓竿行》:“钓竿何珊珊,鱼尾何蓰蓰。行路之好者,芳饵欲何为?”诗人眼看着鱼儿游动,虽有芳香的诱饵,却不肯上钓,其焦急之情,描写得流漓尽致。《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荀子·儒效》篇云:“《诗》言是其志也。”这些古代经典话语都说,诗歌是表达作者内心思想和追求的。依此来看,曹丕的这首诗,亦有可能是等待时机,施展身手,一统天下,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意思。

钓鱼诗的精品莫过于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美妙的雪景,深刻的钓意,成为千古传颂的绝唱。我们在欣赏这首五言绝句独特意境的同时,还知道了,冬钓古已有之。冬天在不结冰的河流垂钓,除了南方,一般来说很少有收获;最好是凿冰而钓。在河潭厚厚的冰面上,用钢钎凿开几个洞,冰层下因缺氧而木讷的鱼儿,会争相游到凿开的洞口处吸氧,就会咬钩,收获率会很高。诗中写的在大雪天冬钓,为现今冬钓活动所罕见,不知道在这样的天气冬钓,是否会有收获?

钓鱼钓到痴迷不化,物我两忘的境地,则要数唐代文人张致和,他的《烟波钓徒》写道:“八月九月芦花飞,南溪老人垂钓归。却把鱼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钓翁之意不在鱼,在于山水之间也。然而,仔细品读这首诗,却发现其详略不当。后三句截取的是很具体的场面,是某一天垂钓归家时的情景,而首句却说的是八月九月,是泛指,应该是在具体的时间具体的地点出现的特写镜头,时间被泛化了,给人以前后不能照应之感。

善于垂钓人生者,莫过于唐代诗人杜牧,他的《秋日怀东湖》写道:“白发沧浪上,全忘是与非。秋日垂钓去,夜月叩船归。”二十个字的诗句,明白如话,好似信手拈来,却给人以恬淡散逸之感,这是真正的钓客应有的心态。钓翁寄情于沧浪之上,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垂钓一江秋水,披星戴月,早出晚归,相忘于江湖,无意于名利,远离尘世喧嚣,忘情于个人爱好,干自己愿意干的事情,优哉游哉,多么自由自在,多么心定神闲。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