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爽爽的中秋节,袅袅娜娜地又一次来到了人间。摆一摞月饼,放数枚石榴,斟几杯桂花新酿,再沏一壶茉莉花茶,把亲人们聚集起来,坐在垂吊着瓜葫芦的静谧的庭院里,在熹微的夜色中,凝望天空那轮又圆又大的玉盘,便沉浸在温馨甜蜜的中秋夜话里了。此情此景,不由地使人想起大文豪苏轼的《中秋见月和子由》来:“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月亮是离我们人类最近的天体,却又是那样的遥不可及。虽然人类已经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登上了月球,但丝毫没有改变人类从祖先那里遗传下来的对月亮的迷恋与幻想。在风花雪月的诗歌文赋中,把月亮作为写作题材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李白一生以月为诗,并留下了醉后投江逐月而亡的浪漫佳话。自有人类以来,月亮就伴随着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就连妇女的经事这一生理现象,大海的潮汐这一自然现象,也与月亮有关。如果没有月亮的存在,人类的整个历史都得重写;如果没有月亮的近邻相伴,人类将是多么的寂寞,人类的想象力的开发、成熟和完善,乃至人类文明,将要滞迟若干时年。
中国的传统节日,与二十四节气紧密相关。我们所能看到和感受到的四季轮回,节气交替,都是以农历来计时的。如果把秋天看成是一篇乐章,立秋后的农历七月仅是奏起了序曲,而农历八月才开始进入了主旋律。农历八月,一顶苍穹天高云淡;一抹阳光和煦温柔;一片大地硕果累累;一眼大山层林尽染;一湾流水秋波潋滟;一众人儿喜笑颜开。随着一轮满月冉冉升起,高悬中天,千家万户便也进入到了人生最美好的团圆时光。
农历八月,空气格外清新,桂花竞相开放,到处弥漫着馨香。我们会意识到,满天下的桃李都属于辛勤的园丁,教师的节日,不仅是老师的光荣与自豪,还蕴含着我们对老师的感恩和尊重。在广袤的田园,片片金黄的稻谷,垂头弯腰粒粒饱满。我们仿佛看到了庄稼人的笑脸,他们收获着丰硕的果实,也在收获着春天的希望,夏天的汗水。在中秋之夜,遥望一轮圆圆的月亮,悬挂在洁净如洗的天空,我们的心里充满了思念;在明媚的秋月下,看见朵朵秋菊悄然绽放,轻轻摇曳在花园里,我们的心是那样淡然。人生匆忙过往,无论昨天有多少浓墨重彩,今天都已洗尽铅华。在秋风萧瑟中,看见偶有黄叶飘落翻飞,我们会真切感知人生一世如草木一秋,欣慰自己问心无愧已经走过的人生之路。
月亮是唐宋诗词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一个意象,也正是由于诗人的情感关照,使得这一意象,在诗词意境里显得无比的美丽而忧伤。“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今天的月亮与古时的月亮是同一个,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对月亮抒发着来自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感。是什么原因,诱使诗人们如此关注这轮亘古恒久的月亮?又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们如此惊人雷同的,将月亮作为他们抒发生命情怀的寄托?月亮的意象里,究竟承载了怎样的象征含义和怎样的人生意义?
“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这是对时光流逝的深沉感慨。月缺月圆,月升月落,是一种周期性变化的自然现象。随这种周而复始的变化,时间和生命也在渐渐地悄然飞逝。然而月缺了还有圆的时候,月落了还能再度升起,而时间和生命却只能一去永不复返。面对着这轮恒久的月亮,我们会油然生出对岁月无情、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对青春易老、世事嬗变的感伤和悲叹。在人生的舞台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匆匆而过一个角,绝大多数的人也仅仅是跑个龙套而已,相对于恒久的月亮,实在是渺小有限得可怜。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儿来寄托情思。诗仙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圣杜甫的“露从今日白,月是故乡明”,充满了乡愁,都是唱给游子离人的歌。长年在外地讨生活的人,对月亮的感情最深。游子看到了月亮,就如同看到了家乡,看到了亲人,看到了母亲慈祥的脸庞。月亮的清辉里,隐含着如丝的乡愁,如缕的乡恋。正是交通信息条件的限制,使得古人更加情浓于水,侠骨柔肠,对于亲情、友情和爱情,都比我们现时代的人看得很重。因道路阻隔而不能与亲人团聚,不能书信往来,寂寞和忧伤如影相随,思乡之情便愈发浓烈,愈发迫切。陶渊明身在官场,却心想故里,为了那一片乡情,才产生出“沧海横流月,归去有园田”的诗句。故乡,始终是我们心灵的依托。因为明月普照大地,也照亮了故乡,我们看不见故乡,只能看见明月。所以,明月就成了我们魂牵梦绕的故乡。
对月亮的欣赏,对月亮的赞美,无不体现了人们赤子的心灵,清纯的情感。“小时不识月,呼做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我们儿时不也曾对月亮充满了梦幻般的好奇吗?嫦娥、吴刚、玉兔、桂树,这些美丽的故事传说,曾经使我们信以为真,甚至于今日,每当仰望天空看那轮明月时,依然会忍不住要仔细辨认,那传说中桂花树下寂寞的嫦娥和可爱的玉兔。儿时这些天真、美好的记忆,就像月亮一样,伴随我们的一生,让我们的心灵永远韶华年轻,情感永远纯真无暇。
把真挚炽热的情爱,化作美好的祝愿托付给明月,在纤尘不染的月光中,寻找到一种心灵的感应,一种情感的对应,明月也便成了这份深情厚谊的见证人。所以不管是在满月朗照的银辉下,还是在残月如钩的寒光中,人们都向面对神父一般,愿向这轮孤月倾吐心里的真实所想,满腔的爱恋情愫。“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海面上升起了月亮,天各一方的友人都会同时看到,用月亮寄托一份深情的思念,深情的牵挂,深情的祝福。
“望着月亮的时候,常常想起你;望着你的时候,就想起月亮。世界上最美,最美的是月亮,比月亮更美,更美的是你。没有你的日子里,我常常望着月亮,那溶溶的月色,就像你的脸庞。月亮抚慰,抚慰着我的心,我的泪水,浸湿了月光。”一首流行歌曲,把月亮与爱情描写得淋漓尽致,唱出了天下恋人最美的心声。
遥想古人是寂寞的,因为寂寞,所以生出美丽。因为寂寞时的心是空灵的,可以装进月的色,花的香,思的味,情的景。人与自然之间是有一种密语,一种旗语,一种手语,一种腹语的。人的心思,人的悲伤,人的爱意,花是可以体会的,月是可以领悟的。花解人语,月懂人心,花儿月儿都通着人性;与人、特别是与诗人之间,心心相印,情感相通。所以人在悲伤时,花会暗淡,月会阴翳;人在欢乐时,花会微笑,月会晴满。诗歌理论阐释这是移情,是美妙的私语,神秘得令人心动,玄妙得叫人痴迷。实际上,这就是人与自然的默契,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对应。
有了太多的离恨,太多的怨伤,超脱出来,就是一种旷达,一种解脱了。于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成了流传至今的千古名篇,“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仔细想来,这里有骨子里透析出来的泪水,是对人生的透彻感悟。因为明白,所以旷达;因为旷达,所以超脱。无论在遥远的天涯,还是在苍茫的大漠,中秋节的月亮,将一直伴随我们,在走向未来的道路上,为我们点亮希望之灯,让我们踏着皎洁的月光,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