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娄炳成的头像

娄炳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9/20
分享

陇南豆花面

豆花面主要流行于四川、贵州等地,是大西南农家的家常面食,尤以遵义的豆花面驰名全国。毗邻四川的陕南、陇南,农家也经常吃这种面食;在我们陇南,它还是有名的特色小吃之一。陇南东部几个县的农家都吃豆花面,但东南部的武都裕河、康县阳坝、文县碧口三个地区的农家豆花面最具特色,最受食客青睐。

从陇南市的地图上看,武都区的裕河镇和康县的阳坝镇,都处在陇南市的东南方向,两地相连,几乎是平行的东西相望(纬度上裕河略高些,阳坝略低些),又都与陕西省汉中市的宁强县交界;而文县的碧口镇,处在陇南市的正南方,与武都区的裕河镇和康县的阳坝镇距离很近,但不相连接(其纬度更低),只是毗邻陕西省汉中市的宁强县,与四川省广元市的青川县交界,鸡犬之声相闻。

陇南整体上属于北温带向亚热带过渡性气候,而这三个陇南名镇都属于亚热带湿润区。其民俗风情、地理物产、饮食习惯、地质地貌、自然风光等都有许多相同之处,受巴蜀文化的影响较深。一是它们的方言都接近于陕南或川北语音;二是都出产茶叶,是陇南唯一连片的茶叶适生区和主产区;三是都划设过自然保护区,是适合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生存的地区之一;四是都生长着海拔八百米以下的亚热带植物,譬如油桐、棕榈、楠木、金竹等;五是生活习惯与陕南川北相似或相同,吃肥腊肉、豆花面,喝自酿的低度包谷酒,喜欢麻辣口味;六是都有男嫁女娶奇特的婚俗,以及男女老人裹头、缠腿的习俗;七是都出产水稻,自制和食用米豆腐。

武都裕河、康县阳坝、文县碧口三个地区,做豆花面的原材料和手工工艺都一样,用地产粮食作物白面,荞面,或黄豆面、玉米面、白面混合而成的杂面,手工擀制成长面条;如今还增加了刀削面、挂面,但不用机器,仍然是纯手工制作。

豆花的制作很讲究,选择地产颗粒饱满的上好黄豆,洗干净后,在温水或冷水中泡胀,用手工小石磨磨成豆浆,滤去豆渣,再把豆浆水倒入锅内,用文火慢煮,火功很讲究,火不能太大,不然点出的豆花不鲜嫩,这个完全要靠经验来掌握。豆浆煮好后,用酸菜浆水或卤水(卤水会影响口感,最好是酸菜桨水)点成豆花,凝结成块状的豆花漂浮在锅里,如朵朵银花绽放,未食先已吸引了眼球。

成饭的过程很简单,但不粗放,把煮好的豆花用漏勺从锅中捞出,放在碗里或盆中备用,再在锅里煮好面条,捞入碗中,加进豆花、炝好的酸菜即可。只是调味品不尽相同,有炒韭菜,炒青椒,炒豆食,油泼辣子,芫荽,蒜苗,椿芽,腌制的各样咸菜等,可根据各自口味随意取舍。面条,豆花,酸菜三大主料,以及其他辅助小菜,调味品,都要求质地良好,颜色清亮,新鲜可口。

陇南豆花面不同于贵州、成都、重庆的地方,主要是它不使用麻辣调味品熬制的肉哨子,不使用酱油醋辣子酱,甚至不使用味精,不追求强刺激的重口味,而是避免油腻,注重清淡,保持本色,强调原味,配以各种时鲜小菜,属于地道的素食,其食用人群更加广泛,老少咸宜。如今,陇南豆花面既是农家的家常饭,也是农家乐和饮食摊点上的著名小吃,深受食用者尤其是外地游客的欢迎称赞。

可以说,陇南东南部农家豆花面的整个制作过程,完全是一种诗化了的艺术,行云流水,令人着迷:手磨在日月的轨迹中转动,吐出乳汁,黄豆的花儿竞相绽放,嫩如婴儿的肌肤,养眼勾涎。擀面杖越来越瘦了,快刀切开瀑布,银丝如发,从沸腾的大铁锅里捞出旺盛的食欲;一碗原汁原味的豆花面,不加过多调料,伴以时蔬,格外养人;农家的饭食就像农民一样简单,也像农民一样朴实,锅碗瓢盆里始终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什么都是自己亲自劳动、亲手制作的,所以酒醇饭香,才使得人间烟火传承至今,生生不息,永不寂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