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娄炳成的头像

娄炳成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10/13
分享

食有定数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干事创业、兴国兴邦的重要基石。新中国建立以后,多次兴起过“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运动浪潮。过去,国家尚在解决全民温饱问题之时,就十分注重这件民生大事;现在,全面实现小康,物质条件不断改善,更应该传承好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家宝,使之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在我国古代,直至现代民间,都有一种说法:食有定数。是说人的一生应该享受多少食物,是有“定数”的,即,命中注定多少就是多少,绝不会多一碗,也绝不会少一碗。下面,我要给大家讲述的晋景公和邓通的两个故事,都很经典,有力地佐证了这一说法的可信性。

晋景公夜梦长发大鬼向他寻仇,第二天传来巫人给他解梦。巫人直言道:“大王,您的生命已经到了尽头,吃不到今年的新麦子了。”没过多少时日,新麦子收割了,晋景公安排给他煮好新麦粥,并给他端到桌案上之后,便传来那个巫人,对他说:“先生,你的话不灵验,我马上就可以吃到今年的新麦子了。”说毕,就喝来武士将巫人杀了。恰在这时,晋景公突然感到肚子胀痛,就顾不上喝新麦粥,赶忙去上厕所,结果一头栽进粪池里淹死了。晋景公本可以吃到新麦粥的,但他不仅没有吃到,而且还死得很窝囊。——巫人的话十分灵验,命中注定,晋景公就是吃不到那碗已经端到嘴边的新麦粥!

汉代有一个名人叫邓通,是汉文帝的嬖臣,他别的本事没有,只有一套阿谀奉承的本领,时常能把文帝捧得云里雾里的,汉文帝十分宠爱他。有一天,文帝命令有名的女相术师许负为邓通相面。许负说:“看邓通的面相,他命会穷困饿死。”文帝说:“能使邓通富有的在于我,怎么说他会贫困挨饿呢?”于是将邓通家乡附近的大小铜山都赏赐给他,准许他铸钱。邓通因为给文帝吮疮舔痣,得罪了太子。太子即位后就是景帝,便把邓通革职,追夺铜山,并没收了他的所有家产。可怜富逾王侯的邓通,一朝落难,却与乞丐一样,身无分文,最后竟应了那位女相术师许负的话,饿死街头。

实际上,“食有定数”的说法,依然源于宿命论的观点。北周无名氏的《步虚辞》讲道:“宿命积福应,闻经若玉亲”。古人认为,人一生的贫富、寿数等都受到既定的命运遭遇限制,无法人为改变,只有服从上天的安排才能积福除灾。宿命论在古代最具代表性的说法,就是“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虽然这种说法带有客观唯心主义的鲜明色彩,但还是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不可不察。

北宋的大文豪苏东坡,也很信奉这一说法,其素嗜食鸭,某次身染微恙,请了占卜师来给他算算。占卜师说,先生爱吃鸭,你一生可食鸭子数在三百,现已食至二百八十,从今而后请节制而食之,勿使满定数。于是,东坡放慢了食鸭的节奏,思念鸭膳而不敢轻易尝食之,直到定数只剩下最后两只。不料,有一次偶在友朋家做客,不慎又吃了一只。于是乎,东坡在食鸭定数到达之前止步,过完了他无鸭的余生。故事虽出典不明,缺乏考据,但说明了古人对于人一生“食有定数”的观念是普遍存在的,即便是大师级的人物,也很在意。

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之后的今天,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尤其是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国人已经衣食无忧,特别是餐桌上的食物食品大为改观。但随之而来的又有了“现代文明病”,即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的“三高”。从医学的角度来说,罹患“三高”,与饮食和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而从社会性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说同样如此。

在我们的祖父辈及其以前,于漫长的时间里,都过的是粗茶淡饭的生活,我们的遗传基因里,是对粗茶淡饭相适应的机体功能,突如其来的“锦衣玉食”与我们的遗传基因发生了很大的矛盾冲突,迫使我们的机体功能在短促的时间内不得不去适应新的突变,就必然会出现紊乱,因而“三高”普遍而生,成了常见病,而且还趋于低龄化。

“现代文明病”成为常态的出现,再次警示我们:食有定数。依我个人的亲身体验体会而言,也的确如此。我从刚迈入青年时代就开始涉足于酒,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学会喝酒至今,酒龄已达四十余年,大约消费近十吨白酒。进入花甲之年以后,我每次喝个半斤八两依然不醉,但一喝嗓子就会发炎,必得打几天吊针才能好转。于是我想,白酒于我,大概“定数”已到,不得不远离,但酒瘾难耐,便转而只饮黄酒或度数较低的其他酒类,而少饮白酒了。

对于许多患有“三高”的人来说,“管住嘴,迈开腿”是最佳的治疗方法,但“迈开腿”容易,“管住嘴”却很难。圣人云:食色性也。对于芸芸众生来说,食色永远具有巨大的诱惑力。然而,食也好,色也罢,随着人体的渐渐衰老,所能享用的福报也在不断减少。衣食无忧的人们,纵使是美食家,纵使是大肚郎,遍尝而不偏颇,嗜爱而有节制,细水长流,才是不违“吃饭之三昧”吧?

弘一法师写的一幅对联说:“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意思是人生短暂,如夕阳即将西下,再怎么美好也终将会结束;家财万贯,也不过形同秋草之上的霜露,日出即消,风吹即落,终不能长久。这虽然是遁世之人的人生观,但也有一定的道理。俗话也说,知足者常乐。广厦千间,夜寝不过八尺;腰缠万贯,每日不过三餐。欲穷尽天下美味,就好比是麻雀吃大豌豆,还得与屁眼商量。

回顾我自己的前大半生,可谓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如今虽已年逾花甲,却尚能酒饭,实属难得。当下最要紧的,就是把握好那个“定数”,不暴饮暴食,不暴殄天物,以求上苍赐予我之福报,缓缓消耗,得以绵延。故而,每与亲朋好友聚会,见餐桌所剩甚多,拣能打包的统统打包带回,不忌惮人会嘲笑。遥想当年,一代滑稽大师、文化巨人、朝中太中大夫东方朔,每遇武帝赏赐美食,不顾吃相丑陋酣畅食之,且脱下外衣,将剩余之物尽数打包,带回家中与老婆孩子继续享用,被转为千古美谈。鄙人何人,岂敢遮面作假!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