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灵人杰之处必有美酒,陇南亦不例外。陇南有四家酒厂,金徽、红川历史悠久,誉满市内外;建于改革开放时期的宕昌酒厂、果老酒厂,也都创出了自己的品牌,占有着一定的市场份额。这里暂且不说这四家酒厂生产的美酒,只说说美丽乡村众多的康县的美酒,以及由康县美酒而联想到的其他事情。
我于一九七六年十月份结束了知青插队锻炼生活,被分配到陇南市的康县工作,至一九八六年年初调离康县,在康县工作生活了十个年头。我对康县有着很深的感情,无论是康县的人,康县的山山水水,还是康县的风俗民情,以及它的极为丰富的名土特产。我的关于康县的话题有很多,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关于康县美酒的话题,只是其中之一。
酒是五谷的精华。它自出现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以来,其本身的各种酿造工艺不仅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而且还围绕着它,产生了许多内容十分丰富、极具民族、民俗和地域特色、异彩纷呈的酒文化。康县同样如此。虽然,无论历史上,还是现今,康县都没有过较大生产规模的酒厂,也没有创出自己叫得响的品牌,但康县民间酿酒的小作坊很普遍,许许多多的个体农户也都自己酿酒制酒,具有悠久的民间酿酒传统。这与康县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农业县、山民们祖祖辈辈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农耕生活不无关系。
我最初喝到的康县的酒,是康县食品公司下属的规模很小的康县酒厂酿造的散装白酒,那时还没有什么响亮的名字,都叫它“康县包谷酒”。酿制这种酒的主料是玉米、高粱,辅料是大米的谷糠和少量的蜜枣。很烈,度数大约在六十度以上,但粮食的香味极其浓厚。我的一个朋友待业时,在该酒厂打工。一次我去酒厂找他,他给我盛了一杯刚刚蒸馏出来的原酒,我喝了觉得喉咙火辣辣的,大醉了好长时间。当时,我还不认识这种纯粮食酒的好处,与朋友聚会,主要还是喝川酒。川酒不仅当时,即使当下,也在陇南很受欢迎。
后来,到康县寺台下乡,喝到了寺台麦酒。寺台一带是康县北部的小麦主产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上边号召大办乡镇企业,因而有了寺台酒厂,实际上也就是一个酿酒的小作坊。寺台麦酒度数也很高,比较烈,但口感很好,具有小麦的清香。大概由于没有批文批号吧,虽然瓶装,但没有商标。
再后来,康县冷库的部分职工承包了康县酒厂,还是用玉米、高粱主料和大米的谷糠和少量的蜜枣为辅料,以原工艺生产瓶装白酒,取名字叫“康酒”,口感与原散装酒差不多,但多了一丝“烤糊味”——实际上,这才是烤酒的正宗的味道。只是当年的我以及好多的饮者不懂得,到了我们懂得那是正宗的好酒的时候,却再也喝不到那种烤酒的味道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某天,我到康县阳坝镇大庄子村去采访,夜宿村支书家。夜半时分,支书敲门,已经睡了一觉的我问他有何事,说是请我吃夜饭。我说晚饭已经吃过了,深更半夜的,还吃什么夜饭?支书说,他请了村里的几位老汉陪我,不吃不行。我只好穿衣起床,按照他的安排吃夜饭。这顿“夜饭”的菜品很丰富,有康南特产木耳、香菇、竹笋等等,还有康南特色名吃豆花酸菜面;但最令我难忘的,还是其中的一菜一酒。
那“一菜”是纯肥的腊肉,如同巴掌一样宽大,两边炕得金黄,入口就化,满嘴流油。那“一酒”叫做“二脑壳”,是当地山民自酿的土酒,是陇南民间酿造的很有名的特色饮品之一,度数较低,粮食的香味很浓,口感很好,因其甲醇含量较高,需要放在炉子或火盆温热,挥发掉一部分甲醇,方能饮用。据当地人解释,它之所以叫“二脑壳”,是因为喝醉了看人是两个脑袋的缘故。
我在这个特殊的夜晚,第一次吃夜饭,第一次吃纯肥的巴掌般宽大的腊肉,也是第一次喝“二脑壳”酒。陪我吃夜饭的是村里德高望重的四位老人,对我十分热情,一个劲给我的碗里拈肥肉,频频地邀我举杯。我的酒量还行,来者不拒;只是吃了几片纯肥的巴掌般宽大的腊肉之后,虽然觉得特别的香,却再也无法享用了。看着碗里还有很多,只好对那四位老者说:俗话说,爷爷孙儿没大小,我碗里的,您几位爷爷就帮我吃了吧。他们都很高兴,四双筷子齐动,很爽快地就帮我啖了。——这顿夜饭,让我领略了康县阳坝民间独特的饮食和饮食习惯,领略了“二脑壳”酒的饮用方式和清醇绵长的香味,更让我领受了康县阳坝老百姓人情的美好。
我曾经跟随小妹夫在他的家乡康县碾坝过了一个美好的春节。年节里,他领着我,到他的亲朋好友家里做客。康县碾坝人也极为好客,每到一家,喝了酒,还没有大吃,另一位东家就来相请了,一天大约要去七八家。家家户户待客的菜品不一,而唯一相同的,就是家家都有自酿的黄酒,盛在大茶壶里,热在火炉子旁,任客人随时饮用。这种黄酒不是蒸馏酿造,而是农户家里自己用酒麯发酵制作的醪酒,主料是玉米,附以高粱,度数不高,其口感略甜略酸,粮食的香味十分浓厚,且营养价值极高,是康县中部地区碾坝一带,民间日常生活中自饮、待客、月婆子饮用的特色饮品。
如今,康县的“康酒”这种很好的纯正烤酒已经不生产了,给喜欢它的饮者留下了无尽的怀念。而康县民间自酿的阳坝“二脑壳”和碾坝黄酒,以及小作坊的寺台麦酒,却从遥远的过去跨越漫长的时空,一直延续到了今天,依旧是康县民间独具特色的酒类饮品。近年来,这几种酒又成了康县的特色品牌商品,被包装了,进入市场,深受本地和外地消费者的欢迎。凡到康县旅游的客人,都以品尝这几种民间自酿自制的特色酒为乐事,只有喝了它们才会觉得不虚此行。
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我随同著名诗人朱泉雨先生去他的家乡——茶马古道驿站美丽乡村康县长坝游玩,泉雨先生特意安排他的朋友、酒厂老板丁树元带来了他酿造的“泉雨牌”白酒,在“玉德苑”农家乐款待朋友们。据说,“泉雨牌”白酒也是以小麦作为酿造主料,入口之初,具有一丝淡淡的“烤糊味”,让我重新捡拾回了记忆中康县烤酒独特的醇香味道,不由得令我赞叹:“这才是真正的康县美酒啊!”
康县民间自酿的阳坝“二脑壳”和碾坝黄酒、寺台麦酒、长坝“泉雨牌”白酒,与国酒茅台、五粮液不敢比,与陇南四家大酒厂出产的陇南品牌名酒也不敢比。但是,它们又都具有自己难得的独特优势——因为,它们是最接地气,最为璞真,最为实在的粮食酒,具有粮食的最本质、最纯正、最地道的香味,是真正的五谷的精华,所以,都能打开市场,受到消费者欢迎。
由此我联想到,我所从事的文学艺术创作也应该如此。我造不出“国酒”,造不出“名牌”,但我写的作品,只要能够贴近陇南人民的生活,洋溢着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接地气,璞真,实在,就像康县的美酒一样,具有“粮食的纯正香味”,自然在文坛上就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您说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