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果老,姓张名果,因其自言活了数百岁(从唐玄宗认可其自诩“羲皇上人”来看,至玄宗朝那就是三千余岁),故世人在其姓名之后加了一个“老”字,以表示对其尊敬。张果老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也是盛唐时期的道教文化名人。一千多年以来,关于张果老的籍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主要有四种说法:河北邢台广宗说,甘肃陇南两当说,山西大同恒山说,陕西宝鸡凤县说。张果老到底是何方人氏?至今尚无定论。经笔者仔细查询有关史籍,寻找这四种说法所依据的史料事实,其基本来源大致如下:
河北邢台广宗说,源自邢台地方史志记载:“仙翁张姓果名,邢州广宗人也,隐于襄阳条山,常往来邢洺间。”不仅如此,还将张果老的籍贯定位于河北邢台广宗县张固寨村,言之凿凿,十分具体。而且,长期以来学术研究界也以此说为主流,得到广泛认可。
甘肃陇南两当说,源自清康熙年间彭定求等人编纂的《全唐诗》中,载有张果老《题登真洞》诗一首,并附小传云:“张果两当人,先隐中条山,后于鸑鷟山登真洞往来,天后召之不起,明皇以礼致之,肩舆入宫,擢银青光禄大夫,赐号通玄先生,未几还山。”这里把张果老归于甘肃陇南两当县人氏,同时,还有现存陇南两当的其他文史资料佐证此说。
山西大同恒山说,源自《大唐新语》卷十对张果老生平事迹的记载,原文较长,为了说明问题起见,无法删减,只能如实照录于后:“张果老先生者,隐于恒州枝条山,往来汾晋。时人传其长年秘术,耆老咸云:有儿童时见之,自言数百岁。则天召之,佯尸于妒女庙前,后有人复于恒山中见。至开元二十三年,刺史韦济以闻,诏通事舍人裴晤驰驿迎之。果对晤气绝如死。晤焚香启请,宣天子求道之意,须臾渐苏。晤不敢逼,驰还奏之。乃令中书舍人徐峤、通事舍人卢重玄,赍玺书迎之。果随峤至东都,于集贤院肩舆入宫,备加礼敬。公卿皆往拜谒。或问以方外之事,皆诡对。每云:余是尧时丙子年生。时人莫能测也。又云:尧时为侍中。善于胎息,累日不食,时进美酒及三黄丸。寻下诏曰:恒州张果老,方外之士也。迹先高上,心入窅冥,是混光尘,应召城阙。莫知甲子之数,且谓羲皇上人。问以道枢,尽会宗极。今将行朝礼,爰申宠命。可银青光禄大夫,仍赐号通玄先生。累策老病,请归恒州,赐绢三百疋,拜扶持弟子二人,拜给驿舁至恒州。弟子一人放回,一人相随入山。无何寿终,或传尸解。”这段史料较为详实,其中所说的“恒州张果老”的恒州,为今山西大同,恒山在今大同市浑源县城南,似乎有力地支持了张果老就是此地人的说法。
而陕西宝鸡凤县说,来源却很简单,原因是两当县在唐代隶属于陕西凤州。虽然如此,但还是在认同张果老是两当人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虽然似乎有些道理,但比较牵强,可以看作是甘肃陇南两当说的另一个佐证。
《全唐诗》收录的张果老《题登真洞》诗写道:“修成金骨炼归真,洞锁遗踪不计春。野草谩随青岭秀,闲花长对白云新。风摇翠莜敲寒玉,水激丹砂走素鳞。自是神仙多变异,肯教踪迹掩红尘。”这首诗说明了三个问题,其一,唐代历史上实有张果老其人;其二,此诗确为张果老本人墨宝;其三,此系张果老为自己曾经在两当修仙悟道的那个洞府的题诗。那么,这就引发出了一个问题:“鸑鷟山登真洞”的实际地理位置到底在哪里?
持张果老籍贯“河北邢台广宗”说的,大有人在,并且是主流观点,其中有人撰文说:“张果老所登之真洞即今邢台张果老山的仙翁古洞。张果老山原名五峰山,广宗道人张果在此隐居修行成为八仙之一。唐明皇李隆基敕封张果为仙翁,改邢州五峰山为仙翁山(俗称张果老山),并为张果御诏修建了一座栖霞观,改观后的山洞为仙翁洞,并修建仙翁桥一座,从此,仙翁山就成为邢州名胜,为邢州八景之一”,这段文字里有两个明显错误,一是把“登真洞”误解成了登“真洞”;二是用“五峰山仙翁古洞”取代“鸑鷟山登真洞”,只是作者的一种主观推测,甚至是移花接木,而非鸑鷟山登真洞的实际所在地或者实际地名。
事实上,《全唐诗》张果老《题登真洞》诗所附小传中说的“鸑鷟山”,位于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城东15公里处,而“登真洞”就在这座山上。虽然,我们还不能仅以张果老在此山此洞府修炼过,并在这里题有诗作,就肯定他是两当县人,但最起码张果老与两当渊源极深,是不容置疑的。用排除法来看,“唐明皇李隆基敕封张果为仙翁,改邢州五峰山为仙翁山(俗称张果老山),并为张果御诏修建了一座栖霞观,改观后的山洞为仙翁洞,并修建仙翁桥一座,从此,仙翁山成为邢州名胜,为邢州八景之一”,说明河北邢台五峰山改为仙翁山,是唐明皇李隆基敕封张果为仙翁之后的事,并非张果老的原籍或早期修炼之地。因而,说张果老是河北邢台广宗县人,不能令人完全信服,还有很大的商榷余地。
两当县鸑鷟山登真洞陆续出土的一些文物,记载了长期以来这里香火不断的兴旺景象,洞内保存着唐、宋以来各代记述张果老在此修仙悟道的碑文,以及历代文人墨客为登真洞题写的大量诗碑等。这些文物古迹,都印证了此洞府确为张果老早期修炼之地,同时还见证了掩隐在这里青山碧荫之中古老的“神仙洞府”的千年历史变迁。
尤其是1990年在该山傍边的南岐山螺旋岗出土的《宋故崔公墓志铭》,详细记载了南宋时期两当邑书吏崔明远为纪念张果老率众赴京请命,南宋皇帝钦封该洞为“登真洞”、张果老为“冲妙真人”的事迹。碑刻有关原文记载这样写道:“邑之东有鸑鷟山,一洞嵌深,流水泠然,唐张果先生隐居所也。提刑游师雄建祠洞侧,岁遇雨阳,祷之获应。然洞祠无额,公颇惜之。一日,率众乞于都大。郭思闻奏。朝廷嘉其惠,封其洞曰登真洞,祠曰集休观。更数岁,再乞申,命先生为冲妙真人,勅诰具在本观掌之。其不忘神惠有如此者。”
此碑是最真实、最难得的涉及到张果老修行行踪记录的碑刻文献资料,现存于两当县博物馆,为南宋康州(今广东省德庆县)人、时任两当县文学(从九品官名)的时敏撰写。此文史资料似乎很给力,为两当县争取张果老籍贯属地加了分,赋予了更多的话语权。可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登真洞”名谓和张果老道号虽为两当邑书吏崔明远请命,由南宋皇帝敕封而来,但崔明远只是为“登真洞”乞名,而非为张果老申明籍贯;况且,南宋与盛唐相隔四百余年,即使南宋皇帝,或南宋文人学士,也未必能够搞清楚张果老的实际籍贯所在。同时,这个史料还说明了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登真洞”是南宋时期敕封的,而非唐代张果老修炼之时就已经形成的洞府名称。因此,笔者思考,张果老那首描写远离红尘、面壁洞府、清心修炼的七言律诗,其《题登真洞》的题目,是清人在编纂《全唐诗》的过程中,依据附于诗作后面的小传所使用的南宋以后形成的史料结论,结合诗作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临时加上去的。
由于正史对张果老的籍贯记载模糊,说法不一,多为讹传,加之其生前“晦乡里以自神”,有意隐瞒自己的籍贯,故弄玄虚,而流传下来的有的是孤证,有的是传闻,有的是推测,都没有很强的压倒性的说服力,故此造成了数地“争抢”名人的现象,就如同伏羲、诸葛亮、甚至文学艺术人物西门庆,凡能沾上边的地方都在“争抢”一样。传说中的“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因其是深深扎根于民间道教信众心目中的“神仙”,受到崇拜,会产生名人效应,刺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不菲的经济效益,故出现其各种籍贯说,当在情理之中。
鸑鷟山位于两当县灵官峡东侧,往南跨越琵琶崖,故道水与蜀道相连,登上鸑鷟山远眺,群山蜿蜓连绵,森林气象万千,云山雾海,美不胜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竞秀,文化内涵深厚。虽无华山之险峻,庐山之雄奇,却以其清秀明丽,奇松遍野,而名闻遐迩。这里不仅存活着亚洲最大的白皮松原始森林,更有张果老在登真洞里修炼成仙的神话传说,为鸑鷟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游人在游览中,的确有恍入仙境般的感觉。
登真洞分左、右两洞,还有套洞。左洞宽9米、高4米、深8米,洞中又有一小洞,宽6米、高3米、深20米;右洞宽20米、高4米、深26米,并有4个通风口。洞壁上存有张果老的画像,还有一张古老破旧的八仙桌,供信众游客作为香案使用。在灵宫殿往下100米处,国道316线南侧,抬眼即见经过历代多次修葺后的登真洞,攀阶梯拾级而上百米处,悬空亭扑面而来,一柱攀天的八角亭与悬空亭成崎角,悬空亭后石柱陡立,与殿后登真洞一字排开,明暗互补,气势恢宏,为两当旧志所列境内八景之一,也是两当县有名的旅游观光胜地之一。
总之,张果老生活在武则天、唐玄宗时期,确是事实。他曾经向唐玄宗自诩是“羲皇上人”,又自言活了数百岁,也有志书说他生于公元618年,卒于907年,如此算来,他的确像“神仙”一般长寿,竟然活了310岁,这些说法带有明显的神话传说痕迹,很不可信。其生平事迹大致为,早年在甘肃陇南两当鸑鷟山登真洞修行,后隐山西中条山,往来晋汾间。时人传其有长生之术,自云已逾数百岁。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玄宗令中书舍人徐峤带玺书礼请,到达大唐东都洛阳,住进集贤院,肩舆迎入宫。玄宗亲问修道及神仙之事,所谈内容秘而不传。息气发功,数月不食,善饮美酒。玄宗视为神人,命以玉真公主为妻,不受诏,恳求还山隐居。玄宗挽留不住,擢其为银青光禄大夫,号通玄先生,赐帛300匹,给扶侍二人,送至恒山蒲吾县,不久卒。玄宗遂诏命在其居处立栖霞观,以志纪念。
那么,张果老到底是哪里人呢?笔者倾向于他是山西大同一带人氏的观点。理由根据有三:一是《大唐新语》卷十在对张果老生平事迹的记载中说:玄宗下诏“恒州张果老,方外之士也。迹先高上,心入窅冥,是混光尘,应召城阙。”皇帝的诏书应该是严肃的,胡说八道的几率很低;二是从张果老向玄宗“累策老病,请归恒州”的记载来分析,人在老之将至之时,总会产生一种“叶落归根”的心理,即便是“神仙”,亦不例外;三是他最终仙逝于恒山,实现了他生前执意“请归恒州”的归老愿望。当然,笔者所查阅到的史料依然是孤证,不一定可靠。
据说,道教经典《阴符经玄解》一书,即为张果老所著,流传至今。有关八仙的神话故事,数百年来,在我国和东南亚日本、朝鲜、越南及西方一些国家广为流传。山东威海亦有“八仙过海遗址”,立碑标示,仿佛像真有其事似的。今陇南市两当县境内的张果老洞府,既是当地的历史人文景观,又是自然景观,古往今来香火不绝,长假期间游人如织。至于张果老其人到底是河北邢台广宗人,还是甘肃陇南两当人,或者是山西大同等其他地方人,笔者不敢妄断,只能说出个人倾向性的看法,不足为信,有待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研究,给出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