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娄炳成的头像

娄炳成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211/24
分享

得陇望蜀是诗人永远的梦想

——秦戎先生诗集《飞越甘肃》简评

受新冠疫情反复无常的影响,期盼已久的由秦戎先生主编、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得陇望蜀诗丛》第二辑,延迟至今年夏天终于问世了,这是继2020年12月《得陇望蜀诗丛》第一辑出版发行之后,陇南诗歌艺术界的又一喜事盛事,笔者表示热烈祝贺!

主编秦戎,本名高天佑,“秦戎”是他的文学笔名,他的学术笔名叫“高澍”。高天佑先生是一位学者型领导干部,也是一位学者型作家、诗人。他出生于兰州市,成长于天水市清水县,走出大学校门后即在陇南工作、生活至今。陇南市是他的第二故乡,是他成家立业、工作和事业走向成功的发祥地,故而他取字为“子成”;因此,他对陇南这片热土有着深深的热爱和眷恋之情。集结在《得陇望蜀诗丛》第二辑里的诗集《飞越甘肃》,是他已经公开出版发行的三部文学著作之一,其内容根据题材与主题,分为五卷。现结合笔者对该诗集的品读体会,就每一卷的特色和亮点简评如下:

一、陇蜀行吟:写不完的人间美景

其卷一“陇蜀行吟”,有一多半是描绘陇南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其中第一篇组诗“陇南行吟”由《万象洞》《官鹅沟》《梅园沟》《西狭颂》四首诗作组成。这四大具有代表性的陇南自然人文景观,因其美不胜收而激动了许多文人画师的心,入诗入画入文,倾心倾情,极尽笔力,打擂台、滚雪球似地歌之咏之,相互角抵,互不相让。秦戎这组诗作的闪光之处,就在于写“我”之独特感悟,状“尔”之奇特形神,以行云流水般的诗行诗句,揭示出美的蕴涵,把凝固的景观景色描写得鲜活灵动起来,他把山变成酒坛,把水变成琼醪,把诗变成杯盏,让读者迷醉在诗情画意当中而忘却了自我。

《万象洞》《官鹅沟》《西狭颂》都写得大气磅礴、壮美奇骏,既有历史的沧桑感,又有现实的神韵味。而其中的《梅园沟》更是恢宏中见细腻,苍古中显柔情,写得别具一格:

“一树梅子,不经意落了/一个妹子,她早已走了//却把娇媚的身影留了下来/却把绿色的秀美留了下来/火红的山树,是她的短袖/嫩绿的茶园,是她的裙摆/她把白纱抛起之时/云雾缭绕/她把清香洒出之时/百花盛开//月牙湖/是她渴望的眼睛/天鹅湖/是她深情的嘴巴//一颗红豆啊/是她痴情的泪珠儿/我来了,就把你/揣进滚烫的胸怀/来年,肯定有/一树梅花盛开”。

诗人以一树“梅子”为喻,通过汉语谐音手法将其幻化为一个“妹子”,并以此为切入点绽开一系列的联想想象,把梅园沟这个“山妹子”的形象气韵,活灵活现地描画给读者,让你面对“巫山女神”般的存在,心生圣洁爱慕,顶礼膜拜。

其后的五大部分,由“《川西北行吟》《岷县行吟》《羊汤天池行吟》《哈达铺行吟》等组成。这些“行吟”都是对以陇蜀之间一系列自然人文景观中景点的歌咏,并将其巧妙串联为一个组诗单元。其中《羊汤天池行吟》之二《白马天池》写道:

“一首白马人世代的歌唱/从雪儿姊妹花的皓齿飞来/祝神祝酒祝爱情/快乐与幸福/似朵朵白云飞来飞去”。

在此,诗人本意是要描写文县“羊汤天池”,却从“白马人”及其“歌唱”入笔为喻,又引出“雪儿姊妹花”组合;“雪儿”与“皓齿”不都是白吗,就连同“快乐与幸福”也有了色彩和动感,“飞来飞去”的“朵朵白云”就是白马人的化身。通过一系列形象与意象的叠加,把天池的白马民族属性和能歌善舞的文化特征诗意化的表达了出来,令人印象深刻。

就这样,诗人牢牢抓住每个景观的不同特点、不同韵致,以独特的视角切入、独到的观察体悟,以自己独有的方式精心描画;写景状物的同时,虽然也有情感侧重、笔力侧重、意象侧重之不同,但对人文精神、自然景观、世俗人情、社会风貌等的用心表现、艺术反映、尽情歌咏,却是一致的、共性的,也是一以贯之的。

二、微信时代:道不尽的世相百态

其卷二“微信时代”收录了他的24首诗作,除了个别之外,也都是描写陇南风光、反映牵挂于心的陇南的人和事的诗作。这一卷多以叙事为主,主要是文友之间通过微信交流时的诗歌化酬答,也有对于生活和微信交流中的点滴感悟,有别于卷一以借景抒情为主调的正向诗作。叙事、酬答这类小诗不大好写,很容易流于干瘪、应付、说白话,但诗人同样把握得当、游刃有余,做到了清代学者、《辞源》编纂人沈德潜所谓:“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说诗晬语》)从而写得有声有色,诗意浓浓,很耐咀嚼。

例如,第一首《阅读微信》首段写道:

“阅读手机/苹果疯狂,三星老练/小米内敛,华为勤奋/所有人着魔于发现世界/疯狂刷屏”。

诗歌以拟人化的描写,巧妙借用手机的品牌名及其所具有的特点,信手拈来,看似随意,却高度概括了现实生活中持有相关手机品牌的各色人等,以及如今大众着魔于手机的种种表现。接着,诗人汇集了各色人等晒在微信里的各种场景、各种物事、各种情绪,尽写世相百态,可谓是当今现实生活中社会现象的一个缩影,最后归结到:

“阅读人生/吃了喝嗷,喝了吃啊/忙到天黑,却又忙到天明/被拍晕的蚊子/转眼间,竟没有了踪影”。

现实生活里的柴米油盐,社会人生中的喜怒哀乐,都镜子一般映照在虚拟虚幻的方寸世界,但却不是机械地照搬在诗歌里,而是注入了诗人对信息时代既赞叹又无奈的情感交织,以及既置身其中又脱身其外的观察感悟。

再如,第二首《周日答泉雨——微信口占》写道:

“归去了,老父母,结识了,新朋友;留下的,是诗篇,醉了的,是美酒。”

整齐排列的四行诗,二十四个字,作为与著名诗人朱泉雨的诗歌酬答,看似不经意的大白话,其实蕴含着人到中年的深厚情感。秦戎先生每每在文人相聚之时,都会主动倡议类似“口占”的诗歌即兴创作活动,一如唐代诗人聚会,必当吟咏畅饮、白壁题诗为快事;宋朝诗人相聚,必以诗歌相赠、相互品评为雅事。秦戎先生作为市人大分管教科文卫口的文化领导,作为一个至情至性的文化人,无论何时何地,他都能把文化氛围、文化气息和陇南历史知识很自然地带进文艺座谈会,带上书画开幕式、带入节假日朋友相邀的酒桌饭局,从而调动起文友们的一技之长、创作激情,让文艺之花四处绽放,让文化之光照彻身边生活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个角落,让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正能量无处不在,把自己和大家的日常生活装点得诗意盎然、丰富多彩。真正做到了白居易所倡导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

在这一卷里,收录了诗人写给友朋大量的题画诗、联谊诗、酬答诗、品诗诗、读人诗、赞美诗,可谓无事不入诗,处处皆有诗,让诗歌往来、诗歌交流、诗歌馈赠,成为交友联谊的一种常态、一种自然、一种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友联之道,高洁的友谈之情,儒雅的友聚之风,让读者饱览诗意的生活化,生活的诗意化;让人感受到了与光明同在、与青春作伴、与快乐同行,让我们的生活和人生永远美好。此举实在值得我们文化人学习借鉴,应当推而广之,使其逐渐成为当今美好健康、雅俗共赏的社会时尚!

三、氐羌风物:放不下的故园情怀

其卷三“氐羌家园”收录了他的5篇组诗,20首诗作,全部是描写氐羌故国陇南的。在隋朝一统天下以前,大西北内陆腹地、长江中上游的陇南,一直是氐羌民族长期生息繁衍的故园,留下了许多的古迹文物、民俗风情、故事传说,有着现当代文人墨客钩沉、追思、怀古、寄情的广阔空间和想象余地。诗人深挖细掘、提炼为诗,别开生面、再现风采,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看到了那些激动人心的朵朵浪花,以壮今人的行色,激今人之豪情。

例如,其中第一篇组诗《诗意的瓶子》之一《尖底瓶》开头写道:

“一条大河,走过/远古的黄土高原/像一棵巨大的老柳树/枝枝丫丫,在崇山峻岭中伸展//可别小看了,这个尖底瓶子/它的来历,可不一般/它是羌人爸爸伏羲,弱冠之时的杰作/它曾上过氐人妈妈女娲的礼单/老氐头,看到爸爸如此聪慧/才决定把小女儿,嫁给对岸河边”。

诗人祖籍秦安莲花镇,老家之所在距离仰韶文化时期古遗址——大地湾仅有十公里,而学术界认为距今七千八百年至一万年的大地湾文化,大致与我国传说伏羲女娲时代相当。尖底瓶就是仰韶文化时期的代表性器物,因而诗人由此生发联想,通过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的传说故事,把中国最古老的族群氐羌两个部落联系起来,赋予了尖底瓶更加具体更加生动的人间故事,从而实现了对于考古发现和历史研究的诗意化阐释。这样的诗歌写作,不是随意的瞎编乱造,而是基于考古发现和历史研究的学术成果,没有丰厚的历史知识、考古知识和学术背景是断然写不出来的。

之三《观音瓶》首段写道:

“观音,观音/香烟一缕缕,缠绕着寺庙/一缕缕香烟,缠绕着钟声/善男信女,怀揣信仰/比丘比丘尼,怀揣着虔诚/观音,观音/哪里有佛寺/哪里就有观世音//那一支,春天的杨柳枝啊/便把生存的希望与美好/播撒在,人间的净土/播撒在,善男信女的心中”。

这段开头描述,不仅音韵和谐,措词“缠绕”具有往复回环之美,而且由视觉的“香烟”袅袅,切换到听觉钟声的余音袅袅,古体诗词“通感”手法的应用极为娴熟自然,毫无斧凿之痕。接着以数十行诗句尽写观音菩萨的来历和善男信女的祈福,以及诗人对世人的祝福。自诗经诞生以来,中国的诗人们几乎都具有大慈大悲的“佛心”,充满了悲世悯人的人文情怀。诗人是天之骄子,是文化脊梁,是知识精英,应当也必须担当起一份社会责任,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底层,记录下波澜壮阔的人类发展的历史足迹、人们生活的苦难艰辛,以及人与一切困厄险阻作斗争的伟大壮举。

在这一卷里,集结了诗人一些以出土文物为描写对象的诗歌,第一篇组诗“诗意的瓶子”,写尖顶瓶、葫芦瓶、观音瓶,把对历史的追溯高度浓缩在物品的具象里,再抽象出或讲述历史故事、或祈祷人间福报、或表达图腾崇拜、或抒发文化自信等等诗情诗意。其他诸如写舟曲、写文县白马人、写武都关、写临夏、写祁山的众多诗歌,把它们深藏的文明底蕴、历史意义、文化价值、地域特色、民族风情、市井生活等,以优美、鲜活、灵动的诗句呈现给读者,让人们在诗歌阅读之中观看到了过往历史的风貌,领略历史文化风采,敬畏历史文化传统,瞻仰历史文化积淀,感受历史文化精神。故园情思,家国情怀,期间大有深意存在,若非文化积淀深厚,若非用心深入体悟,粗略浏览、走马观花,肯定难以觉察到其中的奥妙。

四、飞越甘肃:看不够的陇上风情

其卷四“飞越甘肃”收录了他的6篇组诗,27首诗作,诗歌的足迹遍布陇原大地。其中长诗《飞越甘肃——读叶舟

“由董志塬开笔/从崆峒山起飞/月光下,一只白鸽/以叶为舟,遨游夜空//白马东来,玄奘西去/秦人东来,彩陶西去//丝绸一样的历史,就是这样/来来去去/星星一样的人群,就是这样/生生不息”。

这不仅仅是一次夜空中思想情感的遨游,更是一次历史文化和东西方文明交汇的遨游。实际上,品读秦戎先生收录在这一卷里的诗作,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读叶舟《月光照耀甘肃省》开笔,直到《碧口古镇》收尾,诗人率领我们西出阳关、右至陇东、南下碧口,携带一路月色,放飞漫天白鸽,以诗为舟,遨游陇上山川风物,让我们对陇原大地神奇的地理、辽远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朴的民风、独特的物产、旖旎的风景,尽收眼底;可谓壮一路行色,发满腔豪情,高吟风雅颂,欢唱霓裳曲。中华民族有两条母亲河,甘肃就占了双份。诗人笔下,那千沟万壑的涓涓细流,似乎都被汇进了黄河长江,奔向了浩瀚的大海。读完本卷,不禁令人拍案高呼:壮哉,甘肃!美哉,甘肃!

其中的组诗《夜晚的火车》中的《省会金城》起首写道:

“相对于一个小镇,一座县城/省会,佩金戴玉,洋气得不行//白天,车水马龙/门庭若市,愿望如云/夜晚,万家灯火/珠光宝气,欲望飞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部大开发的推进、精准扶贫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我们甘肃的每一座县城、每一个重要集镇,都已经“佩金戴玉,洋气得不行”了,诗人呈现给我们的甘肃各地的胜景仙境,莫不如是。同时,貌似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从“愿望”转而到“欲望”,诗人在不露声色之中揭示了现代文明的城市病,足以令人反思、催人警醒。

在这一卷里的最后一组诗《碧口古镇》之六《龙池》一诗中,诗人写道:

“七仙女,珍藏的一面青铜镜/挂在马家山的胸前/照见了,采茶少女的倩影/照见了,对面积雪的山峦//看见了,马家祖先开荒种茶的身影/看见了,村支书高家人农家乐里/可口的腊肉,好客的笑颜//还有一幅,谁也搬不走的/纯天然原生态,水墨画卷”。

这首小诗,也可以看作是这一卷里27首诗作的缩影。我们甘肃,我们陇南,最让人喜爱和看重的就是“纯天然原生态”,它像采茶少女的倩影,像阳坝裕河碧口的清茶,像一座座掩映在田园风光里的农家乐。诗人用他的如椽巨笔,让我们在他的长歌短曲里再一次认识到,我们甘肃不仅有铜车马、西犬丘陵园,还有崆峒山、鸡峰山;不仅有大漠驼铃、长河落日,还有官鹅沟、姚寨沟、梅园水乡。我们甘肃,既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又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交织的地域之一,还是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崛起的大西北新城乡遍布的美丽地域之一,是一块养在深闺待人识的旅游目的地。

五、梦回大秦:抑不住的历史豪情

其卷五“梦回大秦”收录了他的4篇组诗,18首诗作,既描写了陇南古秦国文物出土地、古村落、茶乡风貌,又有一些杂诗,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情怀,感悟思绪。这一卷的压卷之作是长诗《梦回大秦》组诗,第一首《再访四角坪》起首段写道:

“四个月的考古,揭开了秦朝历史隧道的谜底/高山之巅,云雾之下/一条鹅卵石铺就的甬道,横贯南北,泄露天机/几段打碎的灰陶管道,连接东西,水声迷离/一层回文方砖,支离破碎/一层素面薄砖,整齐划一/下面的战国,上面的秦汉/一次年终座谈会,专家的初步推断/震惊媒体”。

改革开放以后,陇南屡屡有重大考古发现,秦先祖陵园、古宕昌国、古仇池国遗迹,许多深埋地下的文物实体,将历史钩沉,将文化再现,让数千年历史文化的长河,再度泛起激荡人心的浪花。诗人用诗歌艺术形式忠实地记录下来了这些惊人的考古发现,通读这类诗歌之后,使人无比感佩折服于陇南历史文化的厚重积淀与灿烂辉煌。

《梦回大秦》组诗第二首《四角坪的月亮》,诗人写道:

“夕阳如血,月亮如镜/照耀着五百年的西迁,五百年的东进/那一支从山东商奄西迁甘肃邾圉山的人/那一支从《诗经·秦风》越过陇山的人/由东到西,又由西向东/一路走来夸父逐日,筚路蓝缕/一路走去驾车养马,杀伐征战/从秦穆公到秦孝公,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最终,由始皇帝终结了夏商周三代的“先秦”/一个前无古人融合了东西方文明的大秦帝国/终于诞生”。

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旧唐书·魏徵传》)而在此首诗中,诗人从“夕阳”的时间,跨越到“月亮”的空间;由“夕阳”到“月亮”,意象转换之间,既是描写实景,又是由实及虚;诗人带领我们从“月亮如镜”中去窥探秦人崛起的秘密,映照到了两周时期秦国的历史,寥寥数语,就把秦人“由东到西,又由西向东”将近千年的发展历程粗线条勾勒了出来,如果没有对于秦史的用心阅读和比较深入的研究,断然不会有如此概括而精准的表述。

同样的,其中的《致敬跪坐者——为三星堆神灵而作》是一首较长的诗作:

“大眼睛、高鼻梁的帅哥们/你们,终于醒来了//一觉睡他三千纪/一朝醒来惊世界//干嘛要握手?人类的阴谋/早就跑遍全世界/说是航海大发现,其实/发现的只是人类的野心”。

把世界瞩目的三星堆考古发现,用28行诗高度概括,既惊叹三千年前那片“美好的田园”“诗意的栖居”,同时面对全球化疫情蔓延的大背景,人们持续生活在戴口罩、居家隔离、封控静默,过着相对封闭、与世隔绝的压抑生活。诗人由古及今,联想到当下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与对抗;通过致敬合掌作揖“跪坐者”青铜雕像,有感于商周礼乐中“拱手揖让”的礼仪规范,深情赞美了三千年前“大国文教”的幽远历史、高雅风范和礼仪神韵,毫不留情地批判道:“西方人的好奇,征服者的贪婪/像瘟疫一般祸害地球三百年。”面对而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让我们在对一座古老铸像温文尔雅神态的诗意描绘中,再一次联想起孔圣人所说的“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是多么的有道理。

品读秦戎先生的这部诗集,一如既往的深刻感觉到,其诗歌语言受唐诗宋词的滋润化育非常之深,但也受到了现代诗歌名家的一些影响浸染,有的瑰丽精彩,有的奇骏精到,有的平实潺湲,总体上大都稳健老道、精湛清雅,没有大起大落、良莠不齐之感。许多诗作和诗句看似信手拈来、自然天成,实则绵里藏针、意味深沉,蕴含着高远的思考和深邃的寓意。诗歌语言和文字的运用已经炉火纯青、游刃自如,自成体系、自成风格。

笔者认为,秦戎先生的现代诗,其最大的特点是秉承古典诗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论语·八佾》评价《关睢》语)的优秀传统,没有咋咋呼呼、喧人耳目之词,也极力摒弃哗众取宠、故作惊人之语;无论整体还是局部,均以相对内敛的情愫和超凡厚实的内涵取胜,理性中见真挚,感性里见真情,平缓处见真性,意境中见真知;把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和教化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人仔细阅读品味,如同很有年份的陈酿启封,那浓郁的窖香会使你在不知不觉之中深深地感动、久久地陶醉;如同飘游于神秘莫测的仙界神窟,或行走在牧歌田园的阡陌之间,令人如沐春风、流连忘返。真正践行了清代学者、诗学理论家沈德潜所提倡的“温柔敦厚,斯为极则”(《说诗晬语》卷上)的诗学主张,是对《诗经》以降“诗主教化”诗学传统的自觉继承和大力弘扬。

结尾回到这篇简评的总标题上来,笔者曾经给《得陇望蜀诗丛》第一辑写的评论标题叫作《得陇望蜀是诗人永远的追求》,此番只改了最后的两个字,名其为《得陇望蜀是诗人永远的梦想》。其实,追求是过程,梦想是目的,但二者在本质上却是一回事;煌煌数千年文明,都是人类不断追求梦想的结果。古今中外,但凡堪称诗人者,亦莫不如是。这部诗集多达242个页面,收录的诗作量大面宽,限于篇幅,不能逐一点评,言不尽意,深觉遗憾。

最后,作为一位比秦戎年长的老文艺工作者,通过近年来的深切交往,笔者深深感觉到还是要向学者型作家、诗人秦戎先生学习,学习他的文化情结、家国情怀;学习他的博学多识、大度胸怀;学习他的吃苦耐劳、勤勉著述;学习他的弘扬传统、孜孜以求;并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祝福!

2022年11月22日小雪午后结稿于“三无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