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娄炳成的头像

娄炳成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903/18
分享

南河潺潺羌水悠悠

南河处于古参狼谷的中心地带,是宕昌羌和宕昌国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发源于甘南大草原古羌中的南河水,是古羌水(宕昌河,亦称岷江)上游的主要支流之一,从大山深处潺潺流来,汇入岷江之后,又朝遥远的大山外边奔流而去。羌水悠悠,沧海桑田,南河见证了参狼羌的崛起,见证了宕昌羌的辉煌,也见证了宕昌国的兴衰;清凌凌的南河水,是古羌水之源,是古老的宕昌羌人的生命之源,是宕昌羌人的母亲河。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的《水经注》卷三十二《羌水》篇中说:“羌水出羌中参狼谷。”按照《汉书•地理志》对羌水的划定,发源于宕昌县北部南北秦岭分水岭的红岩沟及别龙沟,全程均在宕昌县境内的宕昌河(岷江),到两河口汇入白龙江之后,再到陇南文县玉垒境内的关头坝与白水江汇合处,这一段河流统称为羌水,它的得名,自然是由于该流域长期居住的主体居民羌民族而来的。

历史上,古羌水专指宕昌河,汉代以后扩大到了白龙江流域,唐代以后又扩大到了白水江流域;宕昌河又称作岷江,水文书籍和网络词条均解释道:“因宕昌县古属岷州,故名。”笔者认为,这是以讹传讹的错误解释。可以说,岷江与岷州(今岷县、临洮)毫无关系。因为,岷县的分水岭也叫麻子川岭,位于甘肃省岷县县城南部,属于麻子川乡管辖。在岷县的分水岭以北是岷县,属黄河流域的洮河水系;分水岭以南是宕昌县,属长江流域的白龙江水系。实际上,岷江的得名,与这条河的发源地属于岷山山系有关。

宕昌羌是宕昌国建立之后,所属羌族部落集团的统称,在宕昌国建立之前,因这些部落繁衍生息在宕昌河(岷江)的上游参狼谷,又被称作参狼羌。宕昌河(岷江)主要有金木河、理川河、南河、缸河、贾家河、官鹅河、大河坝河等七条支流,因而其上游流域的宕昌县阿坞、哈达铺、金木、牛家、庞家、木耳、南河、何家堡、大舍、理川、八力、城关、新城子等乡镇,都属于历史地理上的参狼谷所在地,生活在这里的“参狼羌”,确切的说应该是“参狼谷诸羌”,因为汉代参狼谷中还生活着昌氏羌人大部落,梁氏领导的部分流迁进入的抱罕罕羌,以及种存羌、烧党羌、先零羌等。

如今,古羌水(宕昌河,亦称岷江)上游的三大支流,金木河、理川河都已经基本干涸,成了季节河,只在夏天连续暴雨的天气里才会暴涨泛滥,形成泥石流灾害;唯有南河水,四季清澈,温柔内敛,奔流不息,成了古羌水(宕昌河,亦称岷江)上游不竭的水源,与南河流域的黄家路、次沟两大林场的原始森林一道,依稀保留着古参狼谷的历史风貌,依然展现着这片历经沧海桑田的土地亘古以来就具有的勃勃生机。

2013年田野考察发现,处于参狼谷中心地带的南河镇寺卜寨村将布沟阳坡地带,广泛地分布着大量的战国羌人墓葬群中,出土了大量的战国灰陶罐和铁矛、铁剑、石磨盘等器皿,从中不难看出,当时宕昌羌人的手工业和农业较为发达;建筑业也从新石器时代石洞和半地穴式房屋建筑中,脱颖出了构建宏伟的夯筑城堡,寺卜寨古城堡占地20余亩,这在战国时代的确是一个规模很大的古堡建筑。

在南河镇南河村与路固村之间的一座小山梁上,有一个土筑的城堡,从212国道经过南河口就可以看到,那便是古宕昌国的祭天台遗址。古宕昌国祭天台遗址所在的那座山梁,也是一道天然的分水岭。南侧的河流就是南河,北侧的河流就是北河。南、北河在距南河镇两公里处的高桥村汇合为岷江。宕昌羌在宕昌建国之后,把祭天台筑在南河镇南河村与路固村之间的小山梁上,说明当时的南河,属于古宕昌国的中心地带。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南河距离宕昌国古城,也仅有17公里。

今南河镇辖12个行政村,40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10000人左右。南河镇乡民中,很可能也有很多羌族后裔,但早已经汉化,但一些地名还留有宕昌国的痕迹,譬如,任藏、大族、小族、前贯、路固、司卜寨、次上等村子的名称。这里的方言很特别,“红风”“天前”“地几”“饭换”“非灰”“黄方”不分,发音的韵母大都与全国一样,而声母却截然不同,譬如,把“冯”老师说成“红”老师;把吃“饭”说成吃“换”;把“飞”上“天”说成“灰”上“乾”;把“方”桌说成“黄”桌等。其语音语调,与大河坝、官鹅沟等地羌人的后裔使用汉语交流时的语音语调高度趋同,却与陇南其他任何地域,乃至陇南以外地区的方言区别很大,具有十分明显的差异性。

南河人唱的山歌叫作“啊呕梨儿”,因每唱时必先以“啊呕梨儿”起头,故得名。譬如:“阿呕梨儿,尕妹子你把门开开,等着红雀儿上窝来”;“阿呕梨儿,天爷下的毛毛雨,尕门门儿里往进挤”;“阿呕梨儿,连你好着谁见来,谁见你的鞋面来”等。这种山歌大都属于爱情类,多为男女在山野之地相互挑逗求欢而歌,在村庄、人家和大庭广众之处,是严禁歌唱的,极具原始社会的古朴之风,是原始社会男女自由求偶现象的现代折射。其歌词内容大同小异,或者是现编现唱,但表现手法却丰富多彩,涵盖了汉语言比兴、明喻、暗喻、谐音等一切修辞形式,艺术研究价值很高。“阿呕梨儿”是语气虚词,没有实际意义,至于这里的山歌为何必以“阿呕梨儿”起头,肯定是有源由的,笔者没有深入研究,不得而知,需要这方面的专家来作令人信服的解释。“啊呕梨儿”山歌普遍流行于宕昌西北部各山区乡村,与宕昌历史上的羌民族是不是也有渊源呢?也需要深入研究考证。

经过1500余年的历史沧桑,宕昌羌早已与当地汉、藏民族融为一体。坐落在大西北陇南内陆腹地,岷江(羌水)江畔三河交汇、五峰对峙的山城宕昌,不仅以红军长征的加油站哈达铺、国家四A级森林公园官鹅沟、当地盛产的大宗中药材当归红芪交易中心而闻名于世,也是我国古代宕昌羌、宕昌国、宕昌城之民族名、国名、城名三位一体的名称保留至今的唯一古老的城镇。宕昌古城建筑在宕昌城关镇西侧,高出岷江江面50米的黄土台地上。1987年考古工作者经过实地考察,确认这里就是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的“羌水东南流,迳宕昌城东”的古宕昌国都城。宕昌羌人独具特色的石板房屋建筑,在“5.12”大地震、新农村建设之前,于宕昌、舟曲两县交界地区大量遗存,是我国民居建筑艺术中一枝耀眼的奇葩。而这种民宅建筑,在上世纪的宕昌羌人后裔的居住地官鹅沟、大河坝,比比皆是,随处可见;同时,在宕昌南河镇,亦常见到。

南河人的饮茶习惯,同大河坝、官鹅沟羌族后裔的饮茶习惯完全一样,用茶罐熬茶饮用,俗称“罐罐茶”,包括清茶和油茶两种。熬清茶很简单,在专用的小茶罐里,放上茶叶煨在火盆边,水开倒入茶盅即饮,有的人喜欢调点食盐饮用。而熬油茶就比较复杂,使用腰部突出的专用茶罐,俗称“大肚子”茶罐,根据个人喜好,用上等纯白色的猪板油或清油,熟透后,将葱根、花椒在油里炝一下,再放入茶叶炒熟,加水,加盐,煨在火盆边,煮开后倒入茶盅即饮,有暖胃、润肺、驱寒的功效。这两种方式,在陇南农村十分普遍,是农村中老年人最常见的饮茶习惯,每天清早,边饮茶边吃些馍馍或饼子,就算是早点或者早饭了。

宕昌县是千年药乡,盛产当归、红芪、黄芪、党参、柴胡、大黄、贝母等中药材238种,尤以“岷归”驰名中外。早在公元6世纪时当归就是极为珍贵的贡品,有很高的药用、食用价值,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根据研究,“岷归”成分复杂,有挥发性和水溶性物质106种。因其质量最佳、含量丰富、产量最大、销量最广而驰名中外,远销东南亚、港澳台及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欧洲人誉为“中国妇科人参”,是世界当归中的上品。

同岷江的解释所犯的错误一样,主流解释一直是“岷归,因产于甘肃省岷县而得名,属于岷县特产。”实际上,岷归因出产于岷江流域而得名。无疑,岷县是岷归的适生区和主产区之一,但是,宕昌的阿坞、哈达铺、理川、八里、南河才是正宗的岷归的主产区。北魏宣武帝正始二年(公元505年)北魏封宕昌王世子梁弥博为宕昌王,是年,梁弥博向南梁贡献甘草、当归。这是哈达铺当归见于史籍的最早准确年代。我国现存的最早《神农本草经》《汉代医简》《居延汉简》《敦煌汉简》等史书都有记载宕昌当归的文字,唐代苏敬编著《新修本草》云:“当归今出当州,宕州最良,多肉少枝气香。”这些历史记载,都是最好的证明。

杨姓曾经是羌人的大姓之一。现在,居住在陇南宕昌县官鹅沟、大河坝等地的羌人的后裔,大多数都姓杨;尤其是,在四川北川县、九寨沟县居住的羌族,在陕西凤县、宁强县居住的羌族后裔,也多有杨姓者,譬如,近来走红的青年演员杨迪,就是羌族人,系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人氏。在宕昌县南河镇的许多村子里,都有杨姓,譬如路固、前贯、任藏、司卜寨等村子;特别是滨临北河有两个相邻的村子,一个叫做“大族”,一个叫做“小族”,之所以有“大族”“小族”之分,实际上还是历史形成的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区别,“大族”村多为杂姓,而“小族”村里则多为杨姓。

因而,综上所述,无论是作为一条河流名称的南河,还是作为一个地名的南河,都与宕昌羌、宕昌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隋朝以后,宕昌羌人在多次民族大融合当中,终于与汉藏民族融为一体了,但他们在古羌水沿岸和史海里留下的许多遗迹和故事,还在让后世的文史研究者不断钩沉,再现于当今。羌水悠悠,奔流不息,一路欢歌,仿佛还在诉说着宕昌羌民族昔日的辉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