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娄炳成的头像

娄炳成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903/25
分享

上厕所与下馆子解析

人们把去卫生间解手,叫上厕所,而把去饭馆吃饭叫下馆子,仿佛这一是很自然的事情;倘若颠倒过来,说上馆子下厕所,就不符合语言习惯,就会闹笑话。但是,为什么要把去卫生间解手,叫做上厕所,而不是下厕所?把去饭馆吃饭叫做下馆子,而不是上馆子?就很少有人能够说得清楚。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看到有这么几种说法:

说法一,在封建社会,穷人一搬是不进饭店的,进饭店的都是大财主之类,过去有钱人的家厕所在北面,做饭的地方在南边,北为上,南为下,形成了上厕所,下吃饭;小饭店也叫饭馆,所以去那里吃饭就称为下馆子。

说法二,若是说饭馆的地势比门口道路低,必须下坡或下楼梯才能进门,下馆子一说还好理解,但并非世上的馆子都立于坑中。古时我国乃彻底的农耕社会,家家种田织布自给自足,极少数跑江湖做生意,或是像林冲那样被发配,或是像徐霞客似的古代驴友,总之是极少数离家苦行的人,为了凑合填饱肚子,才在自带干粮外选择饭馆。如此一想,饭馆专为社会边缘人士提供有偿服务,其社会地位比较低下,于是就有了下馆子的说法。后来商品流通领域逐渐活跃,开饭馆的人随着荷包的鼓起,社会地位与日俱增。当然像十字坡包子铺孙二娘那样的低素质者,更是被历史无情淘汰。但人们已经说顺口了下馆子,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说法三,古人认为厕所是水,五行属水;而厨房里用火做饭,自然五行属火。如果是下厕所,就意味着下水里,被淹死了。同理,上厨房意味着食物在火上烤。所以有下厨房和上厕所之别。这一思路,沿袭于以五行学说的定位东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来解释,我们习惯说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就是指东西为金木,南北为水火。

说法四,春秋甚至秦汉时期,还有一种厕所的形态是这样的:上厕所为城上之厕,在城下建的厕所又叫溷,溷则城下积不洁之处字在古汉字中就是猪圈的意思,厕所建在猪圈的上面,有根管子通下来,人的粪便拉下来后就掉到猪圈里头。厕所往往高出于平地之上,人去往厕所是要往上而不是往下走的。毕竟如何处理拉撒的过程是私密的、不足为外人道的。称之为,足以显示出古人礼仪上郑重其事的端敬 下厨房绝不是因为厨房里生火做饭与五行相关。而是因为亚圣孟子胡拉乱扯了一句传播很广的话——“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他将厨房里杀鸡宰羊,处理活物提升到一个形而上的君子不为高度,这样,杀生和服务的卑微工作只好由杂役完成。所以去往厨房干活,就叫下厨。一般的小户人家,认为三朝不宜夸媳妇,五月未是看禾时。考察新媳妇的一个传统方法,就是故意将家务交给新人在脏乱差的环境中去完成,比如下厨房干活。王建在他的《新嫁娘》诗中说: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可见出得厅堂,下得厨房是评判一个儿媳能否高来高接、低来低接的好办法。厨房重地,君子不入,但非贤人也莫入。

说法五,这主要出处在于人类最早是穴居生活,如果把厕所放在洞穴的下方,厕所的味道总是向上走,那么整个居住环境就会受到影响,而且也不卫生,所以把厕所放在洞穴的上面;厨房和餐厅放在下面,这样既方便,又解决了洞内取暖的问题。所以人们始终习惯地说上厕所,下馆子。中国人的智慧,无与伦比!

上述五种说法,都有一些道理,但也都很难令人信服。笔者日前与圈内朋友小聚,也就是“下馆子”,叙话饮酒之时,有人提出了这个问题,大家让我考证一下,力求有个比较正确的结论。现在通过查证,感到结论不好下,只能做一些探讨性的解读,与大家商榷。

厕所古称“涸藩”或称“圊”、“轩”;又因古时农家厕所只用茅草遮蔽,故称为“茅厕”。《晋书·王敦传》云:“石崇以奢系于物,厕上常有十余婢侍列,皆有容色,置甲煎粉沉香汁。有如厕者,皆易新衣而出。”从这条史料来看,石崇家里的厕所确实豪华异常。古人管上厕所叫“登东”、“如厕”,又叫“出恭”。

古代人把饭馆叫作“饭铺”、“饭庄”、“酒肆”、“食肆”,至于对“下馆子”如何表述,费很大劲也没有查到。可以分析出,我国古代餐饮业起源于官亭驿站,发展于商旅客栈,唐宋时期,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便繁荣于街市里巷,呈现出大众化、平民化的特征,所以,就有了“下馆子”的俗语。

“上”和“下”是方位名词,在造字法里属于指示字,早期甲骨文书写都是一长一短两横,长的那一横表示地平线或固定的坐标,短的那一横在长横之上为“上”,反之则为“下”。在上馆子下厕所”的短句表述中,是名词用如动词,为动宾结构。“上”“下”相对应的词语很多,譬如:上刀山,下火海;上北京,下广州;上山,下乡;上报,下传;上有父母,下有儿女;上智,下愚,等等。这些常用词语中的“”,虽然读音未变,但在不同的语境里词义会有所改变,除了方位的指示性之外,还有地位排序、某种行为动作、攀高就低等意思,而作为动词使用时,大多数都是“去”、“到”的意思,是一种行为动作的表述方式。

上古时期,先民们裸露身体,聚居洞穴,可以随地大小便,无所谓厕所。厕所的建立,是古人有了卫生意识,是走向文化、文明的标志之一。“厕”字的最早读音是ci,本义是混杂、堆积杂物之处;后来专指排泄之所才读作ce,派生出了“厕筹”、“厕简”(大便后用来拭屁眼的小木片片)这些专用词汇。那么,为何将“如厕”又俗称为“上厕所”呢?笔者思考,大概基于古人对饮食的崇拜感恩心理,水和食物滋养了人的生命,被人体吸收了精华之后的剩余废料要排泄掉,本是“下水道”的事情,偏要说成是“上厕所”,以示对水神、五谷之神的尊重;同时也是一种避讳,不要让人产生下行排泄污秽恶臭的联想,以示对他人的尊重。

“上厕所”是人人必不可少的事情,而“下馆子”却只是一部分人的行为,而且是经济高度发达,出现了商旅客栈、城镇街市之后才有的。笔者思考,“下馆子”大概是先由开饭馆的业主或店小二说出来的,见有客人光顾,就笑脸相迎,打恭作揖,说道:“欢迎先生您下馆子!”送客的时候,又说:“感谢先生光顾,欢迎您下次再来!”把客人来饭馆吃饭看作是屈尊而下,有自谦自卑、高看高抬客人的意思,以讨客人的欢心。久而久之,约定俗成,大家也就把去饭馆吃饭称作“下馆子”了。估计在古代,就有了顾客是上帝”的意识或说法,既然食客是饭馆的上帝,那么自然就是从天上屈尊而下,“下馆子”的说法就更能够成立了。

上述说法也只是笔者的一家之言,不具有特别的说服力,与大家共同探讨吧。倘若与老朋友相逢,笔者一定会请您“下馆子”的;至于“上厕所”嘛,就请大家自便吧。哈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