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娄炳成的头像

娄炳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9/23
分享

话说微信

“信”作为常用汉字,从“人”,从“言”,是向人申言、表白的意思,最早见于金文,本义是诚实不欺,成语“立木为信”,取的就是它的原始本义。引申为书信、印信、音信等专用词汇使用时,仍然保留着它的原始本义。

人类通过书信文字语言远距离联络交流的方式,大致经历了鸿雁传书、托人捎书、驿马送书、邮车寄书、电报发送、电话传语等时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微信的发明使用,集文字、语音、视频于一体的当代联络交流方式,已经深入到了绝大多数国人的日常生活领域,一部可以随身携带的手机,取代了历史上所有的联络交流方式,而且还增加了转账付款、实时纪录、存照晒秀、发表言论、转载文稿、发布新闻、广而告之等全新的内容,更加方便快捷。微信的出现,使得“咫尺天涯”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的确,它可以把远在天涯的无限远的距离缩短为咫尺;也可以将咫尺的零距离拉长为天涯之外无限远的距离。

笔者不得不说,自从有了微信,并被普及之后,我们所有使用微信的人,其成也微信,败也微信;爱也微信,恨也微信;喜也微信,悲也微信;乐也微信,哀也微信;朝也微信,暮也微信。微信给我们分得了信息时代的革命化的划时代的红利,使我们的社会视野、人际关系、人生观念、生活方式、联络手段等发生了十分深刻的巨变,同时也给我们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分裂、人身依赖、人情淡漠、交往肤浅、交流随意等困惑、无奈和心理病变!

过去我们常说“方寸世界”,可它仅仅是一句成语,只停留在文字的寓意和意识的想象当中。自从有了手机、有了微信以来,我们才直观地感性地认知到,什么是方寸世界。方寸大小的屏面,把偌大的世界搬了进来,形成了一个高度浓缩的社会,呈现出了世界万象、人间百态。原来,我们面对的世界,可以是无限大的宇宙,用光年去丈量它的范围、远近,也可以是无限小的原子、粒子、中子、质子,用纳米去计算其长短、面积。手机的设计,要与人的视力匹配,正好是方寸之间,太大了不方便,过小了也不方便。一机在手,就手握了整个世界;微信在看,就了解了所有朋友圈里的人的动向,而且还可以从中看出许多人的秉赋性格、修养素质、精神风貌、心情阴晴、身体病恙、个人癖好、身在何处、在做何事等等。手机、微信几乎把我们的一切都透明化、舞台化、戏剧化、故事化、诗意化、生活化、真实化同时又虚幻化了,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吐一纳、一颦一笑、一喜一怒、一成一败等等,都通过手机、微信,传递给了朋友圈里所有的人,与朋友分享,与大家共享,就如同满大街都是摄像头一样,我们所有的社会化活动,无不广而告之,而且记录在案,随时备查。

微信的出现,使得“朋友”这个词汇空前的扩大了它的内涵和外延,亲情、爱情和友情被理所当然的拉进了“朋友圈”,许多的陌生人,或主动或被动的加上了微信,也成了“朋友圈”里的人,无论是社会资源、人脉关系、利益需求、刻意交往,还是倾心欣赏、仰慕尊崇、情意相投、志趣相同,甚至是可有可无、勉强接纳、滥竽充数、只知其网名昵称而不知其真名实姓,都集结在了彼此的“朋友圈”里,至于是不是朋友,是否能成为朋友,那就自当别论了。

当然,微信也包括私信部分。不宜公开的关系,不宜公开的聚会,文字语音视频交流的内容仅限于两个人之间的交际,其私密程度愈高,则关系程度愈深。但在“群”的公开的圈子里,还是能够看出某些端倪,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的。人是感情动物,也是不甘沉默、耐不住寂寞、喜欢示人以好恶的动物,总会在私密之余,无意有意地透露出自己的爱恨情仇、思绪情绪、所好所恶、悦人悦己、亲疏取舍等等。“群”与“私”是可以互为参照、内在关联、相互转换的,起码,在“群”里给某个人或某些人点赞的频率、热度、良好的评语,足以证明对该人和该些人的好感,以及交往的深度,态度的友善和亲昵度。

现如今,人们对于手机的依赖已经到达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坊间传闻,有人在做爱的时候都在看手机,虽有调侃成分,但笔者深信不疑。人们依赖手机,迷恋手机,除了熟睡之时不可瞬间离开手机之外,大抵基于三种原因,一是人际交往、情感交流的社会生活需求;二是游戏、趣事、猎奇的精神娱乐需求;三是查阅资料、解除疑惑、增长见识的探索求知需求。而大多数人属于第一种需求;极少数人属于第三种需求;儿童青少年则属于第二种需求。

在以微信为媒介平台的人际交往中,朋友之间,对于微信的态度是衡量其交情深与浅、厚与薄、浓与淡的标准之一。“及时回复有来有往,言语恳切双向奔赴”应当是最起码的要求。那些故意迟缓回复,甚至总是对你爱答不理的人,对你的情意就要大打折扣;尤其是嫌弃你微信过多,提醒你不要打扰,以自己忙为借口拒绝与你互动的人,其朋友的基础更是不牢固的,靠不住的,甚至在对方眼里是多余的,难耐其烦的。须知,爱意体现在细节里,深情潜藏在小事中,爱情如是,友情、亲情亦如是。

一个人值不值得你付出真心实意,从微信回复你的信息这件极其微小的事情就可见一斑。微信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但一个人在不在乎你,微信最能说明问题。都是手机不离身的人,在乎你,哪怕再忙,忙后总会给你一个回复;哪怕正在洗浴,也会擦干了手给你一个应答。生怕打字麻烦,使用即成的符号或图案回复,也大致上可以看作是在消极的应付你。闲情闲情,情都是闲出来的,倘若忙中还有情,那一定是深情。无论是朋友,还是恋人,一段感情之所以能够长久,一定是因为一个人用心说话,另一个人暖心回应。正如一句名言所说的,“要和明白的人说话,和靠谱的人谈情”。热情给对了人,才会相处不累;真心遇到了珍惜,才能细水长流。

余秋雨先生说:“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俗话也说:良言顺心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个品行正直善良的人,总是心怀推己及人的善良,保持不动声色的体谅。时光未老,山水一程,在微信里,有良人为伴,细数流年,即便没有朝朝暮暮,那也是最幸福的人生,最快乐的生活。

信息时代,网络生活,微信交流,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社会性、大众化的虚拟而又实在的特殊世界。它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是形而上的,又是形而下的。以满足物欲诱惑的网络诈骗,以填补精神空虚的情感欺骗,总是像幽灵一般游离于网络微信之间,让你防不胜防,躲无可躲,使得人们对于手机微信爱有多深恨便也有多深。现代文明病有多种症状,对于手机的依赖而产生的“我执”,对于微信的期盼而出现的“贪嗔”,同样也成了比之于新冠疫情更为有杀伤力的新型社会文明病之一,人有生老三千疾,唯有此病不可医,呜呼!

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手机、微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快捷,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空前的信任危机、情感危机和知性危机。信者,诚实无欺也。而到了微信时代,却成了危信时代,诚信不再,威信不存,无以守信,不敢相信,时时失信,信哉,信乎?信也,不信?确实把人搞糊涂了!

无论何种媒介平台,都是要传播正能量的。凡是看到正能量的微信,我总是情不自禁地给予点赞,或给予简短美评。凡是我点赞的,都至少翻看过一遍;而且,毫不避讳地说,凡是我后来不点赞的,都是不与我互动的,或涉及我不感兴趣的内容的;凡是我最终拉黑删除的,都是有负于我的感情的。我和所有的人一样,离不开手机,离不开微信,虽不为手机、微信而活,却总被手机、微信所伤。我为我生活在信息时代而倍感幸运快乐,同时也为我生活在信息时代而黯然神伤。

诗圣杜甫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信息时代,浩如烟海的信息量,绝大多数分文不值。我深深地怀念“家书抵万金”的年代,那是一个少见文字、文饰、文伪的时代,却充满了最真实、最真挚、最真切的情谊,惜墨如金,却是来自于心灵深处的滥觞;而今语言文字泛滥,像垃圾一样堆砌在微信里,冰冷、死寂、虚伪得没有一丝真情可言。你不知道那张笑脸是真心给你的,而且是唯一给你的;那句问候是实心给你的,而且是唯一给你的;那些赞誉是诚心给你的,而且是唯一给你的。

板桥先生曰:“难得糊涂!”那就糊里糊涂地过吧,糊里糊涂地发信息,糊里糊涂地回复信息,糊里糊涂地理解人情世故,糊里糊涂地点赞或不点赞,糊里糊涂地拉黑或删除,糊里糊涂走马灯似地交朋友吧。反正大家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一如我在你的朋友圈里和你在我的朋友圈里,都只是一个符号而已。其实,微信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信你,哪怕是“微信”——微小的、微弱的、微乎其微的信你,也值得你去珍视、珍重、珍惜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