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娄炳成的头像

娄炳成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4/03
分享

心形的荞麦

"阿欧梨儿,高山坡上种苦荞,妹子长得稀不嫋;高山坡上荞花开,妹子连我做嘴来;高山坡上荞麦熟,我把妹子留下住;甜荞苦荞一搭和,甜呢苦呢一搭过。”这是我小时候,在陇南宕昌南河听到的当地叫作“阿欧梨儿”的山歌。山歌虽以荞麦为比兴,唱的是有关爱情的内容,但也说明了,荞麦与老百姓的现实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半个世纪以前,我每年里都要亲眼目睹荞麦播种、成长、收割的全过程,家里也经常吃荞面做的馍饭。

荞麦也叫甜荞、苦荞、乌麦、三角麦等;一年生草本。茎直立,上部分枝,绿色或红色,具纵棱,无毛或于一侧沿纵棱具乳头状突起。叶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顶端渐尖,基部心形,两面沿叶脉具乳头状突起。荞麦是短日性作物,喜凉爽湿润,不耐高温旱风,畏霜冻。荞麦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在亚洲和欧洲国家也有分布。荞麦性甘味凉,有开胃宽肠、下气消积、治疗绞肠痧、肠胃积滞、慢性泄泻的功效。

关于荞麦起源于中国的说法,除了古墓发掘有两千年前的实物为证外,在古代的很多书籍中也都有记载。如公元前五世纪的《神农书》中,就有关于荞麦是当时栽培的“八谷”之一的记载。后魏《齐民要术》、唐代《食疗本草》和宋代《嘉祐本草》等著作中,对荞麦的栽培技术、食用方法和食疗作用等,已有较详细的记述。很早的时候就有青藏高原是荞麦故乡的说法,这是因为中国东北、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西南各地区广泛分布着野生荞麦的缘故。青藏高原地区的人们发现了野生荞麦这种植物,并且发现了这种植物还能食用,于是人们就开始尝试着对它进行人工种植。在长期种植荞麦的过程中,人们慢慢地总结出了荞麦的种植经验并广为流传,首先由中国传至蒙古和俄国,而后传至欧洲。

过去生活紧张的年代,荞麦是弥补夏粮不足的很重要的小杂粮,在餐桌上受欢迎的程度仅次于小麦,做馍馍,做酸菜节节,做搅团,做鱼鱼子,做凉粉,摊煎饼,用来填饱肚子;荞面馍馍甚至还是婚庆、丧葬宴席上的主食,用于招待宾客。荞麦是唯一食药两用的粮食作物,千百年前已被古人所认识。荞麦分甜荞、苦荞两种。甜荞的枝叶粗散,苦荞的枝叶细密;甜荞的花呈粉白色略微带红,苦荞的花呈粉红色略微带白;甜荞的颗粒黑而略大,苦荞的颗粒灰而略小;甜荞面口感细腻滑溜,苦荞面口感发苦略涩;甜荞面做的馍馍颜色灰黑,苦荞面做的馍馍颜色绿黄;甜荞食用,苦荞药用,亦可食用。

荞麦是高寒作物,也是小秋作物。在我们陇南两熟不足、一熟有余的高海拔山区,广为种植。我小时候居住的宕昌南河,海拔两千米,青稞成熟就已经是夏季了,小麦成熟比白龙江沿岸要晚一个多月,玉米、洋芋都是中秋以后掰挖。小麦收割以后已到了中伏,就只能种荞麦。在川坝里种甜荞,在半山上种苦荞。播种后十余天出苗,嫩绿一片;枝叶长到一指头长时,在稠密处间苗,拔出来的嫩苗可以食用,放入开水中将鼻涕样的粘液焯掉,或下在面条面片里,或拌凉菜,口感细润,清凉解暑。花开时节,已是初秋了。

过去,南河民间有布放鸡绳捕捉野鸡的传统狩猎习俗,主要是秋冬两季,春夏为休猎期。以荞麦花开为信号开始,到春节前为止。荞麦花开了,野鸡就会从山林里成群结队地窜走下来,啄食荞麦的花叶,在荞地周边的草丛灌林布放鸡绳,捕捉率很高。所以,当地有“荞花开满地,放绳捉野鸡”的谚语。荞麦的花期大约一个月,结籽到成熟大约两个月。民间将荞麦称作“百日粮”,意思是荞麦从下种到成熟,大约只需要一百天左右。

收割荞麦就是霜降以后的秋末初冬了。当地民间把收割荞麦,叫作刮荞。我小时候,曾经在农村同学的家里玩耍时,跟随同学帮他去山坡上刮荞,体验过刮荞麦的情景。大地霜白如雪,人走在地里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哈一口嘴里会冒出腾腾白气。刮荞麦时天气已经冷了,还没刮上几把手指手背就冻得森疼,连镰刀把也握不住了。于是,人们就会把镰刀夹在腋窝下,然后拢起十个冻得麻木的手指放在嘴边不停地哈热气。就这样刮一阵,哈一阵热气,直到冬阳慢腾腾地高悬在头顶,天气才稍为暖和一点,刮荞的速度才由慢变快起来。刮荞麦时,左手揽一茏荞穗过来,然后用镰刀擦地皮斜着刀刃刮起来,然后再用左手一甩,荞茏就如圆锥形立于身后,远看就像轧制的茅草人一般,一个个默然站在山坡的旷地上。

我小时候,粮食不准上市交易,只能私下里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我外婆用洗干净、缝补好的旧衣物鞋袜,到附近农村去换荞麦,只换原粮不换面粉,原粮的用途很多,面粉只能食用;而且是只换甜荞不换苦荞。原粮去皮后,将颗粒浸泡,泡软了反复搓洗、过滤后,用浆汁做成凉粉,是那个年代不可多得的口福享受,而且更多的是年节里作为下酒的凉菜,最受欢迎。至今,康县中部地区每逢春节,每家每户,依然将此作为主要凉菜之一待客。荞皮洗干净,晒干了,装入枕套里,是最好的枕头。据说人的脑袋喜凉不喜热,用棉花做枕头会上火,太软和,会落枕,荞皮做的枕头既清凉又不落枕。其次就是磨成面粉,做各式各样的食品了。在小杂粮当中,荞麦可谓是上好的美食原材料之一。

荞面可以做出许多花样的可口食品,除了做馍馍,做酸菜节节,做搅团,做鱼鱼子,摊煎饼,做凉粉之外,所做的粘稠的搅团,放冷了,切成片,也可以凉拌了吃,与凉粉相比又是一番别样风味。将荞面和软,搓成棒状,蒸熟后晾冷,切成片,用腊肉、蒜苗、青椒炒,香美至极,如今很少有人知道这种做法了,那与腊肉、蒜苗、青椒炒在一起的荞面蒸片,很有柔劲,多种香味混合中还有荞面特有的清香,耐人寻味,是民间少见的美食。我小时候,在农民朋友家里就多次吃过这种美食,感到那是天下最好吃的食物,至今记忆犹新。

荞面饸饹也是特色小吃,我吃饸饹面时正是少年,成年以后就很少吃了。饸饹面的独特做法不在哨子上,无论任何食材做成的哨子都行,而是面条的做法独具特色。先把荞麦面加入少量的小麦面,用水和好揉成一大块面团,然后放在盘子里,盖上盖子醒半个小时,之后把面团拿出来切成小团,再把切好的小团放在饸烙机中,用力压杠杆,饸烙面就从饸烙机下面的漏孔中一把把地被挤压出来了,一般都是直接压进锅里,稍煮即熟。最简单的吃法是,把鸡蛋炒熟之后加西红柿一起炒,再把煮熟的饸烙面倒在煮开的西红柿汤里,调上芝麻和辣椒油就可以食用了;倘若用牛羊肉丁和胡罗卜、豆腐丁等做成哨子,就更可口了。

荞麦面易熟,玉米面耐煮,民间有云:把荞面生饼子放在夹窝里也能暖熟,虽属夸张,但也不是虚妄之言。用荞面烙煎饼,方法与烙白面煎饼一样,吃法有两种,一种是卷上炒好的洋芋丝、青椒丝、海带丝等,直接吃;另一种是将荞面煎饼切成条块,加上肉类、蔬菜、青椒、蒜苗等,既可以单纯素炒,也可以荤素搭配,还可以与腊肉同炒,柔劲可口,香味浓郁,是陇南武都小吃摊上的特色小吃,本地人叫炒荞面叶叶,我隔三差五也会去吃一次。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作为小杂粮的荞麦,长期以来并不是大众化的食物,处于不起眼的地位,即使在主产区也一直是一种辅助性的食物,长在深山人未识;如今虽是小家碧玉,但不仅比大家闺秀还好找婆家,甚至成了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这并不奇怪,改革开放卓有成效,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过去人们不得不用来填充饥肠的可食之物,现在都成了不可多得的好东西,譬如,过去用来饲养家禽家畜的麦麸、豆渣、谷糠、山野菜、猕猴桃等。你不要以为猕猴桃一直就是上等水果,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盛产野生猕猴桃的陇南康县,农户家家都用猕猴桃喂猪。现在颠倒过来了,猪吃粮食,人吃猕猴桃。哈哈!

如今,陇南山区的农民不以荞麦为主粮了,但他们深知荞麦的价值。我的农民朋友,给我送洋芋、白面、大米,都是整袋子的,几十斤,唯独送荞面仅有三五斤,可见荞麦已经很金贵了。荞麦金贵,市价不菲,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它含糖量最低,具有药用保健功效,特别适合于“三高”人员食用;二是纯天然,无污染,不使用农药化肥;三是出产于高原地区,适生区不多,单位面积产量很低,物以稀为贵。改革开放以来,陇南的荞麦成了订单农业粮食产品,酒厂、小杂粮加工厂等生产厂家包种包销,提前预付资金,鼓励、刺激农民大量种植,形成了“龙头企业+生产基地+专业合作+农户家庭+市场流通+大众消费”的良性格局,是中国新世纪新型农业走向现代化、工业化、市场化、商品化、协作化、契约化的典型范例之一。

数千年以来,荞麦是中国老百姓生活的象征,甜中有苦,苦中有甜。无论甜荞、苦荞,其成熟后的颗粒在未脱皮之前都是心的形状,虽然很微小,但像夜空中闪烁的星星一样,密密麻麻,无以计数。吃一顿用荞面做的饭,或者饮一杯用苦荞泡的茶、用苦荞酿的酒,那都是荞麦献给我们的无数颗爱心。诸多的粮食品种,唯独选出心形的荞麦为代表,向人类表达天下粮食只付出、不索取的深深爱意。现如今生活好了,粮食多了,但我们依然应当珍惜每一粒粮食,珍惜我们的现实福报,怀着无比虔诚、感恩的心,去认真地吃每一顿饭、每一口食物,不浪费和糟蹋上苍派丹雀衔来赐予我们人类的“五穗禾”,决不能暴殄天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