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三情:亲情、爱情和友情。
亲情是天然的血缘关系的情感链接,可以维系,但不可以主观取舍;爱情是灵与肉的神圣的情感交融,可以离散,但不可以背叛抛弃;友情是相互欣赏与包容的情感依恋,可以更新,但不可以欺骗利用。虽然,这三种“情”都可以用“缘”这个很抽象的词汇来诠释解说,但它们之间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内涵和外延不尽一致,是一个人一生的社会关系的主要构成部分,具有不同的十分重要的人生意义,可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命运遭际,一生的得失成败。于是乎,人间三情,不可不察。
首说亲情。
亲情是具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存在的特殊感情。不管对方是怎样的状况,贫穷或者富有,健康或者疾病,甚至良善或者丑恶,你都与他们具有剪不断的联系,它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家族链条式的,你无法选择。它有两个特点:一是互相的,不是专一的;二是立体的,不是单方面的。在极左时期,“唯成分论”大行其道,这种具有血缘血统标记的关系,可以直接影响你的前途命运。
亲情重在“亲”字,是父母、兄弟姐妹以及三代直系和旁系血缘最接近的人之间的一种纽带式的情感关系。遗产的法定继承人排序,是对亲情关系最准确的界定。生我者,父母也;同胞者,兄弟姐妹也;亲缘者,父系母系之连带者也。儒家的祖师爷孔子所倡导的“孝悌”,其中的“孝”,就是指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悌”,就是指兄弟姐妹之间的亲爱体恤。
在我国古代,科举制还未兴起的隋代以前,朝廷选用官员的标准,便是考察考核被选者的“孝悌”德行,看他是否孝敬父母、亲爱同胞。一个连亲娘老子、兄弟姐妹都不敬奉热爱的人,就绝对谈不上敬奉热爱老百姓,就不可能做好老百姓的“父母官”。选用政府官员的条件就是如此简单,但又极其苛刻,既符合天理人性,又符合世俗人情。可以说,你在亲情中的正确定位,你对亲情的行为态度,以及熟悉你的人们对你的口碑评判,是衡量你是否能够参与社会管理、入仕做官、进而出人头地的最起码也是最高的标准。
亲情的第一链条,是祖父母、父母、子女、孙辈等;第二链条是父系母系的两支;其他的亲族都属于第三和第四链条了;皆以超出五服者不论。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谱牒热,又一次掀起了续写家谱的浪潮。家谱的核心意义,仍然是对亲情关系的认同。但家谱尊崇的是传统文化中父系社会的伦理原则,是以家族中的男性成员为中心链条的延续排序,不录入母系家族的任何成员。而封建社会的“诛灭三族”“诛灭九族”惨绝人寰的酷刑恶法,却不曾将母系一族排除,看来,母系一族亦是非常重要的亲情关系,是一个人十分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
在亲情关系中,你对“亲人”的行为态度是第一位的,亲情中的其他成员对你的行为态度是第二位的,孝敬老辈,尊重长辈,呵护晚辈,当是对你最起码的要求,这是正面的;至于反面的,除非有法律、道德上不可饶恕的罪过大错,与你有着非生死非纲常不可调和的过节,你都得与之和睦相处、长久来往,即便是名义上的认可。禽兽尚识亲疏,何况人乎?
再说爱情。
与亲情、友情不同的是,爱情的定义比之于这两种“情”要复杂得多,其释义也有多种说法,不一而足。皆因为,亲情、友情是一个人与多个人的情感关系;唯独爱情是特定的男女一对一的情感联系。为何一与多个的感情反而不如一对一的感情复杂呢?个中情由是,它既不像亲情那样简单明了,又不像友情那样界限分明,所以,它是一个难缠难说难理会的很麻烦的话题。
我国爱情伦理的奠基人、《爱情信仰论》的作者曹菁认为,情人是一种爱情伦理关系,区别于婚姻伦理关系。婚姻是管控型伦理,有管控方介入,情人是自愿型伦理,没有管控方介入。婚姻是管控男女关系的社会制度。不管是结了婚的爱情,和没有结婚的爱情,神圣性都来自于爱情伦理关系的产生。也就是说,婚姻包含着爱情,合乎法律,合乎道德,但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爱情;情人的关系基于爱情,但又是很尴尬的爱情,合乎人性人情,却又有悖于法律规定和社会道德认同,属于“非礼”现象。
百度对“爱情”的释义是:“人与人之间的强烈的依恋、亲近、向往,以及无私并且无所不尽其心的情感。”这些话之所以读起来比较拗口,不顺溜,不简洁,说明了“爱情”这个词的内涵,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很难用一段简短的话语说清楚。我们所敬仰的思想家、理论家、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对“爱情”的定义是:“爱情并非性本身,它是以性需求为基础,无偿的服务与友谊关系的结合体。颠扑不破的,是友谊。”不得不说,很遗憾,这种解释,依然未能使我们确切地知道“爱情”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说,无论多么具有权威性的学者导师的解释,都未能揭示出“爱情”的本质或者真谛。
笔者以为,长期以来,我们之所以对“爱情”说不清,道不明,原因是我们给“爱情”画了一个圆圈,当我们企图来解释这个圆圈时,却又始终不肯走出这个圆圈;我们老是固守在这个圆圈里,说扁说方,说长说短,说大说小,却从来没有说清楚,这个圆圈到底是什么。那么,让我们变换一种思维方式,就用这个圆圈,来解释这个圆圈吧:“爱情”就是爱情,它因爱而生情,因情而生爱,所以叫做“爱情”,岂不简单,明了?
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爱情”,无论古今,无论中外,说到天上,落到地下,无非是“爱”和“情”的紧密结合。之所以把二者组合起来,就是因爱而生情,因情而生爱,二者之间不可割裂,不可分离;一旦割裂分离了,也就不是“爱情”了。至于其他,都是“爱情”的外延,“爱情”的派生物,附着于“爱情”的意义了。所以,元好问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正因为爱之切,才会有情之深,所以,才有了至爱至情;也正因为有了至爱至情,才有了生死相许的“爱情”。因此,笔者理解:问世间,“爱情”为何物?那就是我们彼此的“生死相许”;而这个“生死相许”并不仅仅是一句誓言,不是说彼此谁死了之后必须也得以死相随、以死殉情;而是一个终身行为,是一辈子的实践,是贯穿于每一个朝朝暮暮的生死不渝,是彼此之间心中始终有你,始终爱你如初,始终对你一往情深。正如汉代那位民间无名女子所说的: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是为“爱情”,亦是对“爱情”的完美诠释。
不相信爱情存在的人说:爱情是鬼,说的人多,见的人少。如同亲情、友情一样,爱情是人世间最美好、最圣洁的情感之一。不相信爱情存在的人,大都是在追求爱情的实践中受到过情感重创的人,在心中滴血、眼里含泪、痛定思痛之后所做出的极端判定,不仅从客观上否定人世间存在这种美好圣洁的感情,也从主观上否定自己内心深处曾经产生过这种美好圣洁的感情。倘若非要说爱情是鬼的话,那么,信则有之,不信则无,既然你不信,也就无从谈起了。爱情是自有诗经以来,一切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因为,它永远地存在着。
三说友情。
友情,指两个人之间相互的喜欢欣赏脾气相投而长期结交的感情,它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超越血缘、地缘、民族和国度。友情是一种很美好很美妙的情感存在,可以让你在失落的时候变得振奋起来,也可以让你走出现实的苦海,去迎接新的美好人生。只有真正拥有朋友拥有友情的人,才能感受到它真正的美好美妙之处。所以,老祖宗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友情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心灵相通、对等付出等基础之上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双方可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可以没有男女老幼之别,但却具有相同的三观,相似的趣味、相近的秉性、相应的爱好,以及相互的接纳包容。男性之间为朋友;女性之间为闺蜜;老少之间为忘年交;男女之间为红颜或者蓝颜知己。因而,一代伟人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人生在世,可以没有功业,却不可以没有友情。以友情助功业则功业成;为功业找友情则友情亡,二者不可颠倒偏颇。人的一生需要接触很多人,因此,有两个层次的友情,即宽泛意义的友情和严格意义的友情,没有前者未免清高孤傲,没有后者难于成长深刻。宽泛意义的友情是一个人全部履历的光明面,不管多宽,都要警惕邪恶,防范虚伪,反对背叛;严格意义的友情是一个人终其一生所要寻找的精神归宿,常言道,朋友遍天下,知己有几人?知己才是严格意义上的友情。因此,不能轻言每个朋友都是自己的知己。而一旦得到了这样的友情,就应该倍加珍惜,倍加呵护,甚至视若生命,即所谓的“士为知己者死”!
尽管如此,在现今物欲横流的时代,无论多么知己,要达到古人的“刎颈之交”还是不大可能的,由于其要求过高,非常人所能企及。那就把友情的标准降低一些,真正能称得起朋友就已经很难得了。试想,如果钱财经手的事,你信得过的朋友能有几人?在你蹭蹬失意或疾病患难之中,还肯登门拜访乃至雪中送炭的朋友又有几个?你出门在外之际,对于你的孤妻弱子肯加无私照顾的朋友又有几人?再退一步,平素投桃报李,莫逆于心,能维持长久于不堕者又有几人?即便是总角之交,如果无以维系,恐怕很难在若干年后不变成路人。
当今很流行的一句话是,“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可以说,这是一句非常错误的话语。如此利益至上,何来真正的朋友?世俗功利本来就与真正的友情是相悖的,古人早就总结道:以利交者,利尽则散;以色交者,色衰则疏;只有以心交者,方能恒久。什么是“心交”?那就是一片赤诚,真挚坦荡,不参杂功利,不可以利用,不具有任何不可告人的目的性。
当然,“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是正常的。即便是亲情、爱情,也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永恒的,更何况是选择余地无限大于亲情、爱情的友情。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当中,人也是会变的,三观的改变,社会地位的改变,性格脾气的改变,环境际遇的改变,个人对友人取向的改变等等,都会影响到友情的延续或者中断。我们都说,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并不完全正确,应该说,狗是自小就豢养它的主人最忠实的朋友才对。人与人之间,和狗与人之间,没有可比性,不是豢养与被豢养的关系,不是依存关系,所以,就不能要求人像狗对待它的主人一样对待朋友。忠诚是可贵的品质,在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关系中,这种品质是相互对等的,相互交换的,没有无条件的忠诚。
人们鄙视酒肉朋友,原因在于,所谓的“酒肉朋友”是仅停留在吃吃喝喝上的浅层次的人际交往。但是,朋友之间不可能一见面就是一席清谈,坐而论道,或者吹牛逼,没完没了地说黄段子。朋友交往,闲来相聚,特别是远途拜访、久别重逢,必得以酒肉为媒介,以吃喝为契机,或情义往来,或接风洗尘,或庆生贺喜,借助吃喝的平台,吃喝的场合,吃喝的共享,吃喝的氛围,以联络和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古今中外,不在一起吃喝的朋友也许有,那便是“神交”吧?
对于忘年交,古今中外都有很多典范,人们少有微词。但一直以来,对于男女之间是否存在排除了“性”吸引的友情,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就得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来阐述。从理论上来讲,友情的建立没有性别之分,但凡是人,都需要拥有友情,也能建立起友情。可是,男女之间的爱情又往往起始于友情,因而在男生女生谈恋爱的初级阶段,就有了“男朋友”“女朋友”等称谓,却在都有家室的异性之间讳莫如深,不可以如此说。所以,在实践上,男女之间是否存在友情,就遭到了普遍质疑。这是一个人人都很感兴趣的话题,但讲说起来又是一个很尴尬的话题,见仁见智,各有说道。
在男性与男性之间、女性与女性之间,友情就是友情,可以不加任何限制性定语,但在男女之间,却非得加上“纯粹的”三个字,否则就说不清道不明。友情本身就是纯粹的,倘若参杂了其他的功利性内容,就不纯粹了,因而也就不是友情。在含有纯粹性的友情的前面,再加上“纯粹的”三个字,实际上是很可笑的,无异于“此地无银三百两”!那么,男女之间到底有无友情呢?肯定是有的。但男女之间的友情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友情,而是大于友情又小于爱情的特殊的感情。因为,置身于这种特殊的感情当中,总是在“红线”的边缘徘徊,一方或双方稍有冲动,稍微放松一下自我节制,就有可能踩上或者突破那道红线,危险无时不在,跨越只在一念之间。唉,难,太难了,还是没有的好!
杂七杂八说了一大堆,有好多话都是老生常谈。总之,人间三情——亲情、爱情和友情,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属于伦理体系对人的社会关系的规范和界定。儒家学说将“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定为五大人伦,又分别以忠、孝、悌、忍、信为处理五大人伦关系的规则。我们现在讲,要对国家忠诚,对父母孝敬,对兄弟姊妹热爱,夫妻互谅互让,朋友讲究信义,说到底,还是为了维护稳定良性的社会秩序,通过对亲情、爱情、友情的正确处理,使得社会和谐,关系和睦,人心向善,人情美好,从而共同推进人类的文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