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哈达铺镇,因其曾经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加油站”而闻名全国,甚至名闻世界,成了中国最有名气的红色圣地之一。但是,哈达铺地名的由来,以及在茶马贸易上的历史贡献,却鲜为人知。哈达铺,其前身又名白龙,地处岷江上游。东晋南北朝以前,岷江叫作羌水,其流域居住的主体民族是参狼羌,或宕昌羌,在隋朝复归大一统之后,随着宕昌羌所建立的宕昌国的消亡,融入了当地藏、汉民族。历史上,岷江又叫作白龙江(现在的白龙江那时间叫作桓水),哈达铺的前身曾名白龙,与岷江曾经被称作白龙江肯定有着内在的渊源。而哈达铺的得名或更名,不会早于元朝。因为,学术界认为,哈达是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传入西藏的。
“哈达”是汉语音译名称,在藏语里读作“卡达尔”,在蒙古语里读作“哈达噶”,而在宕昌当地方言里则读作“客塔”。哈达是藏族、蒙古族人民作为礼仪用的丝织品,是社交活动中的必备品,表示敬意和祝贺用的长条丝巾或纱巾,多为白色,亦有蓝色、黄色等;此外,还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和近亲时做彩箭用的,是最珍贵的礼物。藏传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五彩哈达只在特定的情况下才会使用。
在藏文里,“哈”是“口”的意思,“达”是“马”的意思。“哈达”直译,就是“口上的一匹马”,即是说这种礼物相当于一匹马的价值。因为一般人在相互会见的时候,是无法随时随地都可以带着马匹来相送的;但又不能仅用口头语言开出空头支票,作为见面礼,所以就以这种丝织品的“哈达”来代替一匹马。哈达类似于古代汉族的礼帛。藏文化流行的地区,包括尼泊尔、不丹和俄罗斯布里亚特等地,都有将哈达通行为一种珍贵礼物的习俗。
“铺”是汉字中的一个形声字,从金,甫声。由其偏旁部首“金”字推测,其发明使用应该是在青铜等金属器物出现之后,因此其本义是“衔门环的底座”,又称“铺首”;明代杨慎在《丹铅总录》中也说:“铺,亦古器名,有公刘铺,有天尹养铺,形亦如簠,但簠方而铺圆耳。”铺可作动词,名词,或量词。其中作为名词,引申为“商铺、店铺、当铺、铺面”等,都与历史上的经商活动有关系。《周礼•天官•太宰》记载:“六曰商贾,阜通货贿。”郑玄注释道:“行曰商,处曰贾。”也就是说,流动贩卖的叫作“商”,坐地货利的叫作“贾”,习惯上统称为“商贾”。铺的引申义由此产生,贾者所开的经商门面,就叫做“商铺”、“店铺”。在“铺”字前面冠以地名,说明该地商铺很多、商贾云集,譬如“青川铺”、“江丽铺”等;在“铺”字前面冠以商品名,则是指该商品的专营店、或此类专营店很多,譬如“哈达铺”、“棺材铺”等;在“铺”字前面冠以姓氏,就是该姓氏之人家开的店铺,譬如“何家铺”、“马家铺”等;在“铺”字前面冠以服务属性名称,则为特定的专门店铺,譬如“脚力铺”、“牲口铺”等。
哈达铺,顾名思义,就是专营哈达的商铺;作为地名,则是该地此类专营商铺很多的意思。笔者分析,哈达铺得名,或由曾经的白龙更名,成为岷江上游宕昌境内的一个地域名称,与茶马古道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茶马古道,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早期,汉地与西番之间以各自特产相互交换为主要内容的古代商贸通道,是中国西部为了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民族交往以及宗教传播而开辟的商贸马帮走廊。早在两宋时期,朝廷就在陇南的阶州(今武都)、成州(今成县)、文州(今文县)、宕州(今宕昌县)、西和州(今西和县)设有茶马场,由国家直接管理,进行大规模的茶马交易。据现存于陇南成县的宋代《世功保蜀忠德之碑》记载,“置互市于宕昌,故多得奇骏。辛巳之战,西路骑兵甲天下”。这里所说的宕昌,主要是指宕昌县城和哈达铺两地的茶马市场。
陇南境内的茶马市与四川成都的茶马市互通贸易,具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成都市区内至今还保留着茶马市这个地名。所谓的“茶马市”,只是一个通俗的简略名称,它的实际内容要宽泛得多。主要是陇南以牛马驴骡、中药材、皮革、花椒等土特产商品,沿着茶马古道长途贩运到四川成都,卖给那里的商贩,又将那里的土特产商品茶叶、盐巴、丝绸、水烟等贩运回来,以满足陇南及其周边藏区的市场需求,不仅仅是“茶”与“马”的交易。元朝以后,哈达成了西番藏民族十分重要的礼仪用品,也是需求量很大的特殊商品,因其为丝帛制品,仅产于南方汉族地区,也盛产于蜀地。哈达铺毗邻甘南藏区,地处藏汉结合部,也就最适合大批量经营哈达这种丝帛特殊商品。
元朝建立以后,茶马古道并没有因为两宋的灭亡而消亡,而是继续红火了七百年以上,一直延续到了民国初期。从岷县麻子川分水岭的岷江源头下行,沿江依次有哈达铺、脚力铺、何家铺(现称作何家堡)、临江铺等名称的镇、乡、村,这些宕昌境内的地名,都因茶马古道而得名,都与茶马古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哈达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中转站,或者说是桥梁和纽带,将西番以“马”为代表的藏区贸易通道,与汉地特别是四川成都以“茶”为代表的商贸通道,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因而,哈达铺自古就是有名的商埠,被称作“旱码头”。
宕昌县哈达铺一带是中药材当归的主产区,当归因盛产于岷江上游流域,又称作岷归,因其具有活血、补血之功效,是疗治妇科病的首选良药,也就十分名贵。无论是汉地,还是藏区,都是不可或缺的药品,亦是特殊商品。基于特定的地缘、特殊的物产,以及本土居民特有的经商意识和商贾本领,千百年来,通过哈达铺这个旱码头,将藏区的马匹、皮革等商品长途贩运到四川成都,又将四川成都的丝绸、盐巴等商品贩运到藏区,加之哈达铺以当归为主的多种大宗中药材或进藏或入川,使得这条川陇茶马古道,形成了持久的良性循环,从而促进了藏区、陇南、成都平原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促成了藏汉文化、秦陇文化、巴蜀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和传承发展,既形成了文化的同一性,又形成了文化的多元化。
因了八十四年前,红军长征在陇南宕昌哈达铺休整了七天,从此使得哈达铺小镇名扬天下,成了现今闻名全国乃至世界的红色旅游观光胜地。开国上将肖华有诗赞曰:“红军越岷山,哈达大整编。万里云和月,精兵存六千。导师指陕北,军行道花妍。革命靠路线,红星飞满天。”一九三五年九月,由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路过哈达铺,在此驻扎了七天,并召开了中央领导人紧急会议和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作了《关于形势和任务》的政治报告。明确提出了“到陕北去”,作出了把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因此,哈达铺是决定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命运的重要决策地。当代党史和历史学家一致公认,“哈达铺会议”在中共党史,特别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绝不亚于黎平、两河口、毛儿盖、俄界、榜罗镇、吴起镇、会宁等地召开的会议,由毛泽东在这里主持召开的哈达铺会议和进行的哈达铺整编,在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据陇南文史资料记载,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在商业历来发达的哈达铺,一个银元可以买八只鸡,或一只羊;三个银元可以买一头大肥猪。当时,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后来到哈达铺,上级给每一位红军战士发了一块银元,让饥饿疲惫的红军战士改善生活,增加营养,恢复体力。同时,宕昌人民为红军积极筹集了数十万斤粮秣和大批军用物资,使得经过雪山草地和长时间行军作战的红军部队得到十分重要的后勤补充。在红军的宣传教育下,有三千多人参加地方游击队,有二千多名青壮年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他们中除了少数幸存者外,绝大多数同志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默默无闻地长眠在异地他乡。红军北上后,为筹办粮秣,支援红军北上的众多苏维埃干部、游击队员遭到国民党和地方反动势力的围剿搜捕,哈达铺地区游击队司令朱进禄、秘书柳英,理川区苏维埃主席梁发荣等十五名同志,英勇悲壮地牺牲在了敌人的屠刀之下。开国上将杨成武,以及许多红军将士都在回忆录中,满怀深情地将哈达铺比作长征途中名副其实的“加油站”,这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哈达铺,虽然只是大西北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岷江上游一块狭小的地域,但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一个彪炳史册、赫赫有名的历史文化古镇。哈达铺不仅因茶马古道而得名,或因茶马古道而由白龙更名,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为藏汉民族团结、藏汉两地经济发展、藏汉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武装提供了宝贵的营养、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中国现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自有哈达以来,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就认为,她象征着纯洁、美好、吉祥、善良,将哈达视为圣洁的至高无上的礼品。如今的哈达铺,虽然早已经不再经营哈达了,但仍旧是大西北规模较大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和市场之一。随着兰渝、兰成铁路的开通,在这里建起了火车站,其商贸辐射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哈达铺是镶嵌在茶马古道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宕昌县、陇南市乃至甘肃省历史沉淀丰厚、文化遗产丰硕、地理物产丰富的宝贵地域之一;哈达铺就像她的名字一样美丽,她是世代劳作在这片热土上的人民献给祖国的一条无比圣洁的哈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