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娄炳成的头像

娄炳成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05/28
分享

民间狩猎二题

南河鹰猎

笔者于少年时代,曾经在陇南宕昌一个叫南河的地方生活了将近十年。那时间,农村里普遍生活困难,狩猎,便是当地农民改善生活、获取经济收入的重要手段之一。狩猎的方法有很多,役鹰狩猎只是其中的一种。出于好奇,笔者曾经对役鹰狩猎很上心,通过观察、询问,了解到了其中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譬如,捉鹰,熬鹰,役鹰,放鹰等。现凭记忆,记录如下,以飨读者:

第一是捉鹰。

鹰属于猛禽,处在食物链的顶端,常常孤军作战,从不搞群狼战术。鹰是凶猛的、孤独的,又是高傲的、狡猾的。因而,鹰非常不好捉。依靠食物的诱惑,使其钻入人工设置的机关,不会奏效。这是因为,一来鹰一般不会被轻易诱惑;二来,鹰的警觉性特别强。然而,俗话说:再狡猾的动物,也斗不过好猎手。人处在一切生灵的最高端,心灵而手巧,总会想出办法,拿出高招,去实现其所思所想、所欲所求。

鹰在高空飞翔,辽远而持久,但它终归是要栖息的。只要它能落下来,就有办法捕捉它。秋收过后,进入农闲时间,南河的“役鹰人”,便在前贯山上,布放巨大的捉鹰的“鹰架”,从东面的山脚下,顺着山梁,每三五十米布放一个,直到山头,再从山头依次到西面的山脚下,大约能布放百十个。鹰在高空飞翔的时间长了,觉得乏累了,会误以为“鹰架”就是可以小憩的树杈,便落下来,在“鹰架”上歇息,只要踩上横搭在“鹰架”上的细木棍,机关就发了,绳套会瞬间拴住鹰脚,捕捉就成功了。

一般来说,能捕捉到几只,就是很大的收获。“役鹰人”将最好的那只留给自己,会将其他的卖掉。据说,一只能卖到八十元、一百元不等。那时间的八十元、一百元,对于许多人来说,真的是天文数字,不可想象!捕捉到了鹰,接下来,就得驯服它,让它充分发挥它的天然捕猎技能,为人所用。

第二是熬鹰。

熬鹰的精髓是“熬”,是人的意志力与鹰的意志力的一次较量,但却是极不对等的较量。因为人是主宰,鹰是俘虏。起初,鹰会绝食,但很短暂。饥饿是痛苦的,求生才是本能,最终鹰会迫于求生而低下高贵的头颅,向人表示屈服,其标志便是开始进食。后来,便是对人的意志的无条件服从了。

猎手们获得了野鹰后,便注入全部心血,精心喂养、细心关照,为鹰做皮绊、制眼罩,每天放飞、进行调驯。在驯化之前,要给鹰喂好吃的,使它尽快长得膘肥体壮。但这时的鹰膘是一种虚膘,要使它变成肌肉才有力量。驯鹰开始,首先要给鹰拉膘,不但不给进食,还要给它洗胃。洗完胃再用热水给鹰洗澡,让它出汗。晚上再把鹰放在专门驯鹰的粗绳子上,鹰站不稳,而且还有人在下面不断地用棍子敲打绳子,绳子不断晃动,这样鹰就无法睡觉了,这就叫“熬鹰”。鹰疲乏到了极点,就会掉在地上,此时用清水冲洗鹰头,然后让鹰饮茶或盐水。这样没几天鹰就瘦下来了,有的鹰会饿得只剩皮包骨头,一点精神都没有了。

接下来就开始驯化,用特制的眼罩戴在鹰头上,不让它看见任何东西,专门喂它一些兔子、鸽子、小鸟等动物肉,使它消除对人的恐惧和敌意感。接着就是让它进行捕猎训练。鹰的尾毛有十六根。鹰就凭这十六根尾毛调节起飞、制动、滑翔、下坠和捕捉猎物。训练时用线把这十六根尾毛一根一根地缠起来。羽毛之间的线不能太紧或太松,过紧了不能起飞,过松了它就会飞跑。在训练的场地上把兔子、鸽子用绳子拴住。一切准备好后,就把鹰的眼罩摘掉,这时猎鹰便去抓捕猎物,直到吃饱。接下来的训练就是当它捕捉到猎物后不让它吃,如此反复多次,到最后才让它进食。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把羽毛松开几根,乃至以后全部松开。半个月后,鹰就完全被驯化了。检验驯化的结果时,在房内放置些肉,招鹰来吃,如鹰能来吃,就算成功了,就可以到外边放鹰捕猎了。喂鹰时,只喂瘦肉,或小动物的头部,绝对不能饱食,这是因为“鹰饱不捕猎”。还有不见猎物,不揭眼罩,更不能解开脚绊,这就是俗话说的“不见兔子不撒鹰”。

第三是役鹰。

役鹰狩猎的场面是令人神往的。举鹰的猎手,左手架鹰,右手扬鞭,马蹄飞驰,猎狗狂奔,猎手紧盯猎物不放。选好地形后,急速地揭开鹰眼罩,扯去鹰脚绊,一声唿哨,那饥饿发疯、近乎发狂的猎鹰,象箭一样腾空而起,向受惊的猎物猛冲而去。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只要把那眼尖、力大、敏捷、凶猛的大鹰撒出去,顷刻间就能将它们生擒活捉回来。一只好猎鹰,一年能捕捉数百只猎物。难怪有人说,一匹好马难换一只好鹰,可见它的身价之贵重。

然而,上述狩猎方法是在草原上,在平原大地上。在陇南宕昌南河山区,役鹰狩猎主要在冬季,主要是捕捉野鸡;捕捉野兔、鸽子的也有,但不多见。每捕捉到了野鸡,经过严格训练的鹰是不会主动偷食的,猎人会将野鸡的头奖励给它。因此,凡是市场上出售的无头野鸡,便是役鹰所获,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

有时候,发现了猎物,放出鹰去,鹰追鸡逃,会飞出几架山,猎人见不到鹰的踪影,就会一路大喊:“保!保!保!”鹰知道,这是主人在呼唤它,就会叼着猎物,寻声朝主人飞来。平时,鹰的一只脚上套着一个环,环上拴着牵鹰的绳索,大约一米长短,另一头有一个大环,套在猎人的左手上。猎人行走时,鹰就站在猎人的肩膀上;猎人停下后,抬起左胳膊,鹰就会站在猎人的胳膊上。猎人会抹鹰的胸部,以示亲热,但绝不能抹鹰的背部,抹鹰的背部是最大的禁忌。据说,鹰的高贵就在于脊梁永远是挺直的,抹鹰的背部,一旦成了习惯,鹰就会卑躬屈膝,失去了威猛,不再是上好的猎鹰了。

第四是放鹰。

役使猎鹰多年后,猎鹰年事已高,捕猎能力会大为下降,不再有很多的收获。因为猎人与他的猎鹰相处得久了,会产生很深的感情,猎人就会将它放生,缘尽了,但恩不能断,义不能绝。

放鹰也要看黄道吉日。选好了日子,猎人会大宴同行、亲朋好友。开席前,猎人会将专门宰杀的一只大公鸡,切成条块状,亲手给猎鹰一口一口地喂食,边喂边说:“老朋友,委屈你了,这么多年,你养活了我,我得感谢你呀!”说毕,就给猎鹰跪下去,恭恭敬敬磕三个头。然后起身,打开猎鹰脚上的环,放他远走高飞,直到看不见为止,这才开席。

许多的猎鹰,对主人有了高度的依赖,还会飞回来,但主人会按照规矩,对它不理不睬,直到它绝望而去,不再返回。据说,倘若心软,再度收留了猎鹰,就是没完没了的恶缘了。但也有特例,猎人和他的猎鹰一样的老了,双双惺惺相惜,猎人不再重操旧业,与他的老猎鹰相依为命,继续喂养它,与之共度余年。

人类的早期生存,除了采食植物的果实,还主要依赖于渔猎。狩猎文化,是中国也是人类最早的文化。役鹰狩猎,是狩猎文化中的奇特现象之一,历经千百年,直到上世纪末消失,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不胜枚举。笔者所写,只是个人记忆点滴,仅仅是管见而已。

放鸡绳儿

宕昌南河民间还保留着“放鸡绳儿”这种套野鸡的传统捕猎方法。

野鸡被国家列入三类保护动物,名叫雉或雉鸡,据说是因为回避汉高祖刘邦皇后吕雉的名讳,便俗称野鸡了。野鸡的适应性很强,在东北、西北、西南的山区林地里大量生存着,在我们陇南各县的林地里都有,随处可见。过去,人们大量捕捉、猎杀,致使其数量锐减,几乎濒临灭绝。但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退耕还林,尤其是民间的枪支被收缴、鹰猎方式被管制以后,林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野鸡的种群恢复繁殖很快,如今数量猛增,又可以寻常见到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肉、禽、蛋是很紧缺的生活物品,人们想了许多办法猎获野鸡,以改善寡肠寡肚的生活,枪打,鹰捉,绳套,网捕,花样繁多,无所不用。那时间,宕昌县南河乡遍地都是野鸡,我所说的上述捕猎方法都会使用,而民间捕捉野鸡,最简便、最实用、最经济的方法,就是用绳套,当地老百姓叫放“鸡绳儿”。

“鸡绳儿”用十多二十根马尾巴搓成,头部绾上小环,一尺多长,也有用塑料绳搓成的,最差的是用麻绳搓的,需要用大蒜汁涂抹,使其变硬,以防止露水、雨雪浸泡后变形。那时候,我使用半导体收音机里用的最细的那种电线,效果更好。

“鸡绳儿”的布放方法很简单,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多人不会相信这种方法会捕捉到野鸡。野鸡如果不受到惊吓,一般是不会飞的,只在草丛灌林里窜行。当地人就在野鸡经常窜行的地方,布放“鸡绳儿”。具体方法是,将“鸡绳儿”的尾端从头环穿出来,使整个“鸡绳儿”形成一个直径四寸左右的圆环,再将尾端拴牢在小树枝上,将圆环用蒿棍轻微地夹住,离地面一两寸即可。野鸡窜行,只要头钻进去就会勒住脖子,越挣扎越紧,直到气绝身亡。

我小时候,每当秋冬季节,就会布放“鸡绳儿”,一来觉得有趣刺激,二来也确实是为了解馋。记得最多的一次,我逮住过十三只,其中一只最大的公鸡,被我的数学老师要了去。这种方式虽为“守株待兔”,捕捉率还是挺高的,但收获率并不高。一是别人发现了,会偷偷拿走;二是老鹰、黄鼠狼、崖老鼠发现了,会吃掉。

1976年我参加工作到了康县,发现白云上野鸡很多,时时鸣叫,还有锦鸡。就用细电线做了“鸡绳儿”,星期天带着一位同事去布放。同事没见过这样逮野鸡的,嘲笑我说,野鸡会睁着眼睛往绳套里钻!他把野鸡的智力当做人的智力了。结果套了十几只,收获了七只,他这才深信不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觉得野鸡的肉或蛋,也不是挺香的食品,口感不是很好。除了品尝“野味”的想法作祟,使得个别人对“野味”具有特别偏好之外,野鸡的肉或蛋,在大众的餐桌上并不是很受欢迎的食品。再者,如今野鸡进入特种养殖户,被大量养殖,其肉蛋城里人都可以吃到,也就不怎么稀罕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