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梁宇睿的头像

梁宇睿

网站用户

诗歌
202006/10
分享

谈吃

记得几年之前,“吃货”一词红遍大街小巷,现在细细想来,这绝非偶然,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粗茶淡饭,都有着无数的受众群体。现在人们的“吃”早已不停留在饱腹阶段,就连味蕾也在随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变得刁钻。

作为一个学生,很少有去大饭店胡吃海喝的机会,所以,学生时代的我就常常流连于学校食堂与校门口的小摊,尤其是家长口中的“违禁食品”,简直成了众多“吃货”的天堂。

食堂饭菜虽然个别价高,但绝不至离谱。味美而不至绝味,能与一两千人共食,实在称得上是乐事一件。食堂内有几家经常排“长龙”,味道很是不错,不过想要“一亲芳泽”,也着实要花费不少时间。记得上学时,有一回,一特积极同学窜到柜台前抢了一份儿带回来四人合吃,我们远远地就看见盘子里的锅包肉晶莹剔透,似一块不规则的“黄钻”,勾人味蕾,拿近了后,众人纷纷落筷,翻到盘子底下,竟赫然出现一山楂,吃着吃着,竟又吃到了菠萝和桔子,我们四人不觉越吃越兴奋。后来才明白是为了提酸加甜放进去的,由此可见做菜的大师傅们为了满足学生的口腹之欲,也是煞费苦心,极不容易的!偶尔有一两家冒个新鲜,推出新式菜肴,刹时人气爆涨。记得吃过一回烤肉拌饭,改良版的,紫甘蓝、土豆丝、干豆腐、豆芽、香菜、沙拉、胡椒和真的烤过的肉,配上白饭,色、香、味俱全,让人欲罢不能。可惜毕业后,学校大门就再没为我们这些所谓校外人员敞开过,每每与人谈起高中新食堂如何如何,满腔自豪,满是回味。

食堂虽大,但也有吃遍吃腻了的时候。这时,便约三五同学奔赴战场似的品尝小吃。最受欢迎、最大众的莫属烤冷面和手抓饼,虽说名字一样,可每个小摊的味道都各不相同,这家的少放些糖,味道好得不得了;那家的多加些辣,让人味口大开。最最让我喜爱的只有一家,阿姨用陈醋加糖熬制的甜醋独一无二,刷在面饼上的酱也酸甜适中,收获大量粉丝。如今虽然在别处也能吃到一样的小吃,但总感觉和记忆里的酸酸甜甜相差甚远。

再有就是小区里的小吃店,不过是在室内,或油炸或水煮,干净整洁,做饭速度又快,常常人满为患。经久不衰的“张姐烤肉拌饭”在张姐夫的叫卖声中销量日增;吃过后咂嘴回味的牛丸面一不小心便溢出又浓又热的汤汁;新开的过桥米线面软汤浓,口味十分正宗。

当然,这只是无数吃货联盟的一景。放眼全国,继《舌尖上的中国》开播,到现在仍旧有人选择在吃饭时找上那么一集用以“下饭”。无数吃货们穿梭于各地街头巷尾,随香前进。在我看来,各地特色绝不仅限于名山大川、人文风景,各式菜色在地方文化中的作用简直无可比拟。当然在什么地方就要吃什么菜。若是到了人也和辣椒般泼辣的四川,定是要在正宗的火锅店里挥汗如雨;若是到了吴侬软语的江南,泛舟西湖的同时呷一口西湖醋鱼才是应景;若是到了花香四溢的云南,捧一个刚出炉的鲜花饼,把花瓣的甜香就着浓郁的鸡汤米线的味道一起咽下肚去才不枉走这一遭。

作为一地道的北方姑娘,自认为:姥姥亲手制作的干豆腐卷大葱比甜腻的京酱肉丝爽口;大冬天锅里咕噜噜炖着的一锅白菜豆腐粉条汤比暖宝更温暖人心;闲着无聊时看自家缸里的白菜发酵成酸菜总比看螃蟹吐泡有趣得多。

写至此,已经咽下口水不下十次,无奈早些时候被迫加入减肥大军,对于此等,只能咂咂嘴,臆想自己尝个遍了。此时最羡慕那些吃的比胖子多,身材比瘦子好的“口福之人”,能杀光馋虫又能免于烦恼卡路里多少的问题。按吃货界的标准来看,此类人还真是“快活似神仙”。

看那些花花绿绿的青菜们、活蹦乱跳的鸡鸭鱼们,在调料、火侯的调戏下,变成瓷碗里的菜,也是一大乐事。不知菜们、禽们、畜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