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 头
【开头语】旧城依稀,古道沧桑。在现代化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之间,一条延续千年的挑盐大道不甘于被湮没的命运,依然坚定前行,一路向南。让我们吹开历史浮尘,把它的故事逐一拾起,摆进记忆的家园。
(拍摄素材:各处残留挑盐大道视频片断,晨、昏、雨、晴、行人情景,最终定格于戴星桥)
【字幕】一路向南——湘粤古道蓝山段(挑盐大道)寻访记
【字幕】第集
第一集 十字路口
悠悠几千年,沧桑古南平。
蓝山建县于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时名“南平”。在西汉马王堆出土的古地图上,“南平”是左下角舜水河西岸的一个方框,而舜水河则向右上方直上,穿过一道峡谷后,直插九嶷山核心区。这道峡谷现在叫羊车岭峡谷,南出峡谷,路经“龁道”,翻越南风坳,即是南越国的地带。历经羊车岭峡谷、南风坳的这条古道,就是湘粤千年古道中重要的一段。
古南平建县很早,是因为它正好位于楚、越之间,扼守着穿越南岭山脉中部的南北向大通道,而且与沿五岭山脉北麓伸展的东西向大通道在这里呈“十”字状交互贯通,可谓因路而生。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一带少数民族的势力很大,为此,在建南平县的同时,还在南平的南、北分别再建“龁道”“泠道”两城池,三城一线,互相呼应。按古时说法,“邑有蛮夷曰道”,“道”就是控制“蛮区”的军事机构。
考古资料表明,早在夏、商之前,蓝山县境就有先民繁衍生息。有人,必有路。传说当年舜帝正是沿着羊车岭峡谷进入九嶷山区,以“礼乐”教化民众。后来所城镇一带被称之为“舜乡”或“舜嶷乡”,号称“礼乐舜乡”,流传着舜帝的许多故事,保存有舜帝活动的许多遗迹。秦汉时期,由于南越国的反叛,经羊车岭、南风坳通向南越国的古道于是成为军事要道。这条道是穿越五岭山脉的关口之一,有史以来即是楚地与南越之间重要通道,奠定了蓝山“外制百越,旁通豫章”的重要地理位置。
明朝以后,商贸兴盛,境内逐步形成三条过境古道。南北向道路一条,以县城总铺为中心,县城以南,从岭脚村穿羊车岭峡谷,经长铺、半山,翻越南风坳进入广东省境,或经所城、大麻、大桥,在界牌坳出江华,再转两广。县城以北,出城后经三里亭、和平圩到竹管寺,然后分为两支:一支经荫亭铺、甘露寺、正谊圩交宁远界,一支经总管庙、界头铺、大水坪、祠堂圩、下路桥、雄鸡坳交宁远界。东西方向道路共两条。一条是蓝溪河谷道,即从今嘉禾县进入土桥圩,沿蓝溪河谷,经新村、三广(音yǎng)、洪观圩、均田、八仙桥、环连、盘石圩出宁远,或经楠木桥、界头、祠堂圩、山口、蓝屏出宁远。这是湘南地区东西方向的重要通道,1934年,红军红六军团、红三军团长征即经此道向西。另一条是钟水河谷道,从临武朱禾铺进入新圩,沿华阴水经田心、火田渡、雷家岭,转而向北,沿濛溪河到竹管寺,汇入南北向主道,向北通往宁远,向南则经五里坪到达县城。明朝旅行家徐霞客游经蓝山,从宁远下灌入境,经东塘脚、地宝坪,在山口村吃过中饭后,经大基嗣出山向南,先后在界头铺、雷家岭各宿一晚,第三天早晨沿华阴水东出临武,留下了约2000字的游记。红军长征时,中央纵队和大部分队伍经由此道向西而去,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伯承、彭德怀等革命先辈在此留下了足迹,也留下了辉煌的红色精神。
【专家解读】由于地处南北、东西交通的十字路口,南平古县自古以来就是湘南地区东西南北交通咽喉要道。马王堆古汉墓出土的《驻军图》对此有明确的标注,可见古南平地理位置非同一般。直到今天,随着二广高速公路和厦蓉高速公路在蓝山境内交汇,蓝山又成为连接海西与桂北、长株潭和珠三角四大城市群的“十字路口”。
【拍摄资料】蓝山地图、马王堆出土古地图、红军渡图、濛溪河图、蓝溪河图、相关村照片、高速公路枢纽图、开发区经济发展图等。
第二集 礼乐源头
世上其实并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鲁迅先生用这句话,意味深长地告诉我们:路,是人走出来的。
据考古发现,远在5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蓝山县境内就有先人生存繁衍。他们一边用磨制石器谋取自己的生活,一边用大脚板踩出交流沟通的崎岖道路。他们用顽强不屈的精神,告诉后人一条真理:有人,必有路!
此后,沿着这条路走来的,是一个被后人称颂千载的帝王,他就是舜帝。据说,他从遥远的北方,一直走到五岭山脉。他在寻找一座山,一个“日中无影”的“天地之中”,一个能与上天诸神交流沟通的高山之巅。他带着夔、龙等大臣,穿过羊车岭峡谷,跨过舜水河,到达今所城良村附近,向西一望,高大雄伟的九嶷山群峰在向他召唤。当时天色已暗,他在一块石坂上睡了一晚。第二天一早,他率领随从,向着九嶷山主峰进发。后来的一天,舜帝崩于九嶷山深处,葬于九嶷山南麓的某个地方。舜帝用他的生命,阐释了忧国为民的伟大情怀。
舜帝睡了一觉的地方,后人建起了一座“舜帝殿”。现存舜帝殿建于清代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坐东朝西,面向九嶷。总面积80余平方米,分上下两殿,中有天井。上殿有舜帝及娥皇女英塑像。殿的前面,正是古挑盐大道。
大殿正门上方直书“舜帝殿”三字。在蓝山境内,所有因舜帝而建的场所都称为“殿”,这是个很奇特的现象。“殿”是办公场所,“庙”是祭祀场所,说明蓝山传说中的舜帝是正在工作的明君,而不是已然驾崩的先帝,体现的是舜帝的勤政爱民精神。这正是蓝山舜帝传说最独特的地方。
在舜帝殿所在位置,可以同时看到九疑山主峰三分石与香炉石。它们中间还有二妃峰和八仙下棋,雄奇俊秀,相互映衬,并列云天。传说中的舜帝一行自北而来,在这里看到了九嶷山高峻的主峰,于是转而向西,直接走向大山深处。
【专家解读】舜帝殿位于蓝山县所城镇良村北端,湘粤古道旁。据传说,当时跟随舜帝来蓝山的,既不是夫人,也不是庞大的军队,而是夔和龙两位大臣。夔是中国最早的音乐家,《萧韶》的创作者;龙是舜帝的礼仪官。他们来到蓝山,目的是用“礼”“乐”教育民众,开发民智。正是他们,构成了中国“礼乐”的源头。“礼乐制度”从此沿袭数千年,对于中国早期社会制度的形成与完善、道德文化体系的构建有着深远的影响。后人在夔、龙的葬地,各建一庙,用来纪念他们的礼乐文章,合称“夔龙古庙”,年年祭祀,代代相传。夔龙古庙的后山,叫“夔龙山”,现在是蓝山县城郊区公园。在蓝山县南部山区,民众依然纯朴厚道,知书达礼,被人们称为“礼乐舜乡”。
(拍摄资料:舜帝殿、九嶷主峰群、羊车岭峡谷、舜岩、新石器照片、古舜殿图片、几段崎岖的山路)
第三集 镇南雄关
往事越千年。为了统一南方的百越之地,秦始皇以非凡的雄才大略,矢志不渝地推进着他的统一大业。在他的指挥下,五十万铁骑分成五路大军,进至南岭山脉,其中最中间一路进驻九嶷山区,前锋直抵号称“南岭第三峤”的著名关隘——南风坳。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可是直到秦朝灭亡,这一路秦军也没能越过南岭。完成南方完全统一的大任交给了西汉政权。盘踞华南的南粤王赵佗凭险据守,时反时归。直到汉武帝元鼎五年,伏波将军路博德率领大军,翻越南风坳,一路向南,与戈船将军会师于番禺,才一举平定南粤大地。
南风坳,位于蓝山县南部,是都庞岭与人形岭之间的一条狭窄通道,其下钩挂岭脚与广东省接壤。山坳长约200米,最狭窄处约6米,海拔约1000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元鼎五年,南粤王相吕嘉反叛,杀汉使者,朝廷派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出桂阳,下湟水,与戈船将军等会师于番禺,征平之。这里所谓“湟水”,发源于南风坳,过连州,然后汇入珠江。南粤王赵佗曾在岭南建有“湟溪关”以自守,与南风坳遥遥相对。因为这条古道,蓝山成为兵家故垒。
传说,当年舜帝南巡,登上坳口,迎着强劲的浩浩南风,俯瞰壮阔的南国山河,唱出了那首忧国爱民的《南风歌》: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从此,人们就把这个山坳叫作“南风坳”。
在南风坳的最高处,曾经建有一座古亭,名叫“薰风亭”,全部用整块青石砌成,非常美观,主要作用是为过往人员提供休息场所。可惜1973年修公路时被毁掉了。
宁溪古城是湘粤古道上一个重要据点。古城三面环水,一面枕山,崖高谷深,易守难攻,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据马王堆古汉墓出土的《驻军图》标记,汉初时此地建有“龁道”古城,并派重兵镇守,与“南平”“泠道”三城连成一线。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393),当局在此设宁溪守御千户所,从此宁溪被民间称为“所里”,后叫“所城”。明洪武二十九年,当局修筑所城城池,周长约590丈,西北方高1.8丈,东南方高1.5丈,墙厚6—7尺,有城垛306个。清咸丰九年(1859年)以整石加固。城墙设东南西北四道城门,东门为“旭照”,南门为“如寿”,西门为“庚辉”,北门为“承恩”。四门上各有城楼一座,炮台一个。在设置宁溪所的同时,另设置大桥、干溪(甘溪)、毛俊、浆洞、小山(今所城乡长铺)等五堡,均修筑堡城,派兵守御,受宁溪守御所节制。浆洞堡、甘溪堡现存遗址,所城南城墙、城墙基石犹在,是蓝山重要军事地位的见证。
【专家解读】现有史料记载,汉朝中央政权在南风坳较大的军事行动共有三次。第一次是汉高后七年。《汉书.高后传》:南粤王赵佗兵入寇,遣隆虑侯周灶、博阳侯陈濞将兵击之,会暑湿疫作,不能度岭。孝文帝元年,帝赐书赵佗,乃罢兵。第二次是汉武帝元鼎五年,南粤王相吕嘉反叛,被伏波将军路博德平定。第三次是平定交阯国反叛。据《后汉书》记载,光武帝建武十八年,交阯国(今越南)征一、征二反叛,朝廷派伏波将军马援、楼船将军段志、发兵万人讨之,最终平定。
(拍摄资料:南风坳全景、所城全景、羊车岭峡谷全景、历史图片、“承恩”碑、长铺村等)
第四集 正道沧桑
明朝崇桢丁丑年(1637)四月初一,大旅行家徐霞客从祠堂圩镇东塘脚村进入蓝山县境,经行蓝屏、地宝坪、腊树坳,在山口村吃过中饭,再经行大基嗣,在界头铺住宿一晚。
界头,这个名字取得很确切。界,是边界。当时,这里是宁远县和蓝山县交界的地方。头,是高地。这里是分水岭。界头之北,溪河之水北注宁远,汇入潇水;界头之南,溪河之水南流濛溪河,属舂陵江流域,在衡阳附近汇入湘江。
在历史上,经过蓝山县境的主要通道有两条:一条是南粤通往永、邵、衡的南北交通要道,另一条是郴、桂通往道县、广西的东西交通要道。两条大道在界头铺相交。
1934年11月19日至21日,红军中央纵队长征经过蓝山,在界头村宿营三天两晚。红军总政治部设在了满清进士萧玉春住宅里,11月20日,红军首长们还在这里开了一整天的会。红军最高军事指挥“三人团”住在南侧萧秉衡住宅,屋后临时挖了三个防空洞,用来让三位首长在遭遇敌机轰炸时躲避。红军其他机关和首长则分散居住在村里百姓家中。中央苏维埃银行设在萧越宏住宅,苏维埃铸币厂设在村旁一座道观中。当地百姓说,那几天道观里一直炉火通红,据说是在铸造钱币。道观旁边一栋民宅被用于开设枪械修造厂,主要修理战斗中破损的武器。直到11月21日上午,红军中央纵队才陆续离开界头铺。
当地老人回忆说,当时界头村里村外都住满了红军,包括很多骑马的红军首长。四周山坡到处都是放马的士兵,有些山头至今还有坑道、战壕的痕迹。
要知道,红军长征途中,天上有飞机轰炸,地上有敌军围堵,形势十分险恶。特别在过湘江之前,能够在一个地方连住三天两夜,还开会一整天,这种情况非常少见。那么,红军中央纵队的首长们在界头村做了些什么事呢?
通过多方查阅资料,我们得知,毛泽东同志在会上再一次提出了红军北上湘西、不过湘江、不钻国民党军早已布好的口袋的建议,可惜未被采纳。这就是著名的“湘南争论”。
同时,中央红军在这里发布了第一个关于少数民族政策的指示文件《关于争取少数民族工作的指示》。指出:“野战军今后的机动和战斗都密切的关连着争取少数民族的问题。这个问题之解决,对于实现我们的战略任务有决定的意义,因之各军团政治部,必须立即把这个问题提到最重要的地位,各部队必须向全体战士解释争取少数民族的重要性,及必须的注意事项。”《指示》中还特别强调了“严格政治纪律,绝对不许对少数民族有任何骚扰。动员全体战士向少数民族广大群众宣传红军的主张,特别是民族自主和民族平等……”等内容。
【专家解读】从蓝山往西走,就开始进入少数民族居住较集中的地区,因此,在蓝山县界头村颁布《关于争取少数民族工作的指示》,非常及时,非常必要。这是中央红军长征路上发布的第一个关于民族政策的文件。它的发布,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实践、新领域和新成果,对于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发动少数民族群众投入革命斗争阵线、巩固和壮大中国革命统一战线,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拍摄资料:界头村所有景点、徐霞客历史图片、红军长征资料)
第五集 一肩风雨
桥是路的延伸,当走路遇到了不能跨过的山川河流时,就有了桥。
桥因阻隔而生,没有阻隔,桥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阻隔成就了桥。不同的阻隔,造就了不同形态的桥。
蓝山的高山深谷和遍地河流,成就了大量民桥。据1931年的统计,全县共有大小桥梁228座,其中石拱桥75座,石板桥70座,石墩木面桥20座,木墩木面桥58座,铁索桥2座。
羊车岭峡谷的峭壁陡崖,成就了雄伟坚固的万年桥。
万年桥是我县最有代表性的古桥之一。它位于所城镇万年村境内,羊车岭峡谷的南端,跨舜水。现在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万年桥所在的羊车岭峡谷南端,悬崖峭立,水势湍急。此地原有木桥,但常常被冲垮。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蓝山县府对羊车峡路进行修整,时任县吏梁群长发起募捐,改建成石拱桥。桥横跨在峡谷底部巨大的花岗石上,长23.3米,宽7.33米,高9.33米。道光年间,又有人在桥头立一石台,树碑石一块,铸文“万寿无疆”。所以,桥名正式定了下来,叫“万年桥”。
在桥头,沿青石板路,两边各建有十余间铺房。这些铺房可为过往行人提供吃、住和行李安置。在公路修通前,也曾是繁华热闹之处。
在现代公路修通以前,蓝山县输入的所有商品,大都是从衡阳、郴州、广东连县、坪石等地,用人力挑运进来。而输入的物品中,食盐又是最重要的产品,所以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县内主要通道上,挑盐人络绎不绝,这条湘粤古道也被称之为“挑盐大道”。万年桥就是蓝山挑盐大道上最重要的节点。
史书记载,在明朝以前,蓝山食盐主要从江淮一带运来。明朝初年,江淮战乱,盐道断绝,湘南地区改食粤盐。此后多有反复。康熙十年(1671),湖南定食粤盐,并允许百姓赴粤自由挑运,于是挑夫们纷纷前往广东连州星子埠,用鸡鸭蛋品及生猪换回食盐。咸丰初年,粤盐总埠改设在连州东陂观,经南风坳来回的道路成了挑盐主道。挑夫们不论风霜雪雨,或是炎炎烈日,肩挑步行百多公里回来卖掉,挣得一家口粮。脚夫往来于途,多则六七天,少则四五天,昼夜兼行,中途中暑身亡或累死在沿途凉亭者时有所见。有的地方还常有土匪抢劫。有的挑盐脚夫为避官卡重税,匪盗抢劫,昼夜绕道偷行,苦不堪言。
【专家解读】挑盐大道的形成于明朝中期,在清代、民国时期都有过修建,是湘南地区通往广东沿海的重要通道。挑盐大道促进了湘粤间货物流通、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最重要的是给内地带来了商品经济的意识,催生了蓝山商业文化的形成,培育了“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蓝山精神。改革开放初期,蓝山人民正是朝着这条大道的方向,奔向沿海地区,务工经商,奋力拼搏,为后来蓝山民营经济的崛起打下了坚实基础。
(拍摄资料:万年桥全景、经济开发区全景、所有古凉亭图片等)
第六集 公益暖阳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难想象,在只靠双脚行走大地的古时候,如果路边没有休息之所,该有多难受。
亭从此应运而生。
《释名》中说:亭,停也。人所停集也。最初的亭,是人们仿照遮阳避雨的大树而建造于路边的供人休憩的建筑物。亭子有顶,有柱,无墙,是一种常见的小建筑物,古时候常建于路旁或园林之中,以供行人和游人驻足休憩,因功能而得名。
驿道出现后,驿亭的建造逐渐规范化,有了“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的说法,也有了“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的伤感。不过驿亭一般由官府主持修建。
民间建亭被看作“积德修行”的行为不知始于何时,但它作为一种耗资较大的公益行动,在筹资方式上逐渐形成了一种机制。古代的公益行为有架桥、铺路、建凉亭、为过往行人提供饮用水或凉茶等。道路旁一般每隔十余里即建凉亭一座,资金来源一般有大户独建、宗族捐建、宗族联建等。桥、亭修缮维护资金一般采用捐献公田的方式筹集,其租金收入除用于筹集维修资金外,还用于雇请一名孤老或残疾人士作日常管理,清扫凉亭内外,为行人免费提供茶水、清水。
积寿亭位于蓝山县所城镇万年村,距万年桥仅仅70米左右,是蓝山古挑盐大道上一座规模较大的驿亭。
亭子呈长方形,长8.2米,宽4.8米,高4.6米。亭身由八根高3.5米、棱宽0.45米的方形石柱支撑,上部为木结构的房梁,青瓦歇山顶。石柱上刻有两副对联,一副是“修数百年崎岖之路,造千万人来往之桥”,另一副是“规模较昔稍宏敞,憩息从今尽往来”。亭内地面全由青石板铺成,显得整齐干净。亭中有一个整石雕凿的水缸,可盛水五担,专供过往人员免费饮用。在亭的一端,竖着一块石碑,上面着“严禁”的内容:亭内不许卖货,两头不准打厂,洋烟不准发卖,歹人不准停留。
积寿亭主要功用是为过往行人提供休息空间。据说,当年安排有专人管理,主要负责日常清扫,制止一些不法行为,以及每天往大石缸里挑满清水,供人们饮用。管理人是附近孤老或轻度残疾人士,带照顾性质。而他的收入则来自4亩“公田”。在建亭之时,就有热心公益的人士捐出4亩“公田”,供人租种,其租金收入除部分用于筹集维修资金外,其余用作凉亭管理人报酬。
蓝山县境现存的古亭,较有特色的还有虎溪的猫仔冲凉亭、洪观的贺家凉亭、毛俊西岭头的八角凉亭、所城黄泥铺的望嶷亭、新圩龙家坊石凉亭等等。
民间桥的修建同样采用了类似的筹资方式。比如塔峰镇封氏宗族三次修建柳溪桥的故事,就在蓝山为佳话。柳溪桥位于蓝山县城北郊,为古挑盐大道重要桥梁,蓝山出城向北必经之处。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由附近封氏宗族集资,修建了横跨柳溪的石板桥,因附近多柳树,故名“柳溪桥”。后来桥被洪水冲毁,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近江、岐石脚两村的封氏族人捐资重建,时任县令杨应祥对两村捐资建桥一事赞赏有加,遂改柳溪桥为“丰乐桥”,取其“丰财慕义,乐善好施”之意。光绪十年(1884年),丰乐桥洪水冲垮,封氏宗族又一次重建,恰逢著名学者杨秬卿老夫子应鳌山书院之聘前往讲学,途经此桥。听说事情经过后,非常高兴,作诗颂曰:“桥南溪水浅,柳枝青于染。桥北溪水深,柳枝惹离情。溪深溪浅那足数,义气高于柳枝舞。我将义气诉溪流,溪只涟漪石不语。噫嘻,溪只涟漪石不语,此溪此桥长终古。”
【专家解读】挑盐大道在给社会带来交通便利的同时,也带动了蓝山公益事业的兴起以及公益机制的形成。在古代,公益事业一般包括修路、架桥、建亭、抚幼、恤孤、助残等等内容,而所需资金却无稳定来源,不能很好地襄助公益。清代中期,随着挑盐大道的日益畅通,以捐献“公田”“公屋”等方式来助力公益事业,或由宗族、村落筹资来修路架桥,慢慢形成了机制。民国20年(1931),城区乡绅劝募置田608亩,修建7所育婴堂,用以济养弃婴。这些机制的形成,给公益事业发展提供了较稳定的资金来源,促进了我县公益事业的发展。
(拍摄资料:积善亭全景、其余县内古亭、部分善堂筹建碑刻、虎溪的猫仔冲凉亭、洪观的贺家凉亭、毛俊西岭头的八角凉亭、所城黄泥铺的望嶷亭、新圩龙家坊石凉亭、护龙桥、龙家坊桥等等)
第七集 商贸通衢
如果有人说蓝山县下辖7个市,请你不要轻易地否定,因为事实上真有7个“市”:土市、火市、正市、楠市、祠市、总市、竹市。当然这是玩笑。这里的“市”指农村集贸市场,蓝山县境这种市场有20多个。
自从有了挑盐大道,沿途就有了商贸活动。挑盐大道的开通,带动了沿途商贸活动的兴盛。这种商贸活动一般有两种平台:商铺和集市。商铺是为过往行商提供吃、住、休息和物资补给的场所,少数由官家开办,用以接待官员或富商,招待条件较好,承担驿站的功能,比如设在县城内的“县前铺”;大多数“商铺”由私人经营,条件较差,主要接待普通挑夫和行人,让他们有个搭伙吃住的地方而已,所以也叫“伙铺”。“商铺较集中的地方”,连村名也带个“铺”字,仅蓝山境内,就有20多个被称之为“铺”的地方,如长铺、阴亭铺、渣梨铺、界头铺、七甲铺等等。
小泉村老街就是目前保存较完好的古商铺群之一。
小泉村也叫“黄二十八”,位于蓝山县城北面。村旁有个泉眼群,以泉清水大出名,号称“湘南第一泉”。绕过黄氏宗祠,穿过一棵大樟树,就进入黄二十八老街。这条街长度大约300米,平均宽4米,路面由青石板铺成,两侧有明沟,清清的溪水在沟里流淌。沿着老街,两面排列着数十间铺房,足见当年繁华。现在,一些住户已经在老铺的基地上新建了钢筋水泥的楼房,但老街的基本格局还没被破坏。几间老铺房依然顽强地保存着原样。
一个位于老街中部的老铺,具备典型的旧铺格局。它临街的一面,左为大门,右为商铺。商铺上为橱窗,下为柜台,主要功能是售卖日用品。橱窗门和大门的门板不是平常所见的两扇大门板,而是用长木板一块块拼上去的,关门就叫“上门板”。铺房的中部用于摆放床架,供客人睡觉之用,多数是连铺,非常简陋。铺房的后部是伙房、洗澡房、主人房。
铺房多的地方,也就形成了“市”。农村集市是物资交换的重要场所,也称为“圩”。挑盐人可以将盐挑到市场上,自由贩卖。他们往往准备一些草纸,或者准备一叠桐子叶,把盐称好后用纸或者用桐叶包好,付给购买人。附近农民则是把自己家里的物品拿到市场卖掉,换成钱再买食盐等用品带回家。据考,富民圩市场、洪观圩市场均建于明朝中期,是县内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农村集贸市场。
【专家解读】中国商品经济发展比较晚,农村集市的形成是商品经济交换的主要平台。随着挑盐大道的形成,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发展繁荣起来,成为市场经济的雏形。直到现在,农村集贸市场依然是农村商品交换的主要场所,而且依然带着实物交换的初期特征,只不过交换的形式、内容和规模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拍摄资料:黄二十八老铺房、老街、农村集贸市场)
第八集 工匠摇篮
随着挑盐大道的开通,农村集市的兴起,大批外来手艺人来到蓝山境内,开店兴业,收徒传艺,安家落户,带来了手工业的繁荣与发展。
明清时期,县内传统手工业只有石灰、砖瓦、木石、土纸、土布、印染、豆腐、酿酒、榨油等,均为个体经营。清末,陆续有衡阳、宝庆、常宁、桂阳及邻近各县的泥木、陶瓦、铁器、缝纫、弹棉等手工艺人来蓝山营业,传艺授徒。民国时期,他们大多数定居下来,成为县内手工业的骨干力量。据统计,1949年以前,全县共有1130家个体手工业作坊,包含15个手工业行业。1957年开展合作社运动时,政府将全县手工业调整为铁作、木作、缝纫、建筑、造纸、织染、弹棉、鞭炮、刻字、五金、修理等11个行业,63个社(组)。
蓝山县城是当之无愧的手艺人集中地。旧城南街,宽不过3米,长不过200米,却云集了众多的手工业店,而这些店都是来自衡阳、祁阳、常宁、永州等地的手工业者开办的。如万盛号杂货店、大生药房、袁保和中药铺、云藩书局、周董子银器店、王芳玉皮鞋店等。王芳玉皮鞋店主来自衡阳,他制作的皮鞋其实是一种木屐,鞋面为皮革,鞋底是木板,用铁钉钉上高底,下雨天特别适用。蓝山雨水多,路面湿滑,所以这种鞋很好销。《蓝山县志》记载:民国25年,木屐年产3000双。
这些人虽来自不同地方,语音不同,性情有异,却能和谐相处,相互照顾,促成了这条商业街的繁荣兴盛。
毛俊村位于蓝山县毛俊镇中部。明朝时此地设有巡检司署,并建城堡,因主持筑堡的人名叫毛俊,故名“毛俊堡”,村以堡名。从清代开始,先后有来自12个省、72个县的百姓来此开店、定居。到现在,全村已有103个姓氏,846户,5100余人,有“湘南百家姓第一村”之美誉。近十多年来不论村容村貌,还是社会综合治理非常出色,2015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村支书廖仁旺当选十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毛俊村最传统的手工艺是竹艺编织和食品加工,竹产品远销周边县区。
楠木桥位于蓝山县境北部,由于地处南北、东西交通要道,故而成为蓝山北部经济中心。相传,古时候楠市一带盛产优质楠木,曾用楠木架桥,取名楠木桥,后在此建市场,改名楠市。面条制作是楠市传统民间手工艺,所产面条柔滑劲道,久煮不烂,入口清爽,很受欢迎。现有全镇有面条加工作坊20多家。据传,楠市面条加工兴盛于清代表中期,是当地最重要的手工业产品。楠市面条与黄花、花生一起,并列为楠市三大特产。
【专家解读】古挑盐大道不仅促进了地区物资交流和地方经济发展,还促进了人员往来和文化发展,也促进了社会变革。曾经闭塞落后的蓝山,因为这条大道的修建,获得了经济繁荣和文化的进步,更重要的是,为新思潮的传入提供了有效渠道。1926年,蓝山籍早期共产党员李盖凡、胡国镇、胡祖舜、李烈宏等从外地回到蓝山,宣传革命思想,给蓝山人民带来了红色思想文化。1934年,红军长征经过蓝山,在三蓝大地播下革命火种。对于蓝山来说,挑盐大道就是发展之路,开放之路,繁荣之路,进步之路。
【字幕】谨以此片献给蓝山建县2223周年
(拍摄资料:毛俊村、南街、老城、黄二十八、楠市、又一新照相馆、部分老照片)
全剧终
2021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