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留实的头像

留实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1/21
分享

我身边的名医

那些才华横溢而少年得志的人让我羡慕,那些矢志不渝而大器晚成的人更让我敬佩。

杨明胜先生在近花甲之年,先后出版了《杨明胜专辑》、《杏林漫话》、《中医男科论治》、《宕昌羌藏中医民间医方录》等四部中医专著后,又完成了新作《〈黄帝内经〉精华译注200条》。在 2009年的仲夏之夜,当我认真读完《〈黄帝内经〉精华译注200条》的手稿,掩卷沉思,对杨明胜先生的敬意再次油然而生。

我虽然学过西医,但对于中国传统医学最古老、最高深的典籍《黄帝内经》,却从未触及,知之甚微,只是在读了杨明胜先生的新作《〈黄帝内经〉精华译注200条》后,我才通过互联网对《黄帝内经》做了一些简单的了解。

概括的说,《黄帝内经》是《灵枢经》与《素问》的合称,成书于大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由战国至秦汉医家将以前历代口耳相传的医学经验进行收集整理汇聚而成,不但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而且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各项人类所获得的科学成就,并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博大精深的科学阐述,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是我国古代文化中最灿烂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同时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黄帝内经》后世简称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也有人认为是讲内科的,但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其实是一部讲“内求”的书,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审机定治是《内经》的主体诊疗模式,在《内经》中论述过的众多诊疗原则中,最强调者莫过于“治病必求于本”。它关键是要往里求、往内求,首先是内观、内视,就是往内观看我们的五脏六腑,观看我们的气血怎么流动,然后内炼,通过调整气血、调整经络、调整脏腑来达到健康,达到长寿。所以内求实际上是为我们指出了正确认识生命的一种方法、一种道路。

实际上《黄帝内经》整本书里面只有13个药方,绝大部分采用针灸治疗,特别是《灵枢》,大部分篇幅用来阐述经络、腧穴、刺灸、针灸治疗等内容。

《灵枢》对经络理论的阐述最为全面。据其记载,十二经脉之气血相互接续,联络四肢百骸,形体诸窍,首尾相贯,如环无端,使人身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阐述了宏观的“天人相应”思想,体现了人体与自然统一的更高层次上的整体观。另外,《灵枢》对经络系统中的经脉、络脉、经别、经筋的命名结合了手足、阴阳、脏腑三大要素,并且阐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规律,流注顺序及表里关系,十二经别、经筋、皮部循行分布,还有诸多关于“根结”、“标本”、“四海”的论述。《灵枢》对于腧穴理论的发展也有贡献,先是体现在腧穴数量的增加,所载穴名有160个左右。另外,还阐述了两个重要的腧穴理论,即:特定穴的理论和骨度分寸理论。分别记载有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下合穴等特定穴的定义和部分相应的具体腧穴。《灵枢·骨度》记载了人体各部的骨度分寸,这是现存最早记载骨度分寸的专篇,后世常用的骨度分寸法即由此为基础而发展、修改、补充的。《灵枢》对于刺灸理论与治疗也有比较系统的论述,且详于针而略于灸。其内容从针法的原则和方法、配穴方法、针刺工具、针刺前的准备、进针、留针、出针到针刺方向、浅深、补泻、禁忌、注意事项等都有论述,成为后世医家的临证指导。针灸治疗疾病的种类也已经涉及寒热证、热证、疟病、痹证、痿证、腹胀、飧泄等30多种病证。

可见,《黄帝内经》不仅是奠定中医理论基础的最早经典,也是针灸理论形成的标志。它对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针灸医疗经验进行了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为后世针灸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理论原则和方法至今依然指导着人们的针灸医疗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被验证并发展,展示着其强大的生命力。

令人颇感惊讶的是,中华先祖们在《内经》里的一些深奥精辟的阐述,虽然早在2000年前,却揭示了许多现代科学正试图证实和将要证实的成就。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大医家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均深受《黄帝内经》思想的熏陶和影响,无不刻苦研读之,深得其精要,而终成我国历史上的一代医圣。因此,《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后世奉其为“经典医籍”,为学习中医者必读之书。

面对《黄帝内经》如此重要的经典医籍,作为从事中医临床和教研工作近四十年的甘肃省第四批省级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作为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作为陇南市名中医,作为陇南市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作为宕昌县中医学会会长和中医院党支部书记,杨明胜先生深知研究和译注《黄帝内经》,对“继承、发展、挖掘、整理”祖国医学宝藏,帮助中医工作者特别是中医初学者阅读和理解《黄帝内经》,推动中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杨明胜先生酷爱中医,勤于学习和探究,善于总结和提炼,目前已经出版《中医男科论治》等四部中医专著,在省级以上中医专业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已经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专著得到了有关专家和广大读者的肯定和喜爱,现在又利用承担省级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教学工作之便,和他的学术继承人牛俊明、杨慧娟一道,对《黄帝内经》中的精华内容精选“阴阳五行学说”20条、“脏象学说”26条、“经络针灸学说”30条、“病因病机学说”30条、病机十九条30条、诊断与治疗49条、治未病学说12条、中医养生学说12条,共200条,用白话文进行译注,并加以后世学者对《黄帝内经》原文的理解,编辑而成《〈黄帝内经〉精华译注200条》。

杨明胜先生的《〈黄帝内经〉精华译注200条》,严格按照“原文”、“译文”、“题解”的体例编辑。首先用“原文”部分反映所选《黄帝内经》原文内容,然后在“译文”部分对所选《黄帝内经》原文用白话文译注,在译注过程中尽可能地采用了直译,使读者容易读懂,最后在“题解”部分补充上后世学者对原文言外之意的进一步理解,帮助读者更准确的理解原文的表面和内在的涵义。

完全可以看出,杨明胜先生的用心,完全是站在读者特别是初学者的角度来编排的,为了能够正确说明与传达《黄帝内经》的涵义,将其内涵更加准确地表达出来,把原文选重要段落译注成现代汉语,再加以“题解”阐述所译篇章节段中有关内容的原理,让普通读者可以深入探究如此深奥的经典之作,从而更深更透的学习和借鉴《黄帝内经》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从另一角度也彰显出了作者对《黄帝内经》的研究深度和厚度。

记得杨明胜先生曾对我说过,他再过一年就要退休了,他将用《〈黄帝内经〉精华译注200条》一书的出版,为他的中医生涯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这让我想起了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的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境也。王国维所言的第一境界,就是说凡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王国维所言的第二境界,就是说凡做学问成大事业者,必须坚定不移,持之以恒,不惧艰辛,无怨无悔,毕生追求理想和事业;王国维所言的第三境界,即最终最高境界,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纵观杨明胜先生四十年来的从医生涯,不论是在卫校学习,还是当医生,当教师,当校长,当院长,当书记,直至被评为全省名中医,他一直甘于寂寞,不惧艰辛,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无怨无悔,对中医学精勤不倦,遍收古今,广采博引,日积月累,集腋成裘,厚积薄发,收获了在我们看来几乎是不可思议的诸多成就,用他特有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人生态度,终于发现了“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在此,我也衷心祝愿杨明胜先生在不停地奔走和不停地寻求了四十年后,应该过一段安静的生活,享受那种奔波后的休憩、苦涩后的甜蜜、焦虑后的舒心、深思后的放松、到达后的知足、付出后的回报、成功后的欣慰以及苍老后的年轻。

这不是奢望,对于已经发现了“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杨明胜先生而言,这种诗意般的幸福生活应该是近到眼前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