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留实的头像

留实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9/03
分享

越来越美的沈家坝


 

今年八月,我被单位派到沈家坝开展精准扶贫。

沈家坝是宕昌县韩院乡最偏远的一个小山村,我和其他帮扶队员在八月初的似火骄阳中来到沈家坝那天上午,村支书张刘生刚刚去十多公里外的镇上办事,村主任带着我们在村委会填好村民的各类帮扶表册后,就一家一户地开展摸底调查。

村支书张刘生中午从镇上赶回来时,我们正在一户建在半山坡上的养鸡专业合作社里,了解这家农民合作社的运营情况。

张支书一进大门,就安排合作社的负责人给我们准备午饭。这时候我随意观察了眼前这位沈家坝村的支书,他看上去就是一个很普通的村民,个子不高,略显清瘦,一问年龄,与我同龄,属免,上世纪六三年生,读书不多,穿一件深蓝色夹克,但眼神很睿智。张支书说,沈家坝村有6个社,沈家坝社在河坝上,上坪头、下坪头、林家山、杨湾、下杨湾等5个社全部在河坝两面的高山上,张支书家所在的上坪头社地势最髙。全村共111户,507人,居住分散,以前真正算得上交通不便,缺水缺电。召集一次村民会议,需派五六个声嗓特别大的年轻人,提前一天在山头上大声喊叫对面山坡的村民,通知开会,每人通知一次,村上发一袋回销粮做为报酬。正因为条件太差,村上的姑娘长大了,都嫁到别的地方去了,其他地方的姑娘也不愿嫁到沈家坝,村民们除了日子过得贫困,光棍汉也比较多。张支书感概地说,贫穷落后不但不能赞美,而且是很让人羞耻的事情。好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村上通了水,通了电,通了路,还通了网络。村子里拆危治乱,建设美丽乡村,环境也越来越好。这几年村子里已经有十几个年轻人不仅外出打工挣了钱,而且还娶了外地媳妇!
    张支书趁我们等待午饭的时间,给我讲沈家坝村这些年的可喜变化,刚开始我听的还没太在意,可是听着听着,却听出了震撼,听出了感动!
    今年56岁的张支书说,他年轻时印象最深的就是其他地方为沈家坝村坪头山社编的顺口溜:有女不嫁坪头山,挑水扁担压烂肩,宁舍清油难舍水,先洗洋芋后洗碗,洗罢碗了再洗脸,洗完脸势猪才舔。这个流传多年的顺口溜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沈家坝村坪头山社村民吃水难的问题。张支书说,以前坪头山社村民要在远离村庄五里路之外的山沟里挑水,年轻力壮的男人挑一担水,来回需走十多里崎岖山路,需花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身体柔弱的女人挑一担水就更加吃力了。张支书不好意思地说,村上没通上自来水的那些年,他最怕乡上干部下村在他家里住,宰一只鸡不怕,喝一瓶酒也不怕,就怕村干部第二天醒来洗脸刷牙,很费水啊!干部一讲卫生,他就得再挑一趟水,再挑一趟水,搭上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不说,肩膀也疼得受不了。正因为用水如此之难,1986年起担任沈家坝村主任后,张支书在县水利部门和乡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带领全村村民,找到了水源,开挖3700多米长的渠道,将自来水管道从水源地接到了坪头山社,使清凉甘咧的自来水在村子里哗哗流淌,使村民结束了祖辈缺水的难题。但是在开挖水渠的过程中,有一村民不慎被山石砸断了小腿,张支书连夜将受伤村民送到县医院做手术,手术后张支书在县医院陪护受伤的村民度过了最难熬的日子。后因手术失败,这个村民虽然出了医院却仍然走不了路。张支书又陪这个因开挖水渠而致残的村民在市医院重做手术。经过两年康复,这位村民在张支书的帮助下才得以正常行走。张支书一脸坦然地说,虽然他为陪这个受伤的村民住医院做手术,花了不少时间,对他家里的事情也有所耽误,但是他作为村干部,他必须为受伤的村民负责和操心,看着村民们用上了自来水,受再多的委屈也值得。

听罢张支书关于解决吃水难的往事的讲述,我对眼前这位相貌很不起眼的村支书顿生敬意。我说,那就再讲讲村里通电的往事吧,一定也很不平常。
    张支书点了一支烟,开始讲村里通电的过程。
    张支书说,村里通电是1995年了。说起通电,张支书对一件事情难以忘怀,那就是他当年组织全村青壮年连夜往山顶拉水泥电杆。那一年,为了尽快给村子里通上电,他从5户村民手里筹借了900元,从一户开代销部的村民那里佘欠了一条烟,然后就只身一人翻过毛羽山,去县城里找电力局领导。原以为找电力局领导也不是多大的难事,可是他去了两次竟然都没有找到。后来他就找乡上领导,乡上领导对他积极解决村民用电问题的精神很赞赏,就带着他去找到了电力局领导,并且他们在一家小饭馆里吃了一顿便饭,电力局领导当时什么话也没有明说。过了三个多月,乡上通知张支书,组织村民往坪头山运送水泥电杆。张支书一口气跑到沈家坝时,电力局已将30多根水泥电杆运送到河坝里了。张支书当时的心情真的就是欣喜若狂,他心想,村民们终于可以用上电了,终于不用过黑灯瞎火的日子了!一旦通了电,他借村民的900元和一条烟就方便给大家分摊了!张支书一鼓作气组织全村青壮年劳力,连夜用麻绳把水泥电杆连起来,将30多根水泥电杆从沈家坝的河坝里拉到了指定的栽杆地点。当大家将最后一根水泥电杆拉过山坡,拉过草丛,拉过树林,拉到上坪头村头时,在那里守望的老人、妇女和孩子们都激动得流下了热泪!张支书讲到这里的时候,自已的双目又湿润了。他对我说,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他胆子太大了,为了给村子里拉上电,什么后果都顾不上考虑,什么困难也没有多想。如果全村人都参与从山下往山上拉电杆的那天夜里,哪根麻绳断了,哪根电杆滚落山下,哪个村民被砸伤,那个后果怎么承担啊!好在一切顺利,村里通了电,大家照上了电灯,看上了电视,用上了微波炉,他也算没有白跑,而且也多多少少有一点欣慰和自豪。

张支书讲罢村子里拉电的往事,午餐也好了。我吃着合作社的一对年轻夫妻为我们烧烤的洋芋,我似乎觉得还应该听听关于村里通车路的往事。因为刚开始交谈时,张支书说以前从坪头山到沈家坝,走的是一条巴掌宽的林间山道,现在通往村子的是一条能走汽车的水泥道路。
    张支书说,村里于2000年开始整修通村公路。村里自筹资金8万元,发动村民开挖路基,村民自发出让修路占用的土地。2016年,县上有关部门投资项目资金180万元,按乡村公路等级修通和硬化了通村公路。现在,年轻人们可以开着摩托车和汽车上山下山了。村子里还安装了路灯,村道两旁都种上了鲜花,村子安装了垃圾筒,有公益性岗位的村民专门负责打扫卫生。
    张支书最后说,现在我们这个村用电用水通公路的困难都解决了,而且村民都参加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农业保险,后顾之忧都解决了。就是村子离学校远,学生上学远,需住校,需家长照管,既费劳力又费钱,要是村里有个小学就方便多了。

在我们入户调查结束,从沈家坝坪头山回来的时候,已经是夕阳西下,红霞漫天的黄昏了。放眼望去,满目苍翠,山花烂漫,夕阳如金,绿树掩映着村庄,一切都显得那样优美和谐。我不禁想,在城里人的眼里,沈家坝这样的小山村不过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偏远山村。然而这个以往不通路、不通电、不通水、不通网的偏远山村沈家坝,现在变成了路能行车,水能自来,有电有网的新农村,在祖辈生活在这里的张支书和所有沈家坝人的眼里,在为这个村庄的每一点一滴的可喜变化都倾注了无数心血和汗水的张支书和沈家坝村民的心里,沈家坝真的是越来越美了。

 

 

 

   (作者: 刘世忠,笔名留实,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在宕昌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任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