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是中国第一传统大节,凡是中国人,都十分重视。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每一天都年味浓浓,礼俗十足。
中国是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老祖宗传下来的礼节与仪式,经人们代代延续,口口相传,早已渗透于生活的点点滴滴,成为一种习俗,在中国年里,无处不见。
我的外婆不识字,没读过儒家“三礼”,更不会讲“八礼四仪”,但她却是我过年礼俗的启蒙老师。每入年关,她就带着我们行礼,很有仪式感。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外婆教我们行祭拜礼,送灶王爷上天,保佑来年炊烟不断。接着,就行扫尘礼、净化礼,开始打扬尘、搞卫生。洗澡,说“二十七,洗疫病,二十八,洗邋遢”。理发,说“有钱无钱,剃头过年”。
大年三十的礼俗最多,贴对联、挂福字,有规矩;家人团聚,祭拜先祖,有礼俗。吃团年饭,有讲究:鱼头要向着在座的长者,大酥、肘子等大菜,需长者先动筷子;守岁,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尽情地聊天,但禁忌说不吉利的话;跨年,零点放鞭炮,驱邪迎福,辞旧迎新;点旺火,一夜跨两年,灯火不息,平时非常节约的外婆,那晚用电绝不吝啬。
大年初一的早餐是汤圆,谁要是吃到包了硬币的汤圆,大家都要祝福他:新年走好运。然后,就是上山扫墓,这是我们家几十年不变的规定动作,爷爷奶奶分别安葬在矿区的前山、后山,无论天公多不作美,我们都风雨无阻、雷打不动。艰难爬山到坟地,放火炮、烧钱纸,点蜡烛,虔诚跪拜。
接下来,就是拜新年,亲友们相互登门祝吉,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的压轴戏闪亮登场,一个欢乐年才算是在礼俗中完美收官。
外婆去世后,妈妈开始主持我们家的过年礼仪。她是个很爱传统文化的教师,给家里的年俗平添了几分典籍厚重。她让我知道了过年礼俗源于“蜡祭”,是原始社会古人在年终庆祝丰收的盛大仪式。古文亦有曰:“自伏牺以来,五礼始彰;尧舜之时,五礼咸备”;儒家的《周礼》、《仪礼》、《礼记》,更是汉代以后二千多年的礼仪经典。拜新年,南朝《荆楚岁时记》有模式:正月初一,“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所以,我们穿戴整洁,先在家里拜长辈,然后出门向亲友互拜行礼。晚辈给长辈拜年后,长辈要给压岁钱,祝福晚辈平安。
我们家医务人员居多,自从2020年出现疫情,过年就没齐聚过,总有多人缺席。但老妈给晚辈的压岁钱从没缺席,她说宋代就有“飞帖”拜年之说,我为什么不能远程发压岁钱呢?于是,90岁的老妈,学会了微信发压岁钱,给坚守在医院一线的晚辈们及时送去新年祝福。
随着人们物质和精神文明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过年礼俗在传承中亦不断变化:除夕守岁,大多变成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收看春晚;上门拜年,变成了电话、微信拜年;跪拜变成了握手,握手变成了鞠躬或点头致意;新年扫墓,隆隆的鞭炮声和烟雾缭绕的纸钱香烛,变成了一束束美丽的鲜花祭奠......。但无论怎样变,阖家团圆、尊老爱幼、讲孝道、倡和睦的家风不变,祈福新年国泰民安、人民幸福安康的美好祝福不变。传统的文明礼节习俗,永远伴陪我们的中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