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罗学娅的头像

罗学娅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5/13
分享

刘老师的诗意人生

泸州四月,春意融融,沱江两岸,和风熙熙。4月23日,笔者在位于“城中心、江边上、公园里、医院旁”的春江酒城嘉苑,看见绿树成荫、环境幽静的退休社区内,老人们有的休闲散步,有的对弈棋盘,有的三三两两、嘻嘻哈哈地摆龙门阵,最热闹的是在多功能活动厅,很多老人兴趣盎然地吹拉弹唱,好一幅颐养天年的幸福景象。

突然,一幅静态的文人画面跃入我眼帘:一身体健硕的老人,在阅览区的“泸州作家作品专区”书柜前,专心致志地翻看着手中的书,时不时还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那全神贯注的神态,非爱书人莫属。

我轻轻地走过去,深怕惊扰他的悦读心境,打破这幅静美的诗书画面。好不容易看见他起身往书架上放书,我才趁机与他打招呼,表明了龙马潭作家协会会员的身份,开始了我们愉快的交谈。

思莼鲈叶落归根

他叫刘明贵,地地道道的泸州市人,却离家43载,年过花甲才回归故里。那是1963年,20岁的他,泸州师范学校毕业了,作为一个城市清苦家庭的长子,他可以帮助父母分担家庭重任了。于是,满怀喜悦,和他的16个同学,高唱着“愿做革命的螺丝钉”,激情澎湃地去兴文县报道。

从泸州到兴文,地理标识也就120多公里,但他们却乘坐敞篷车、大货车,在逶迤崎岖的泥土公路上,颠簸折腾了一天半,才到达兴文县,也就是现在的僰王山镇。

当时,全县只有10万人,县城人口不到4千,零零散散的街道房屋、店面,不足1公里长,是宜宾地区最小的一个县。他们在街上一走,就吸引了县城一大半人的眼球;在街上一站,就会把狭窄的街道堵断。

那天是8月2日,可县领导安排他们16日才报道,因为15日以后报道就发半个月的工资。可是,要等整整两个星期啊,住在县府招待所,睡大通铺,点煤油灯,洗冷水澡,还有嗡嗡乱飞的大蚊子叮咬,真是度日如年。幸好,招待所附近有一新华书店,上午,他们大多去书店看书,下午,街上几乎所有的店面都关门了,他们就只能到县城周边转转。

也就在那时,刘明贵他们才知道:双脚已经踏进了远古的僰王山。这里从殷代到明朝万历元年,就繁衍生息着古老的僰人,历经3千多年的风雨沧桑,到宋朝已成独立的僰人王国。北宋政和五年,僰人以高耸入云的黑帽顶山为据点,揭竿起义,被宋军用“火猴战”打败,僰王在插旗山被擒招安,从此偃旗息鼓400多年。到明朝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再次造反,明王朝派兵十四万,将僰人彻底剿灭。

没想到,在僰人销声匿迹390年后的1963年,刘明贵走进了这片长满故事的高山峡谷,开始书写他自己在这片土地上奋斗青春、收获爱情、打拼事业、经营家庭的平凡故事,这一写,就是43年。

从所谓的县城到乡村小学,没有路,他们爬山涉水,置身四壁绝崖,被葱茏的树木藤蔓包裹,耳闻飞瀑咆哮,眼见深渊奇洞。僰人所建的寨门、城堞、古城墙、古城堡和战场遗迹,无处不在,特别是那些峭壁上的悬棺,充满了神秘。

就是在这几近原始的穷山僻壤,刘明贵开启了他教师职业跌宕起伏的艰辛航程。作为一个中师毕业的老师,在当时、当地,已经是一个很大的知识分子了。但刘老师没有停下求知的脚步,执教的第二年(1964年)就报考了西南师范函授大学,那年,全县只有两名老师报名。虽遭文革干扰,但他痴心不改,坚持苦学20年,终圆大学梦,以优异的成绩,斩获西师专科、本科文凭。

学习是工作的动力,知识是生活的养分。在那个深谷里的“同心小学”,他遇见了校友侯老师。他乡遇故友,很快成知音,他们克服重重艰难险阻,永结同心,成为伉俪。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风雨同舟,并驾齐驱,双双取得骄人业绩。在家庭经营中,他们同甘共苦,齐心协力,共同养育了三个优秀的儿子。

从僰王山深谷的乡村小学,到镇上的中心学校,再到县城教师进修校;从最基层的小学老师,到县教师进修校的高级讲师,再到兴文县的第一位中学特级教师;从教学第一线,到学校校长,再到县上的教研领导;从博览群书到撰写自己的书......,每一步,他都走得那么坚实铿锵,每一步,他都走得那么自信刚强。

43年,一路走来,他殚精竭力、无怨无悔。只是在卸下担子的那一刹,他想家了,莼鲈之思席卷脑海,传统文化颇深的他,经三思而起步,踏上了最传统的告老还乡、落叶归根之途。

沐夕阳智慧选择

2004年12月,刘明贵老师正式退休了,就要离开他钟爱一生的教育事业,离开他奉献了青春和智慧的僰王镇。解甲归田,这为人师表43年的铠甲卸下来了,可这“田”,该归于何处呢?

在泸州某机关工作的大儿子希望他退休后,回归故里,在流淌着家族血脉的泸州安度晚年;在宜宾某银行工作的二儿子劝他去宜宾,说那里环境优美,文化底蕴丰厚,适合文化老人的退休生活;在美国定居的三儿子则准备在成都给他们购房,说那是省会,方便去美国。三个儿子,孝心满满,都希望他们的晚年生活幸福安宁、快乐健康。

最后,刘老师夫妇还是被浓浓的乡情征服了。回想起他们在兴文工作和生活的15700多个日日夜夜,有几多时日没有思故土、念亲人,泸州,才是最让他们魂牵梦绕的地方啊。于是,刘老师夫妇慎重决定:回老家泸州,购房定居,安放晚年。今后,就以泸州为晚年生活的“大本营”,宜宾、成都、美国等地,则是想去就去的旅游休闲之地。

心动促成行动。在大儿子、二儿子的支持下,他和老伴买下了江阳区政府家属院的一套两居室。此小区毗邻“百子图广场”,离大儿子家也就一碗汤的距离,生活方便,环境优美。退休回泸的刘老师,于2005年住进了这个新家:房子不大,但温馨雅致,主卧室与电脑室联为一体,四扇推拉木门为“梅兰竹菊”,给陋室平添了几分诗意。在这里,刘老师开始了安逸舒适的退休生活。

没多久,忙碌惯了的刘老师就闲不住了:我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为什么不能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服务社会,收获更多认同感和荣誉感呢?那时侯,还没有“初老群体”这个词,也没有鼓励社会为初老群体创造就业机会的政策,但刘老师还是走出了舒适的家门,开始了发挥余热。他经历了下海的失败,尝试了当顾问打官司的艰辛。最得意的是受聘于泸州市现代教育评估所,任专家委员会成员、学术认证中心主任。连续几年,他为开展教育咨询和教育评估跑遍了泸州市各区县的高山大河,他的敬业和专业,得到所有被评估学校和业界专家的好评。与此同时,他还与时俱进,不断涉猎新知识:电脑、博客、摄像、视频,玩得溜熟;太极、旅游、同学会、同乡会,玩得倍儿爽。他修编族谱、撰写自传。耳顺之年,一刻没闲。

说到这里,刘老师起身从书架上取出两本精美厚重的书递给我,说这就是他给自己70岁的生日大礼。

我接过来一看:《特级教师之路》,上下两集,洋洋洒洒42万字、图文并茂。年过花甲,要完成这样两本自传体回忆录,真可谓非一日之寒啊,可见刘老师文字功底之深厚。

年过古稀,他又与一出版社签订了一套情感系列丛书,以诗配图的形式,全彩页。现在已经完成并出版了《乡情》、《亲情》、《友情》和《游情》四本,深得同事、朋友和学生们喜爱。

转眼,将入耄耋的刘老师,豁达开朗,思想前卫,他想到了重新安排更加健康安逸的养老生活。

他和老伴认真考察了泸州现有的养老方式,基本上都是政府的“9073”思路模式,即90%居家养老,7%的社区养老和3%的机构养老。这三种养老方式,他都觉得各有利弊。

直到有一天,他遇见了“春江酒城嘉苑”,了解到这个项目是引进的美国持续照料退休社区(CCRC)模式,融合了“9073”的所有元素,还增加了医养结合和旅居养老等新内容,与他寻求的养老生活模式非常契合。之前,他曾两次到美国三儿子处省亲,在那里,隐隐约约也听说过这样的养老模式。网上咨询美国的三儿子,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刘老师做出了智慧的选择:入住春江酒城嘉苑。

进嘉苑诗意盎然

2019年9月24日,刘老师欢欢喜喜地购买了“春江酒城嘉苑”的养老会员卡,正式成为春江会员。购买现场,他即兴赋诗一首:

泸阳中心出福地,沱江边上塑新城。解甲归田去何处,酒城嘉苑美风景。

医养结合护康健,学乐一体迎星辰。春江爱心老吾老,岁月芬芳到百旬。

2021年10月“春江酒城嘉苑”隆重开园,刘老师荣幸地成为了第一批入住嘉苑的会员。

算算时间,也有小半年了,我正要问及他入驻嘉苑的心得,就见走来两位七十多岁的老者,手里拿着本子和笔,请刘老师斧正修改过的诗稿。

我忙叫他们坐下切磋,自觉让在一旁静观。从他们的谈话中,我得知:此二人都是酒城嘉苑的会员,自称是刘老师的学生,他们初学写诗,兴致很高,昨晚8点多了还上刘老师家请教,尔后,遵照刘老师的修改意见进行了认真修改,今再请刘老师点评作业。

原来,刘老师住进嘉苑后,生活规律,心态平和,人缘极好,倍受尊重。每天,或漫步社区花园,或小游沱江柳岸,或组织老朋友聚会,或参加社区活动。每有所得,都写成美诗,配上他拍的照片,发在QQ空间,与挚爱亲朋分享。

渐渐,他发现诗苑会员中,喜欢诗书画者,大有人在。于是,主动联系管理人员,助推成立了“春江诗书画社”,义不容辞地担任了诗歌小组的负责人。新年伊始,积极组织并参与了春江诗书画社的“迎新春、开新局”诗书画展。这是酒城嘉苑开园后的第一届诗书画展,通过这次展览,刘老师感受到了这个大家庭浓郁的文化气氛,看到了不少热爱写诗的老年朋友。

但这些爱好者水平参差不齐,有待规范和提高。于是,他本能地发挥出特级教师的特质:开办培训班,让更多的会员学写诗、写好诗。他针对老人们的特点和文化基础,精心备课,自制教案,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开讲两次,一次是《怎么写诗》,一次是《怎么改诗》。

听了刘老师的课,嘉苑里喜欢写诗的老人更多了,很多老人写了诗稿,就去请刘老师指教修改,虽然这些诗大多只是顺口溜,但刘老师从来不嫌弃,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人请教,他都像现在这样,亦师亦友、悉心指点,哪怕是晚上八九点钟敲门,他也从无怨言。

腹有诗书气自华。刘老师无愧于特级教师,无愧于为人师表,耄耋之年入嘉苑,诗情画意更盎然。

当我以赞誉之情夸奖他时,他却非常淡定地引用了一句孔子之言自喻:“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是啊,把几十年所学的知识默默牢记于心,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于刘老师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临别,刘明贵老师送我一本他新出的诗集《逸情》,还随兴为此次采访赋诗一首:

龙马跃春江,墨客聚一堂。采风起云涌,养老谱新章。

情深唤四域,义真播八方。乐颐树典范,嘉苑有担当。

刘老师的人生充满诗意,刘老师的诗意人生,在春江酒城嘉苑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