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罗学娅的头像

罗学娅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6/02
分享

抗战老兵李龙泉

九月的北京,秋高气爽、艳阳高照;天安门广场,红旗招展、鲜花怒放。那是2015年9月3日,世界瞩目的一场气势恢宏的阅兵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为主题的大阅兵。受阅1.2万人,动用了40多种型号装备500多件,20多种型号飞机近200架。在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的50个方(梯)队中,2个抗战老同志的乘车方队成为这次胜利日大阅兵的一大亮点。这些抗战老兵平均年龄都在90岁以上,他们个个精神矍铄,身穿标有当年部队番号的仿制军服,庄严地举起右手,向全国人民敬军礼。

在这个令人震撼的抗战老兵乘车方队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李龙泉,他是两年前,我参与助力并见证的一个真实故事“老兵回家”的主人翁。

那是2013年初春的一个夜晚,在红十字会工作的我,接到一个社区干部的电话,向我打听卫生局一个李姓的同志,说是帮助一个阔别家乡70多年的抗战老兵找“家”。于是,我加入了这支志愿者队伍,助力“老兵回家”。

幸运的是我们的志愿活动成功了,就在那年清明节前,“抗战老兵李龙泉回家了”!寂静的双凤驿红土村突然热闹了起来,李家大院子的男女老少,收拾房间,打扫院落,推豆花、打糍粑、炸酥肉,杀鸡剖鱼,好不热闹。

上世纪20年代初,排行老三的李龙泉就出生在这个李家大院子,抗日战争爆发那年,少年气盛的他毅然决然地跟随百万川军,告别家人、背井离乡,英勇出川,守土抗战,这一战,就是整整八年。350万川军,占了全国参战将士的五分之—强,在空前绝后的抗日战争中造就了“无川不成兵”的不朽传说。李龙泉就在这支壮烈的川军中,出生入死、浴血奋战,亲眼见证了 64万多川军将士在自己的身边英勇伤亡,惨烈牺牲,以致抗战胜利了,残酷的血腥阴霾还久久挥之不去。

他和幸存的战友,没有忙着脱下军装回家乡,而是留在了他们所在部队当年的主战场:安徽狄港、南陵、丁桥、木镇、乌义塘、池州殷家汇和青羊县陈家大山一带,掩埋战友,看守墓地。

后来,李龙泉就在这里--一个距四川千里之遥的安徽青羊县陵阳镇的小村庄安了家,一边过着艰难却平静的农耕生活,一边伴陪着长眠在这里的川军战友。60多年过去了,他在这里养育了五儿五女,建立起了一个50多人、五世同堂的大家庭,但却与生他养他的四川老家的亲人们失去了联系。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而今,抗日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当年的战场已经变为肥沃的桑田,那支曾经强大的抗战川军,幸存者早已是屈指可数。尽管社会对他们越来越认可,国家对他们越来越重视,人民对他们越来越爱戴,但随着年事增高,他们的乡愁越来越浓烈,叶落归根、回家省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为了弥合这一历史的伤痛,帮助这批因战争流落他乡的抗战老兵在有生之年实现回家的梦想,2011年,深圳成立了关爱老兵的“龙越慈善基金会”,他们的行动得到了湖南、广西、安徽、陕西、重庆以及云、贵、川等地志愿者的积极响应,志愿者们凭借李龙泉对老家隆昌的点滴模糊记忆,借助网络和现代通讯平台,通过三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圆了这位年过鲐背的老兵近80年的游子梦:回家!

李龙泉回家了!安徽志愿者为他披挂上写着“民族脊梁 抗战老兵”八个大字的鲜红绶带,敲锣打鼓地把他送到机场;客机上的播音员用甜美的声音把他介绍给各位乘客;重庆的志愿者打着“欢迎抗战老兵李龙泉回家”的横幅,捧着艳丽的百合花在机场迎接;成都的志愿者亲自驾车把他送到隆昌。

李三爷回家了!几个50多岁的侄子一声“三爷”迎了上去,久违76年的乡音是那样的神奇,一下子渗透了李三爷的整个心扉,甚至渗透了他的每一颗细胞。百感交集的李龙泉激动得不知如何是好,拉拉这个侄子的手,摸摸那个侄孙的头,不停地说着一个字:“好”!“好”! 76年从未见过面的亲人们,今天终于见面了,他能不说好吗?多少回在梦里与家人团聚的境况,今天终成现实,他能不说好吗?

冒着清明时节的纷纷细雨,李三爷在七八个侄子侄孙的陪同下,匆匆行走在通往回家的乡间小路上。少年抗战离故土,92岁才又得以踏上这片土地,此时此刻的李龙泉,精神矍铄,脚下湿漉漉的田坎路,虽然泥土上铺着一层厚厚的水泥板,但他却强烈地感觉到了故土的温馨,闻到了那扑鼻而来的乡土芬芳。远远地望着那一条时常出现在梦景中的山脉,看着那一条时常荡漾在心中的冲田,当年杜牧那种“欲断魂”的心境早把他的整个胸襟填满。

突然,他揉揉湿润的双眼,指着那山坡脚下的几间破旧土坯房:“到家了,到家了”!这就是生他养他十多年的家,这就是让他魂牵梦绕76年的家。是啊,不管你飞得多高,不管你走得多远,家,就是你永远的牵挂,因为你的根牢牢地扎在这里,你血脉流淌的源头永远在这里。

李龙泉加快了步伐,迫不及待地来到这个破旧的土坯房前,绕着它里里外外看了个遍,他似乎想在这里寻找到儿时的童年趣事,想在这里重温到父母的家风族训,想在这里体会到兄弟姊妹的手足情谊。然后,他庄严的再次整理衣冠,举起右手,端端正正地在老屋前行了一个隆重的军礼,以示一个老兵对“家”的最高敬意。

绕到老屋的背后,在侄子们的指引下,李龙泉踏上了泥泞的红土小道,穿过一片翠绿的竹林,来到一个隆起的土墓前,无限情深地凝望了许久,几乎是用尽全身的力气,从心底迸发出一声:“妈,三娃儿回来看您了!请饶恕儿子不孝,76年了才回家看您!”这一声从心底迸发出来的“妈”,在老兵心中足足酝酿了76年,今天,终于在母亲的坟前伴随着横飞的热泪迸发了出来。躺在泥土中的老母亲,您听见了吗?您的三娃儿在喊你,他知道您躺在这里等待您最牵挂的三娃儿已经很久很久,想必您今天泉下有知,听到三娃儿这声苍老的“妈”,也一定无限欣慰吧。

92岁的李三娃儿腿脚已经有些不灵活,他不能双膝跪下来给朝思暮想的母亲礼拜,但他还是吃力地弯下腰,为母亲点燃香烛,化去纸钱,“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躺在泥土中的老母亲笑了。

老兵李三娃儿亲手在母亲的坟头添上了几把新土,再凝重地掏出手帕,认真的包了一包老家的黄土,小心翼翼地揣在怀里,他要把这一包带着母亲气息的热土带在身上,让它伴陪永远!

在老兵回家省亲期间,我抓住一切机会,对他进行了多次采访,有幸聆听这位从淞沪战役一直打到抗战胜利的老兵讲述他亲身经历的震撼人心的抗战故事。

李龙泉原名李佑仁,1921年冬月出生在隆昌县双凤驿红土村李家大院,16岁那年应征入伍,扛起钢枪,走上了抗日前线。

“我被招入刘湘部队,编到第三战区50军144师431团3营8连,战区司令是顾祝同,军长是郭勋祺,师长姓唐,团长是李子千……,”老人刻骨铭心地记得76年前初到部队时的情景,他不仅一口气说出了部队的番号,就连战区和军、师、团长的姓名都还记得清清楚楚。

他说:“我们从隆昌到重庆,在朝天门码头上船,顺长江一路下行,到了武汉才正式穿上军装。”

换装后,就开始了集训。那时候,他才知道“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原来日本帝国主义在6年前(1931年)9月18日,就开始了侵略我国的东三省。今年(1937年)7月7日,又在卢沟桥附近制造了“七七事变”,并以此为起点,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是可忍孰不可忍,举起钢枪、团结一致,开始了全面抗战,我们保家卫国,不怕牺牲,坚决把日本鬼子赶出大中国。

他们满怀抗日激情,很快投入了淞沪大会战。这场激战,从1937年8月13日打到11月12日,中国军队80万人参战,20%以上都是川军,中国方面宣布伤亡30万人。日本军队30万人参战,宣布伤亡4万余人。三个月的激战虽然是以上海沦陷而告终,但却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中国正式向世界宣告:抗日战争真正的、全面的开始了。

从这一仗开始,整整八年,从16岁,打到了24岁,李龙泉跟随川军,先后在武汉、南京、芜湖、昆山、广德、宣城、池州、南陵和青羊等地打了很多仗,他最刻骨铭心的就是在他现在生活的青阳县陈家大山打的那一场大仗。

他说:那一仗,伤亡十分惨重,我们川军死了很多人,战火熄灭后,漫山遍野看不见绿色的一草一木,举目一望,全都是烧焦了的泥土和树根桩桩,阵亡川兵,尸骨遍野,甚至重重叠叠,多得数不清个数,根本就没有那么多地来埋葬尸体。

那是1938年7月,武汉沦陷后,日军大举进犯大西南,其兵力与物资供应,主要依靠长江航运。

陈家大山扼守长江黄金水道,战略位置十分特殊。李龙泉所在的川军,固守陈家大山,奋力阻止日军船只上行。

日军船只受到几次阻击后,恼羞成怒,加大火力,集中了大炮数10门,对准陈家大山中国军队固守的阵地,寸草不留地狂轰滥炸,阵地上的川兵,整排整连的阵亡,真是太惨烈了。

每次讲起那一仗,老人的双眼都饱含悲泪,他说:在那次战斗中,我亲眼看见一块弹片从王连长的左眼飞进去,后脑穿出来,王连长顿时就满脸血肉模糊,缺了半个脑壳。

他还说:一颗炮弹落在我身旁炸响,我当时就以为自己没命了。没想到,炮击之后,我还有知觉,当我从滚烫的泥土中抬起头来的时候,看见身旁的两个战友都被炸死了。我赶紧抖抖身上的焦土,活动一下四肢,真是万幸,炸弹把我的帽子边边都炸飞了,我还一块皮都没伤着。

“三爷,那时你才17岁,看见身边那么多战友被打死,就一点不害怕吗?”大侄子掰着指头,算着老人当时的年龄问道。

老人果断地回答:“打日本鬼子,保家卫国,有啥子害怕的。日军的大炮一停,我们活着的官兵就像疯了一样,吼叫着跳出战壕,冲向敌人,拼命厮杀,我还活捉过一个俘虏呢。”说到这里,他不无自豪。

“我们144师当时有千余人,那一仗下来,剩下的不足一个排,现在还活着的就只有我一个了。”老人对阵亡和死去的战友充满怀念。

李龙泉人小机敏,英勇善战,而且枪法很好,左右手能同时使双枪,还会使轻机枪、重机枪。他很快被上司看中,两年后,调到144师431团团部,给团长李子千当警卫员。

他说:我们一共5个警卫员,每天鞍前马后跟在李团长身边,到各个营房去检查,到各个战场去督战。沿途,经常碰见日本飞机一群一群的在天上飞来飞去,每当那个时候,我们就要赶快掩护团长,要么趴在山林中,要么趴在战壕里,一动也不敢动。鬼子的飞机飞可厉害了,脚脚上有四个小船,可以停在水上面,所以我们不能躲在湖边。

二侄子虽然年过花甲,但在老辈子面前还是有点俏皮,他问:“三爷,给团长当警卫员比当兵吃得更好吧?”老人也十分可爱地笑道:“当然哦,在连队当士兵,每顿只有一个菜,在团部跟着团长吃小灶,每顿都有三四个菜。只是要等团长吃完了才能去小厨房吃。不过,连长和排长、司务长还是开的小灶。”

他还告诉我们:士兵都是穿草鞋,团长穿的是力士鞋,警卫员也发了力士鞋,但我很久都舍不得穿,就给他们说还是穿草鞋好,走路轻巧,打仗跑起来不溜不滑。

“漫长的8年中,总有不打仗的时候吧?没打仗的时候你们又干些啥子呢?”小侄子带着几分好奇问三爷。

老人说:不打仗也没得轻松的时候,每天早上5点多钟就吹起床号了,每个人都要起来下操训练,晚上8点钟就吹号、熄灯、睡觉,养精蓄锐,一有战令,打起背包就出发。

老人还说:部队纪律很严,决不允许当逃兵,我们团的警卫排就要负责抓逃兵。有一次,抓回来一个带枪逃跑的士兵,当场就给枪毙了。如果是没带枪跑的,虽然不会被枪毙,但要受到严厉地处罚,最轻的就是打屁股,我看见有几个抓回来的逃兵,屁股都被打出血来了,还得照常训练。

老人在给我们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右手不时轻轻地抚摸着安徽志愿者给他披挂在胸前的红色绶带,绶带上写着“民族脊梁、抗战老兵”八个金色的大字,这八个大字,让他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李龙泉老人说:我们李团长才是真正的民族脊梁,他不仅是一位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的抗日将领,还是一个很有血性的中国军官,也是我在8年抗战中最敬佩的一位长官。

1940年10月19日,蒋介石指使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名义致电八路军朱德、彭德怀和新四军叶挺、项英,强令将在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1个月内开赴黄河以北。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据理驳斥国民党的无理要求,但为了顾全抗战大局,仍然答应将皖南新四军部队开赴长江以北。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9千余人,在叶挺、项英率领下开始北移。

就在那时,李龙泉所在的第三战区奉蒋介石密命,要在皖南将新四军全部“解决”掉。

1月6日,当新四军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第三战区的7个师约8万人奉命突然袭击,双方激战了7天7夜,新四军终因众寡悬殊, 弹尽粮绝,大部壮烈牺牲,少数被俘,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看见新四军阵亡如此惨重,李龙泉所在的431团李子千团长和432团的张团长,下令将围截住的2000余名新四军放走了。他们说:我们和新四军都是中国军队,应该联合起来,一致抗日,绝不能中国人自己打中国人。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老人说:这一仗,我们打得非常痛心。最让他痛心的是,蒋介石知道431团和432团放走了新四军,勃然大怒,派人将李团长和张团长带到了南京雨花台,执行了枪决。

作为李子千团长的随身警卫员,李龙泉当年也跟到了南京,亲眼目睹了李、张二位团长被枪决的悲壮一幕。李龙泉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更把团长的话记在心里:一致抗日,不打中国人。以至于在抗战后期,部队安排他负责战场督阵,就是在战场上发现谁退后、谁投降、谁逃跑,就立即枪决谁。但他的双枪都是用来吓唬人的,极少打得准。

大侄子不解地问:“三爷,8年抗战胜利了,你们就可以脱下军装回家了,你为什么不回老家隆昌,而去了安微青阳县呢?你知不知道爷爷奶奶天天都在盼望着你回家哟?”

“那个当兵的不想回家,8年2900多天,没得那一天不想。可我们忘不了死在青阳的成千上万的战友,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渗透着他们的鲜血,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凝聚着他们的灵魂。

350多万川军啊,大部分都牺牲了!安徽青羊县陈家大山一带,是死的最多战友的地方,我要留在这里,陪伴我的战友。”

一个老兵见证一段历史,一段回忆讲述一个故事。92岁的李龙泉身体硬朗、思维敏捷,腰板挺直,能吃能喝,能睡能讲,他的讲述,就是中国的抗日故事。

“今年4月,当年父亲部队的郭勋祺军长的女儿一行十几个人还特地从成都到安徽来看望了我父亲,我父亲很高兴、很感动,说军长没有忘记他。”儿子跟大家说。

李龙泉老人更是深深地感谢国家,感谢社会。说他现在生活得很好,政府对他们很是照顾,儿女们对他也很孝顺,他的衣服都是大儿媳妇洗。他不愿意麻烦儿女,坚持独立生活,说:每天自己想吃什么就弄什么,很方便。

这时,儿子又插话:他老人家就是闲不住,每天还要拿起扫帚打扫屋子。

老人呵呵一笑:“每天做点事,动一动,也当是锻炼身体。” 随着三女儿曾孙的出生,今天的李龙泉老人,已经是五代同堂了。

2015年,94岁的李龙泉,在“9·3”抗战胜利纪念日前夕,获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全国21万名抗战老战士、老同志颁发的表彰他们的历史功勋、彰显他们的荣誉地位的纪念章。获得这枚沉甸甸的纪念章的有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各地游击队健在的老战士;有抗日战争时期从事地方工作和地下工作的健在的老同志;还有李龙泉那样的曾在国民党军队参加抗战并于以后参加革命工作及回乡务农的老战士、老同志。大家同是英雄,共享荣光。

李龙泉无比激动,他说他一生最大的两个愿望都实现了:一是回家省亲,二是得到认可。他和他的川军战友们今生无憾了。

是啊,和平与战争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战争时期人们期望和平,和平时期的人们同样不能忘记战争。

抗日战争——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记,因为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的苦难最深,“抗日”这个词在中国已经不是简单地对那段屈辱历史的纪念。它已经是一种精神,一种激励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9月3日那天一大早,李龙泉就换上那件他最爱的军装,佩戴上那枚无尚荣光的纪念章,来到村口当年川军431团的团部旧址照了一张相。这张照片的背景有一块石碑,上刻着董必武副主席1965年在此的题诗:“富贵陵阳镇,风流谢家村,乡居皆瓦屋,聚落似林园,抗日遭蹂躏,生涯有复翻,人民新作主,迅扫旧巢痕。”

抗战老兵李龙泉正在这块曾经“抗日遭蹂躏”的土地上,幸福地安享晚年。

2015年9月于隆昌

延伸补语:2018年10月10日,抗战老兵李龙泉,在安徽谢家村家中安详辞世,享年97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