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罗学娅的头像

罗学娅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6/18
分享

长江万折向东流

初冬的阳光,比以往来得稍晚一些,但柔和、温暖,照在身上格外惬意。难得儿子休息,正好驱车送我到内江去参加一个征文颁奖会。

会议10点多就结束了,邻坐的文友约我去参观范长江纪念馆,说今天是记者节。

记者节,在中国是除了“护士节”、“教师节”之外的第三个行业性节日,是为表彰和感谢记者为社会所做出贡献的一个特别的节日。我当报社通讯员多年,居然忽略了这个节日的具体时日,真是不应该。

记住了:今天,2021年11月8日,第二十二个中国记者节,亦是新闻巨子范长江等创建“中国青年记者协会”84周年的纪念日。

毫不犹豫,我立马叫儿子驱车前往。沿沱江而行,一路微风拂面,暖阳和熙,12公里的距离,不知不觉就到了。远远俯瞰范长江纪念馆,宽阔的场景迂回起伏,小青龙河穿流而过。青竹掩映的范长江生平事迹陈列馆,看外形,犹如一张半卷的报纸,吸引我们快快去翻开它,以敬仰之情去阅读“长江”万折向东流的动人故事。

112年前,范长江就出生在这座位于内江县赵家坝村的川南民居,堂屋正中悬挂的对联“状元及第辉华屋 范氏家中济义田”告诉我们,他是范仲淹的第三十一代嫡孙,自幼跟着很有名望的秀才祖父习文识字,听他讲先祖范仲淹的故事,跟着他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地诵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潜移默化中,将爱国为民的种子深深埋在了心底。

18岁那年,范长江考入中法大学重庆分校。该校由吴玉章为适应革命形势发展需要而创办,主要任务是传播马列主义,培养革命骨干。杨尚昆、罗瑞卿等共产党的高级将领都是该校学生。范长江在这里接受了反帝反军阀的思想,明白了要国富民强,必须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反动军阀。他和同学走上街头,参加示威游行,开展反帝反军阀的宣传讲演。“南京事件”发生后,范长江他们遭到反动军阀的血腥屠杀,身受重伤的范长江,被反动军阀全川通缉。他被迫离开重庆,来到武汉,加入贺龙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20 军教导团,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八一南昌起义。

1932年秋,23岁的范长江考入北京大学,有着革命经历的他,在知识的海洋里,如鱼得水,从1933年下半年起,就正式为北平的《晨报》、《世界日报》等撰写新闻通讯稿。他犀利的笔触,全新的视角,受到当时在全国知名度很高、影响力很强的《大公报》关注,并应邀为其写稿。范长江不负众望,多篇具有独到见解的文章很快在《大公报》刊发,受到好评。

“手无寸铁兵百万,力举千钧纸一张,”本是范长江写来赞扬和形容鲁迅先生的诗句。没想到,当社会各届人士亲眼看见范长江以丰富的新闻实践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新闻奇迹之后,这句诗就成了各届人士对范长江最贴切的赞美。

1935年5月,25岁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开始了他著名的西北之行。他历时十月,行程12000公里,跨越四川、内蒙古等五省,以极大的爱国主义热情,沿途给《大公报》写了大量的反映当地人民备受煎熬压迫、各界抗日激情高涨以及工农红军坚持战斗的通讯,并汇集成了著名的《中国的西北角》一书,掀起抢购狂潮。他以写实的笔法公开、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踪迹,成为在国内报纸上公开如实报道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增进社会各界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了解的第一人。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范长江毅然决定:“本人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到西安去,一探中国政治之究竟。”次年2月2日傍晚,范长江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乱军丛中,顶风冒雪,涉险抵达西安。《大公报》在显著位置登载了范长江赶写的文章——《动荡中之西北大局》。该文像一枚炮弹,冲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不仅报道了西安事变的真相,而且清楚地传达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主张,轰动全国,成为突破新闻封锁, 敢于揭露西安事变真相,向国统区报道“西安事变”真相的第一人。

1937年2月9日,范长江到达延安,在博古和罗瑞卿的陪同下,深入了解陕北情况。当晚,毛泽东主席会见了他,就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当时共产党的总路线、总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建议范长江利用《大公报》的影响,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范长江由此成为除美国记者斯诺外,以国统区新闻记者名义进入延安采访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并如实报道陕北革命根据地情况的第一人。

年轻的范长江,一腔热血,满腔正义,创造了“三个第一”,成为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出色的领导者。1937年11月8日,在周恩来的直接指导下,范长江与中国文化运动的先驱胡愈之等,组建了“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即中国记者协会的前身,也成为了今天的中国记者节。

范长江是参加过南昌起义,第一位报道红军的国统区的新闻记者;是在抗日战争中活跃在各战区的战地记者;解放战争中,他跟随毛泽东转战陕北,亲眼看到毛主席指挥三四万人,打败胡宗南二十余万人;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范长江带领一批“新闻兵”,跟随解放军先头部队进入北平,奉命接管国民党在北平的各新闻单位,组建北平解放后的第一张党报—-《人民日报·北平版》,成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范长江带领着一支年轻的记者队伍,培养他们不遗余力,指点他们编辑文章时,在政治思想、方针政策上严格斟酌,文理逻辑上认真推敲,连字都要写得工工整整。最重要的是,他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当时,北平市委书记彭真认为市委刚刚进城,百废待兴,人手紧缺,设想《人民日报·北平版》先出对开两版。范长江却立下了出四版的军令状:“保证报纸不出大错误,保证每天只睡4小时,完不成任务愿受处分。”那时报社闹稿荒,范长江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决胜于社门之外”。他把能派出去的人都派出采访,抓稿子,几个月后,稿子源源而来,报社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让《人民日报·北平版》在新中国成立的筹备期和建国初期,以及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发挥出了及其重要的耳目喉舌作用。1950年1月,范长江被任命为《人民日报社》社长,还先后担任过新华社总编辑、新闻总署副署长等重要职务。

无论职务高低,范长江的新闻原则始终未变,他说:在精神上,记者就“应当念念于职业的神圣,一管笔除了服务于国家人民的公共利益之外,不容曲用”。就这样,他坚守初心,兢兢业业地为我国新闻事业奋斗了几十年,恰如滚滚长江,无论一路有多少激流险滩,都万折不挠,一路向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范长江的故事,在陈列馆内的“少年时期、求学之路、西北之行、新型记者、红色报人、科技之光、长江滚滚”7大篇章展示得立体鲜活,让我动容;一张张历史重现的图片、一组组弥足珍贵的史料,生动再现了范长江不断追求光明、追求进步的新闻记者人生。

走出陈列馆,举目环视,惊叹“范长江纪念馆”不愧于记者之家,无处不新闻。

长江大课堂,外形似书架,主题墙似堆叠的书籍,地面是一条绵延不断的长江水。展架上,一个金光闪闪的奖杯格外引人瞩目,这是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特别制作的一个全国唯一的没有获奖者名字的“范长江新闻奖”展示奖杯,历届获奖者的照片围绕四周,他们都是这项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项的获得者。中宣部批准此奖项为全国常设性新闻奖,从1991年起每三年举办一次,2000年起改为每两年一次,2005年与韬奋新闻奖合并为长江韬奋奖。

长江新闻林,由全国20多家主要新闻媒体记者在2014年植树节栽种,如今,小树已成华盖,四季长青,郁郁葱葱,在范长江家乡的土地上生生不息。

新闻广场,气势恢宏、文韵悠长。广场边的莲池,虽然只有一池残荷,但一点儿不失它高洁的风骨。还有象征笔和报纸的青竹长廊,石刻景观墙的浅浮雕,无不闪耀着范长江记者人生的光辉。

跟随着络绎不绝的人流,我和我的同行者,在这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向挺拔而立的范长江雕塑敬献一个花篮,在朴素典雅的范长江百年故居前合个影,把红色基因融进血液,把记者节留驻心田。

致敬,范长江!致敬,中国记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