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甲辰龙年的第一个圆月夜,早早地就从易安君婉约的词曲里跳了出来,将落日余晖熔化成了金子,一片赤红璀璨了暮色云彩,围合着玉盘般的圆月,点亮了烟火中的隆昌小城。
我和千千万万个小城市民一样,欢欢喜喜地吃过大年饭,邀邀约约地扎进不夜城。虽然燃放鞭炮的禁令不减,但大年夜的小城仍然流光溢彩,煜煜生辉。行径其中,不知不觉就走进了一幅欢乐祥和的喜庆年画。
这是一条再也熟悉不过的街道,右边是儿子曾今上学的隆昌一中,其前身是建于清嘉庆六年(1801年)的莲峰书院;左边是建在隆昌的内江市第一社会福利院,里面住着很多幸福的老人。屹立在大街两则的行道灯杆,高高悬挂着喜气洋洋的大红灯笼,红红火火,焕发着浓浓的年味。
最璀璨光亮的是街道正前方那座巍峨矗立的天运楼。它是10多年前,在明朝时期一个天外来客点定的坐标上建造起来的一座仿清塔楼,八角八面,高12层,82.55米,顶部攒尖直插云霄。各种装饰灯光,让它容光焕发,煜煜生辉,无愧是一颗来自太空、镶嵌在隆昌城市中心的闪亮“星星”,更是一颗镶嵌在巴蜀心脏闪亮“星星”。
那年,是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官府割泸县2里、荣昌4里、富顺14里在隆桥驿置县,取名“隆昌”,寓意“兴隆昌盛”。没想到,一个小小县城的设置,竟然引来了一场浪漫的流星雨,雨过留下一颗紫褐色的小“星星”,隆昌人识它为镇县之宝。
它就是那颗从天而降,落地在当时县城西北郊外道观坪的铁陨石。它其貌不扬,长得像圆锥,体重300斤,清乾隆年间曾被当作“神物”供奉,迄今为四川省已知最大、保存时间最长的铁陨石,珍藏于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
说来也怪,隆昌县城郊外的道观坪,自从来了这位“天外来客”,烟火气息就日益浓郁了起来,就在这它的眼皮下,“文庙坝”、“小南门”市场逐渐形成,二五八赶隆昌,吸引着四面八方大大小小商人小贩和赶集的黎民百姓。长在它脚下的“莲峰书院”和“考棚”,仿佛文曲星高照,琅琅书声滋养莘莘学子,开科取士涌现仁人志士。
就是这颗小“星星”,在“以弹丸之地而当六路之冲”的小隆昌,见证了驿道畅通、商贾云集,见证了兵荒马乱、匪患肆虐。它亲眼目睹了日本飞机轰炸隆昌,也痛惜过瘟疫阴霾笼罩小城。它欣喜看见五星红旗隆昌飘扬、改革开放民族复兴。在逐梦的新时代,天运楼在它落脚点定的坐标上,应运而生,成为美丽隆昌北关景区最具关注度的网红打卡新地标。
此时此刻,夜色中的天运楼,在地面9层布展的陨石博览馆已经闭馆,但我听见每一个闪烁着灯光的窗户,都在讲述着“人间烟火气,最扶凡人心”的故事。
年前,我和几个同学有幸登上天运楼,原本是可以乘电梯直上顶层的,但我们还是兴致勃勃地步步登高,每一层,都细细观看,近300颗实物陨石,让我们为之惊叹。特别是那颗隆昌铁陨石,明明知道它是仿制品,但丝毫不减我们对它的仰慕,它的幻影成像图足够扣我心弦。展厅墙面的宗教文化展示,顶层的铜铸铭文钟,大量古今中外对天文研究的成果资料和实物图片及简介,无不延续着历史的文脉,振奋着腾飞的激情。站在天运楼的顶层,俯瞰美丽隆昌城景,自豪感、幸福感油然而生。
大大小小的超市酒楼、影院歌厅,霓虹灯闪烁,与天运楼遥相呼应。广场的大妈大嫂,五彩缤纷、霓纱飘舞。车水马龙中,一辆环保车喷洒而过,光亮平坦的街面,竟然倒映出一道七色彩虹,真让人分不清人间天堂了。
福利院里,传来了文艺志愿者慰问演出的悠扬的歌声:
“都市的街巷已灯影婆娑,社区暖暖流淌的欢乐,
远山的村落火苗闪烁,渐渐明亮小康的思索,
灯火灿烂的中国梦,灯火荡漾着心中的歌......”
我陶醉了,仰望灯火里的天运楼,它更加壮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