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古山,一听就是一座有故事的山。汉古山上的汉王寺,那就一定更有故事里的故事了。
沐浴着秋日暖阳,我满怀好奇,探访汉古山,去寻找它远古而神秘的故事。
一
这是一座矗立在川东南岭谷区连绵浅丘之中的一座小山,典型的亚热带湿润气候,让这片山地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植被郁郁葱葱。丰富的长江水系,滋润着这里的一草一木,绿水青山相得益彰,烟火人家宁静祥和。
汉古山长在龙城泸县太伏镇东南部的林桥村,由青龙爪、鸣虎、楠木三个古老的小村庄组成。一听这三个气吞山河的组成元素,山谷里就恍若回荡起一个浑厚的声音:“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奇花初胎,矞商皇皇。天戴其苍,地履其黄。”当年梁启超先生挥毫疾书《中国少年说》,不会是受到这片山水的启示吧?要不然,怎么会如此形象逼真呢?
汉古山虽然地处浅丘地域,但却因高低起伏较大,旱涝灾害时有发生。幸而此山盛产青石,就地取材修桥铺路,也能抵御一些天灾,造福一方生灵。
村里的两座青石平板梁桥告诉我们:它们始建于清代、至今还发挥着泄流和交通的重要作用。一座是5墩6孔的母猪桥,长15米,宽1米;一座是两墩3孔的李子桥,长8米,宽1.3米。两桥均呈东北朝西南的走向,每一个桥墩均有龙形圆雕装饰,龙头雕刻简洁生动,龙尾呈锥状翘立。这两座青石桥均是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泸县龙桥群”后,其中母猪桥成为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桥下小河流水潺潺,两岸农田稻花飘香。沉甸甸的再生稻正待收割,鱼虾在稻穗下嬉戏,不时溅起细细的水花。
顺着宽敞平坦的太白公路,再进入社社通的水泥路,远远看见汉古山在这一大片稻虾田前方挺拔的英姿,我们的车便随着山峦的起伏,驰入峻秀峰岭,盘山而上。
“到了”。仰望“汉古山”三个金黄色的大字,镶嵌在简易而庄严的山门之上。进门便是林桥村的村民活动中心,几个老者,围坐品茶,休闲聊天。
从活动中心中间的青石阶梯拾级而上,我心中顿生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是在青石之乡---隆昌长大的,常年行走在青石铺成的古驿道上,那种凹凸圆润、风化沧桑却又十分坚硬的青石板(条),一看就知道它们身上的烙印,是千年历史岁月的痕迹。隆昌与泸县这边同属川东平行岭谷区华蓥山山脉向西南延伸的低山丘陵,所藏青石质地十分相似:色泽青灰,坚韧细腻,耐候性强,具有很强的抵御风化和自然环境的能力。从此阶梯的风化磨损程度,说它历经千年风雨,完全可以毋庸置疑。
二
汉王寺,终于屹立在眼前了,我虔诚恭敬地瞻望,这座绿树簇拥着的建筑,宛如一位沉默的老人,安静地坐落汉古山上,早已与这片青山融为一体。
青石基脚,青石墙裙,青瓦白墙,看似并没有什么特别,甚至没有我想象中的古刹风貌。
细看寺庙旁边的功德碑,才知道这是当地村民在己亥年初夏集资捐的款,在原庙寺屋基上重新修建的。碑上可见,捐款者多王姓,金额从上十万元到几十元不等。明朗可见,在那年刚刚遭遇了一场病毒袭击后,村民对幸福安康的祈愿,还有对汉王的崇敬。
寺庙对面的小房子,大半截都是陈旧的青石墙。这些青石,大小不一,厚薄不均,有的凹槽很深。当地老乡告知:那是上世纪60年代中叶,遭遇特殊时期劫难时,村民们为了保护一些汉王寺的青石物件和石碑,故意修成的存放农具的简易房子。
仔细一看,果不其然,这个房子的墙体都是一块块大小不均、形状各异的陈旧青石所砌成,有石碑、碑座,还有猪槽、磨盘等,它们残缺的身躯,依然坚硬,努力向来往过客讲述在自己身上曾经发生过的故事。的确,它们身上,都有着隐隐约约、深深浅浅的文字和花纹。同行文友或用手机电筒,或用放大镜仔细辨认,看出了两三块是功德碑,上面依稀可见捐款金额和姓名,基本能够辨别出是建国后不久的一次翻修捐款。
从屋内到屋外,从墙里到墙面,我们一行人都仔仔细细地端详,认认真真地琢磨,试图不放过任何一点有价值的蛛丝马迹。但还是遗憾,几乎没有没找到汉王寺远古的历史记载。但村支书却很有底气地说:“汉王寺就是建于汉代”,这是林桥村5000多村民世世代代口口相传的定论。
这里的老人,饭后茶余聊得最多的就是汉明帝刘庄,说他是一个少有的贤明皇帝。他在登基前(43年)就被封为东海王。57年登基,在位18年,为政苛察,吏治谨严,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境内安定,户口滋殖。全国人口从2100多万,激增至3400多万。在人口激增的同时,扩大疆域,击败北匈奴,收复西域,平定西羌之乱,吞并哀牢国,使康藏高原百余国归附。时人颂曰“赫赫盛汉,万国震惧”,汉明帝与其子汉章帝时期并称“明章之治”。
汉明帝心胸开阔,兼容并蓄。在位时,派遣使者秦景、王遵等13人去西域访求佛道。把佛教“引进来”,将佛教的种子播撒到华夏大地。这才有了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开端,有了流传十分广泛、也较为真实的“永平传经”之说。为此,他在帝都洛阳建造了一座佛教在中国传播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中国的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
你知道汉明帝修建的第二座佛教寺院在哪里吗?它就在离我们很近的四川省绵竹县汉旺镇。那就是汉明帝刘庄在汉旺白云佛山前为父皇刘秀开基破土而修建的吉祥寺。寺庙大殿与父皇的点将台遥相对应,殿宇雄立,气势非凡。虽在千年天灾战乱中,类遭损毁,但也累获重建。我所知道的是在“5·12”大地震中,吉祥寺被夷为平地,但很快就由江苏无锡灵山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和无锡祥符禅寺倾力援助重建了,现在的吉祥寺每月都有法会活动,香火一直旺盛不断。
在我们四川的雅安市洪雅县,还有一座很著名的汉王寺,据该县县志记载,此寺亦是始建于汉代。因此寺闻名遐迩,所以它的所在地就得名“汉王社区”。
具有2130 多年历史的泸州,秦时造城,汉代置郡,历三国、两晋,宋元之际的“三泸”之迁,城址迁徙频繁。但它始终立足在长江与沱江交汇处,交通运输通畅、信息传递快捷。所以,泸县汉古山上的汉王寺,完全可能始建于东汉时期,汉古山也许正是因为先有了汉王寺,才后得到山名呢。
三
史料记载:汉明帝大力推行德治教化,重点推广孝经,提倡孝道文化和宗族互助,让老人们得到关爱和照顾,成为以孝治国的开始人。
在汉古山的汉王寺里,我们看见了汉明帝这一思想的一脉相承。寺庙两边的白色墙壁上,一字横排,挂着24孝图。舜帝孝感动天、郯子鹿乳奉亲、仲由百里负米、曾参啮指痛心、闵损芦衣顺母、刘恒亲尝汤药......,一个个孝顺敬老爱老的故事,栩栩如生,微妙微翘,跃然图中,鲜活在寺庙。由此可见当地村民对传播和传承孝道文化的重视。功德碑上,以王姓人家为主要的重修寺庙捐款,也足以体现宗族互助的精神所在。
汉明帝推崇儒学,兴办教育,将教育视为治国安邦的基石。他不仅在朝廷中设立太学,培养人才,还亲自到太学讲经,与学生们交流学问,开创了皇帝讲经的先河。他十分注重民生教育,设立郡国学,为地方百姓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儒家文化。特别鼓励农民子弟接受教育,学习儒家经典,在提高农民文化素养的的同时,提高了整个汉代社会的文化素质。
汉古山上的汉王寺,见证了这一思想的传承。寺庙两端残存的基脚石痕迹,看得出来是有过建筑物的。84岁高龄的王大爷告诉我们,汉王寺两边原来建有学堂,小时候就听爷爷讲过,爷爷的祖辈父辈都有人在这里上过学。在王大爷的记忆力,他的祖辈父辈也有人在这里上过学,他自己,也是在这里的学堂开的蒙。解放初期他还在这里读过书。后来村子并大,学生增多,就集中到了附近的楠木小学、太伏中学。从这里的学校,世世代代走出过不少国家有用之人才。
四
汉古山上的汉王寺,从现在的建筑风格看来,并没有多少古刹风貌。但是,当你走进这座深藏于汉古山上的汉王寺,瞬间就会感到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在这片浓厚佛教文化氛围中,敬仰寺中慈悲而庄严的佛像,静观香炉中的青烟缕缕飘向天空,仿佛就能听到岁月沉淀中的历史回声,听见东海王汉明帝的传奇故事,就会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纷扰,寻得内心的纯净与安宁。
汉古山上,这座历史悠久的传承佛传文化的汉王寺,虽然没有始建时间的文字存留,没有历经千年风雨的书面记载,但它就是在当地村民质朴的人间烟火里,世世代代口口相传,延续千年香火不断。
今天,汉王寺下的林桥村,虽然仍是以传统农业为主要产业,但社社通的水泥路、新电网、自来水、天然气和无线网络,早已给这片山水灌满了现代化的幸福元素。但汉王寺这块历史活化石,永远承载着人们对贤德汉王的怀念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激励着后人不忘来路艰辛,珍惜当下的和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