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年的气候有点极端,9月底了,节气的步伐在太阳黄道上已走近暮秋,可炽热的气温仍然居高不下。火辣辣的酷暑天,热腾腾的黄土地,也没敌得过荣昌作家协会的热情相邀,50余名川渝作家,“文汇巴蜀”,冒着烈日,在“海棠香国”激情相聚,作品交流火热,创作激情蓬勃,无愧于一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墨客盛会。
幸甚至哉,能融入此盛会,在“壹叁酒店”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和“千年荣昌·美酒飘香”文学大赛获奖者与有荣焉;在喻茂坚纪念馆体验崇法厚德、淳正家风的清官品格;在万灵提琴博物馆聆听用荣昌泡桐树制造世界级提琴的传奇故事,感受“东方维纳斯”与全球提琴的高端典雅;在“泉优”老字号品尝非遗技艺酿造的美酒甘冽醇香。
最是心动在万灵古镇,我应时应景、穿越时空,立体地翻开了女作家风中一影的《大家族》。站在古镇街中央,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分不清是书中的画还是眼前的景,两者融合得如此完美。
酷暑天的未时,太阳是白花花的,强烈的光线直射得眼睛都不想睁开。可是,当我的双脚一踏上万灵古镇的青石板,瞬间神清气爽。好一个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中国第一移民水乡,裹挟着濑溪河凉爽的风迎面扑来。
小镇依山而建,层层叠叠,精致的“小山城”依偎在濑溪河的怀抱,与分分钟前阳光直射的镇外水泥路滚烫恍若两个世界。那感觉,就是走进了一个枝繁叶茂、宜居宜业的历史文化名镇。湖广会馆、尔雅书苑、烟雨巷、狮子门、大荣桥、日月亭……簇拥着威严的赵氏宗祠。每一块青砖,每一匹黛瓦,每一级青石台阶,每一个屋檐翘角,毫无掩饰地彰显着一个大家族的曾经过往,讲述着远在乾嘉时期,近在手中书卷里的传奇故事。
作家风中一影,以深邃的历史眼光,从敏锐的独特视角,历时1000多个日日夜夜,用心血、用脚步,把这些故事记录了下来,再用洋洋洒洒的50多万个汉字,修砌成了一部反映移民文化的优秀长篇小说--《大家族》。
站在这个大家族生枝繁叶的一方宝地上,仰望古朴庄严的宅院大门上方,那醒目的黑色匾额,四个黑重浓茂、端正规矩的金色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闪耀。在《大家族》里,它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凤尾:“紫禁城养心殿里,年老的道光皇帝亲手书写着一幅字:赵氏宗祠。”
风中一影在《大家族》里,把明末清初,川内战火纷争,人口锐减,清政府采取移民入川的政策,赵氏族人“湖广填四川”跋山涉水至此,安身立命,繁衍家族,第二代赵岱聪着力兴办书院,倡导移民后代“读书成才”的故事娓娓道来。
一站200多年的赵氏宗祠,还原着历史,引领我走进书中故事。
一
在这里,我看见一个身处逆境,矢志不渝的倡导移民后代读书成才的男人---赵岱聪。
他从赵氏宗祠走来,从《大家族》的第一页走到第460页,从第一章《祸起萧墙》走到第三十五章《赵氏宗祠》,每一步,都走得艰难,每一步,都走得坚定。6岁时,还是懵懂少年的他就随父母入川,在35岁的风华之年中了进士,却因故未中状元,但被乾隆皇帝封为三品奉政大夫。他一生致力于移民教育,与各方势力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展开了从家族到社会、从中国文化到西方文化的激烈斗争,命运几度沉浮,初心坚持不改。
在第七章《奉政大夫》中,赵岱聪因执意移民教学,蒙冤入狱。红颜知己程时蕴心痛地责怪他:你“办书院打乱了万灵场移民子弟习武谋生的俗规,跟程时庆(程时蕴长兄)针尖对麦芒地斗来斗去也不吸取教训,又和洋教斗争,凭你一人之力,如何与整个四川的洋教势力斗争?”你“一定要走官府都难走通的路”吗?
赵岱聪坚定地回答:“再难的路,总要有人去走。……若我此生大业不成,我赵家还有子孙继续去走孔孟之道,我们世世代代坚持不懈,总有一天能走通。那么,我就是死,也无憾了!”
几天后,经多方营救保举,赵岱聪被带上金銮殿,乾隆要他在极短的时间内,当场作一篇“君臣满意”的锦绣文章。
他沉思片刻,一挥而就:“天府荒败湖广填川移民后代读书成才。”
乾隆目光定定地瞪着那十六个字,愠怒出口:“赵岱聪,你既一心一意为移民学,为何要考取功名?”
赵岱聪“回皇上,自古以来,读书入仕都是天下文人之目标,草民考取举人,是为家族荣耀,考取状元,是为所有移民荣耀;草民从家族私塾到恢复万灵场尔雅书院至今,亲身体验到办学难,若非草民有功名在身,如何能让众多学子看到希望?草民多年实践中所知,不是移民子弟不肯读书,而是书院条件太差,无法给予学子们良好的教育,民办书院较之官办书院不知艰辛几倍,草民就算全家不吃不喝,也无足够资金办学,个人募捐毕竟数目有限。若草民有一官半职,便可大力推行民办书院。”
乾隆道:“你若没有功名,是否真会倾尽一生为移民后代办学?”赵岱聪毫不犹豫:“但若皇上法外开恩,草民定会矢志不渝。”
乾隆忽然站起来,肃然拟旨:“赵岱聪本为今科状元,因故延迟今科发榜,取消其状元名号,为二甲头名,赐同进士出身,赵岱聪矢志办学,终身不授实职,敕封三品奉政大夫。若终身坚持办学,则终身享三品俸禄。着四川总督拨款,于其家居之所万灵场建大夫第一座,以作表彰。”
于是,赵岱聪这个铮铮铁骨的男人,更是名正言顺地率家族子弟与洋教对抗,不惜为此失去状元称号;为化解天宇会与朝廷的矛盾而提出“教化土匪”主张,更是招来弥天大祸;为抵御土匪的骚乱,他修建大荣寨保护学生。他,忍常人所不能忍,行常人不能行之事,终将移民教育思想普及到了全川。
二
在这里,我看见了一个面对动荡,历尽艰辛,耗尽家财,兴办四川移民教育的家族---赵氏大家族。
脚下的万灵场,早在南宋时期,就因出产蜂蜜、蜂王浆以及花粉等宫廷贡品而闻名。所有贡品都在这里装船转运,顺濑溪河而下,抵达都城临安。
当年,在赵匡胤金戈铁马之后,“六岁的赵岱聪跟着父兄跋涉入川”,便落地于此,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赵氏家族逐渐成为荣昌第一大家族。但生在福中的“移”二代赵岱聪,不安于富足生活,自讨苦吃,硬要兴办移民教育,虽历尽艰辛,却也成就斐然。在明清时期,就把移民集聚的万灵场打造成了一个因科考者众多而被美誉的“翰墨之乡”。一时间,赵家出翰林、兄弟同登科、父子同进士,成为万灵场的民间美谈。
赵氏大家族家财兴、仓廪实。为了更好办移民学堂,在赵氏族人填川到万灵场一轮甲子(60年)的嘉庆九年(1804),“移”二代赵岱聪带头“败家”,耗巨资、排万难,修建起了坚固气派的赵氏宗祠。为抵御外敌侵扰,维持和保护移民教育,赵氏族人又相继督建了寨堡城墙,城墙环绕着古镇,东西南北各设寨门,更好地保护学生。赵氏家族几代人,就是这样耗尽家财、兴旺学堂。
宗祠里的免费学校越办越有名气,求学的孩子越来越多,常年持续在三个班以上,每个班至少三十人。
书中描述:“赵氏宗祠建成后,人们打从宗祠外经过,都会情不自禁地停留一会儿,听听幼童的朗朗读书声,望望宗祠的雄伟建筑,有识字的,会读一读大门上的楹联。”
就这样,把丰实的家财用于移民教育,克勤克俭的家族成员,上下几代,毫无吝啬,倾力兴办四川移民教育已成为赵氏家族的优良家风。“移”二代赵岱聪办学,得到了父兄鼎力支持,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子孙赵辅承、赵辅裕、赵辅臻、赵辅亭、赵辅玟、赵贵翔、赵贵源等数十人也倾力移民教育。
他们虽考取功名,却不热衷于实职,在潜心移民教学的同时,还著书立说,文传后人。如子赵辅亭和赵辅玟,将有关人与天文地理的知识,合著成了《人与万物录事》;孙赵贵翔历时数年编写的《赵氏先祖传记》,更是非常超前的以绘本的形式,详尽记载了赵氏家族发达和移民教学艰辛的心路历程。
赵氏子孙除了自己著书立说,还引导尔雅书院、棠香书院的学生写诗作文,形成集子,以便收藏传习。
赵氏家族把移民教育的丰硕成果作为家族最宝贵的财富,为此,耗尽万贯家财也物有所值。
三
在这里,我听到了一曲社会变革壮志难酬,生死恩怨爱恨情仇之悲喜交加的英雄壮歌。
湖广填四川,本身就是一场很大的社会变革。“明末清初三十多年的战争,导致四川人口锐减,为复苏四川,康熙三十三年正式下《填川诏》,号召各省、各级官府组织百姓入川,为此给予各种优惠政策,安抚入川移民恢复生产,安定生活。
《填川诏》发布前,荣昌县总人口只有七百多人,县衙里常有老虎出没,街面上房屋破败,田地里荒野一片,真是处处荒凉,处处饿殍,就连土匪强盗也劫夺不得。”
“《填川诏》发布后,福建客家女子宁徙举家入川,在万灵场带领移民战天斗地,艰苦创业,建立了大荣村,后又从农业转为商业。宁家数代扎根万灵场,宁徙成为移民楷模,受到乾隆皇帝的嘉奖。”
赵家和宁家一样,在万灵场打拼成为大家族。赵家和宁家不一样,“移”二代赵岱聪走火入魔般地立下了“移民教育”的壮志,誓以文化知识改变移民的命运,提升移民的地位。
可是,壮志难酬啊!难怪哪个程时蕴多次埋怨:“你教书就教书吧,有你举人老爷的名头,尔雅书院虽然艰难,办得也还有些名气啦……可你又不甘心一辈子当教书先生,心心念念还要当状元。当状元就当状元吧,一心一意走仕途也没错,偏又要管洋教传教的事……你这人,就是不知道想想自个儿值得不值得。”
自知壮志难酬,赵岱聪也要坚持走自己认定的路,他认为这才是“值得”。好在这条艰难的路上,一路有贤妻宁芝寒陪伴,她是移民楷模宁徙的孙女,非常理解丈夫“移民教育”的初衷和决心,拼尽全力支持丈夫办学。在办学遇到难以攻克的难关时,她不但在精神上支持丈夫,在生活上照顾丈夫,还慷慨解囊,拿出自己的陪嫁,甚至到娘家筹措银两支持丈夫办学。更加难能可贵是在感情上,她以超常的贤淑宽厚之心,包容丈夫的情感背叛,同甘共苦,不离不弃。
而程时蕴,虽是赵岱聪青梅竹马的恋人,但因其长兄程时庆是万灵场土著缠丝拳掌门人,提倡的“习武谋生”,与赵岱聪坚持的“唯有读书高”背道而驰,所以他俩一生相爱却不能结合。程时蕴为了赵岱聪,不但终身未嫁,还总是在赵岱聪遇险时帮助他、保护他。就是在赵岱聪遭受牢狱之灾时,也花重金打进监狱、扮成狱卒来守护在他身旁。宁芝寒去世时,托付她照顾赵岱聪,可他们在渐渐老去的十年间,并没有结婚,因为他们的情感早已升华成了难以割舍的亲情。
赵岱聪率家族子弟与洋教对抗,专制地阻挡儿女自由恋爱,以一己薄弱之力,悍然阻挡洋教在荣昌传教,并修建大荣寨保护学生。为此,导致爱女与女画六个姐妹为免受土匪侮辱而悬梁自尽。
赵氏家族和众多移民,在万灵场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忍辱负重、奋斗不止、坚韧不拔、前仆后继,在赵氏宗祠里,演绎了一曲百年移民壮歌,得到了乾隆、嘉庆、道光三代皇帝的褒奖和支持。
四
在这里,我看到了一幅乾嘉时期东西方文化与中国移民教育思想激烈碰撞的历史画卷。
我在书中,截下了这样一幅图片:赵氏宗祠里,传出稚嫩的朗朗读书声“忠孝节义,诗书传家,读书成才,德才兼备,睦邻行善,兄友弟恭。”
“附近的小贩,听见读书声,便自然而然不再吆喝,生怕会干扰里面读书的孩子们,但他们的生意比原先好了。当孩子们下学的时候,小贩们才会大声吆,不管买不买他们的小吃,孩子们都非常有礼貌,见了老人搀一把,遇到摔倒的更小的孩子也会扶一把,他们脆生生地跟认识不认识的人打招呼,然后蹦蹦跳跳地走出大荣寨。
大荣寨下街,赵氏宗祠里的幼童们像灿烂的花朵,他们上学下学的时候,许多人会背《三字经》《弟子规》,一人背,多人和,稚嫩的声汇集在濑溪河,在大荣桥上穿行,又在万灵场散开,连空气中都飘散着孩子们花朵般的诵读声、笑声。
大荣寨上街,尔雅书院的学子们像初生的朝阳,他们充满朝气,充满旭日的美,三五成群在一起谈论的,不是诸子百家、经史典籍,就是诗词歌赋,曲剧书画,或者谈论时政,辩论移民入川百年后的发展,抨击一些不入主流的现象。有时因意见相左而争辩得面红耳赤,场面激烈令路人不能不注目停留,也让普通百姓大开眼界。他们身着长衫,穿着朴素整洁,富家子弟与贫家子弟和睦相处,走出来讲究风度仪表,跟普通百姓说话有礼有节,显示着读书人的良好形象。一边是十岁以下的幼童,一边是十八岁以下的少年,大荣寨内的百姓以及到大荣寨赶集的万灵场百姓,对这两个地方都充满敬畏之心。”
站在这两个地方的中间,我自然成了这张截图里的人,对赵氏大家族充满敬畏之心。我也是移民后代,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听爷爷说:“我们是湖北孝感人。”爷爷有点文化,是煤矿的“师爷”;几个叔爷爷也有点文化,是煤矿机电场的技术骨干;到了爸爸这一辈,全国解放了,就大多接受了高等教育,好几个学习了外语和西医;我们这一辈,就更不用说了,至少全都享受了9年义务教育,西方留洋者也不乏其人。
原来,我们家族的文化传续,根,就在万灵场呀。谢谢赵岱聪,是您倡导和坚持移民教育,我们的先辈才有幸接受到移民教育,我们的族人也才有了中国文化的传承,西方文化的接触。
一张截图,就令我如此欣慰。而风中一影在《大家族》里展开的是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
此时此刻,我站在大荣桥上,看脚下的白银滩银光闪闪,听濑溪河一路高歌,情不自禁,跟随着“赵岱聪目视前方,但见远山青黛,霞光披酒,大荣桥桥墩上双龙飞舞,濑溪河蜿蜒如带,来来往往的船只如在画中滑行,每一桨、每一杆,划动的都是移民教育大业的希望,撑起的都是移民后代读书成才的梦想。”
谢谢赵岱聪,你的希望已实现,你的梦想已成真,让我受益匪浅;谢谢风中一影,你让我在万灵古镇读到了一本好书,在《大家族》里寻到了根,访到了祖,更有了底气;谢谢荣昌作协,让川渝八区市县的文友们喜悦地采撷硕果,自信地满载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