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江河,家乡的母亲河。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着两岸成千上万的儿女,滋润着两岸肥沃黝黑的土地。给两岸儿女们带来富庶和祥和。
春天来临,河水清澈见底,缓缓向东流淌。河岸边的湿地上,长满了绿茵茵的小草;一朵朵淡黄的蒲公英,在草丛中忽闪着;野蔷薇也伸出长长的枝条,缀着几朵鲜红的蔷薇花,在春风中轻轻摇曵,吐着幽幽的馨香,惹得一群不知疲倦的蝴蝶和蜜蜂儿,在花枝间你追我赶,翩翩起舞,好不悠闲;一群野鸭子在河心中惬意地游来荡去,时而溅起一串串水花来。
河北岸,有一座贴着白色瓷砖的泵站,默默地伫立着。泵房的墙壁上,镶嵌着五个镀着红色油漆,用不锈钢雕刻的正楷大字——张友军泵站。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泵站北面,是一片一望无垠的稻田。稻田里,秧苗青翠欲滴。有农人背着喷雾器在打药;有农人正扬起手臂,在向秧苗撒着肥料;也有农人正躬着身子,在给秧苗拔兜扯草。田野的上空,一群白鹭,正拍打着翅膀来回飞舞着,时而又俯冲到田埂上觅食。泵站里抽起来的水,白花花的,正顺着水泥修建的灌溉渠,欢快地流向田野。望着眼前的这一切:蓝天,白云,流水,飞鸟,田野,农人,他们是那样的和谐相处,亲密无间。你哪里会想到,就是这里,这条被人们唤作母亲河的洛江河,曾经无情地呑噬过一个年轻的生命。
此刻,站在泵站前,凝望着“张友军泵站”五个大字,我触景生情,一幕幕往事浮上心头,禁不住潸然泪下。我曾经无数次地在这座泵站前走过,可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深切地思念他。我想,如果他还健在的话,一定会为眼前这幅他所热爱着的美丽的田园风光,而引吭高歌,放声歌唱!
我永远忘不了1991年的7月14日。这一天,一位名叫张友军的年轻人,就是在这座泵站前,用他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当代大学生执著事业,忠于执守,热爱人民,不惧生死的伟大赞歌。留芳百世,让后人景仰。
张友军是一位农民的儿子,毕业那年他22岁。刚从省农学院毕业,他就毅然而然地放弃了留校工作的大好机会,选择了回到家乡,报效家乡人民。他被分配到了地处洛江河畔的湖北省仙桃市剅河镇范关办事处,担任分管多种经营工作的副主任。他经常骑着一辆旧单车,走村串户,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毫不保留地奉献给急切寻觅致富门路的乡亲们。在他手把手的指导下,辖区的村民们纷纷利用自然优势,养起了泥鳅鳝鱼,栽上了果树,喂起了鸡鸭,致富门路越走越宽。他每月工资虽然只有60多元,但每逢下乡,看到一些需要帮助的贫困家庭,他都慷慨解囊。在工作一年的时间里,他跑遍了辖区内的村村组组,旮旮旯旯,与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深受乡亲们爱戴。14日这天,由于连日暴雨如注,洛江河水猛涨,汹涌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温柔和宁静,在咆哮,在肆虐。范关办事处张马垸堤坝倾刻发生倒口,眼看几百户民房就要被淹没,几万亩长势良好的中稻田就要变成一片泽国。正带领群众排查险情的张友军,不顾生死安危,毅然跳到汹涌的洪水中,打桩堵塞管涌洞口。由于风大浪急,被凶猛的洪流无情地卷走,不幸壮烈牺牲。悲痛的乡亲们将张友军的遗体安葬在英雄工作过的范关办事处,并将他生前日夜守护的张马泵站改名为张友军泵站。他牺牲后,中共湖北省委追认他为中共党员,省政府追授他为革命烈士,共青团中央授予他“抗洪救灾模范青年”称号。张友军烈士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却激励着每一个后来者。
望着眼前这满田绿油油的秧苗,我仿佛看到了金秋十月,那金灿灿的稻穗在秋风中频频点头微笑的美景。烈士啊!那不就是你永生追求的夙愿吗?洛江河水虽然夺走了你的生命,但你的情操,你的精神,却永远地扎根在了这片沃土。此刻,我凝望着眼前的这座泵站,感觉到你是那么的亲切和温暖。这不分明就是你伟岸的身姿吗?你何曾离开过我们?你就这样,日日夜夜默默地守望着这片辽阔的田野和故土,为了你的理想和操守,为了你挚爱着的子民!
岁月的风雨可以洗刷人们的记忆,但烈士的精神却会历久弥新,永存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