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万彬的头像

李万彬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5/22
分享

雪域格桑花

李万彬

从家乡出发,登上飞机舷梯,双脚步入西宁那片神奇土地的那一刻,就登上了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踏向了通往拉萨的那条神奇天路;从接受藏族少女敬献的哈达,就享受了藏族民风带过来的温馨。

 

白云•湟鱼•青海湖

 

走进西藏,犹如走进圣洁的甸园。放眼苍穹,蔚蓝横空,白云飘飘似轻风灵动。

仰望喜马拉雅山脉,白云仿佛悬浮在珠穆朗玛峰上,入云端而莫测,越山峰而翻卷,似银海奔泻,如空中飞瀑,既远在天边,又近似眼前。

穿行柴达木盆地,阳光普照,白云如雾缓缓从地面朝太阳升腾,如大海汪洋,似大地铺絮。

当白云从藏南谷地向祁连雪峰游荡,一簇簇似轻拢堆雪,懒散如漫涌铺排,时聚时散,铺天盖地般流卷漫舒。

一辆辆旅游大巴,一台台自驾车辆,一个个骑行勇士,从四面八方如约而来,汇集于雪域高原,不经意间就给高原涂抹了一笔神秘色彩。洁白的云和圣洁的心撑起西藏蓝蓝的一片天。

青海湖湟鱼畅游的地方,一团一团黄褐色的鱼,圆圆的头似纺锤一般,一群一群向湖边涌来。这就是向导介绍的湟鱼,学名“青海湖裸鲤”,享有国家二级保护。

游人取出各自的食物喂鱼,我也毫不吝啬自己的口粮,翻出并向湖水中抛去,鱼儿们更是毫无顾忌地争相抢夺落入水中的食物。湟鱼珍寄于青海湖中,是我国高寒地区唯一的咸水鱼种。辽阔的青海湖让我浮想联翩,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当年文成公主入藏时,随身携带了一枚由唐太宗李世民赐给她的日月宝镜。一天她走到青海湖时,开始思念起家乡,于是就拿出镜子,此时镜子中竟然显现出长安城的盛世之景,缕缕引起文成公主的思乡之意,但她清楚此行担负的使命,便毅然决然地将日月宝镜抛了出去,这时在镜子落地的地方,忽然闪过一道耀眼的金光,那里便成了今天的青海湖。虽然有些魔幻,却也不失美好。青海湖是调节高原气候的“温控阀”,是阻挡风沙的天然屏障,更是见证汉藏友好的一面镜子。

 

藏獒•羚羊•高原之舟

 

在唐古拉山脉,朦胧中隐约看见山脚下有几只藏獒,也称“天狗”,正在雪域高原的冰天雪地中安然入睡。也许是汽车的引擎声惊扰了它们。它们从睡梦中惊醒,突然站立,抖动全身,一跃而起,浮雪纷纷落地,藏獒怒吼着向东方奔跑而去。我曾经在文字里读到过这样描述:藏獒体大如驴、奔驰如虎、怒吼如狮。刹那间,被喻为“天狗”的雄风,却真真实实在我眼前展现,让我的感观,来得是那样措手不及。

勇猛练就了藏獒忠诚的品格,顽强演绎了它生存的能力。藏獒忠诚地守护着这片净土。不愧是游牧民族的护卫犬和保护神。

透过车窗向远处遥望,千里草场,牧歌云绕。一片一片淡褐色,是漂移流动声名显赫而健壮的藏羚羊,正敏捷而机警的奔跑着,不难想象,它们是从羌塘、可可西里及阿尔金山而来。它们游动于水源充足的草滩,群居在荒漠之地,嬉闹于咸水湖泊之泽。它们赖以稀疏的针茅草、苔藓和地衣而生存。用藏羚羊的绒毛制成的披肩被称为“沙图什”,轻薄如纱,能从指环中穿过,又被称为“戒指披肩”。上世纪八十年代,沙图什在西方国家成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藏羚羊绒素有“软黄金”之称,它们的周身散发着诱人的金贵。

又一群四肢粗壮的牦牛,沿着密西西比河边驰骋,还有几只独立悠闲的牦牛,低着头吃着翠绿的河边芳草。我举起望远镜仔细观察那几头牦牛,它们锐利的犄角纷纷盘曲而上,仿佛是防御和进攻敌⼈的武器。粗壮的四肢,宽厚的蹄掌,不畏险路和沼泽,似乎能随时避开险境择路而行,上高山,下冰河,如履平川。周身密密的长毛,能耐严寒。千百年来它们就是这样在这高寒冰冷的山水间闯荡。先人们常常跟随牦牛的足迹前行,牦牛被誉为“高原之舟”,有“雪域之魂”之称。牦牛犹如一头识途老马常常为旅者引路。

不知不觉间,我们来到了冈仁波齐山下。远远瞧见在蓝天、白云、绿地之间,有一位藏族牧童正扬起长鞭,放声高歌。那首动人的藏族民歌,把我们带入了古老的西藏传说:当世界第一缕阳光照到冈仁波齐时,便有了第一头牦牛。藏民们认为这里就是世界的中心。一位同行的向导说,冈仁波齐的山褶,就是牦牛的背脊。我们仔细望去,还真是那个样子。顿时充满对早期世界的想象,唤起我对牦牛出现的好奇。当地流传这样一句谚语:“凡是有藏族人的地方就有牦牛。”

藏族人民驯养了牦牛,牦牛养育了藏族人民。几千年来,牦牛与藏族人民相伴相随、唇齿相依。牦牛在高寒、低温和缺氧环境下忍耐的能力,承载了高原人的文明。荒凉的大地中,野性之美,就在呼吸之间,高原牧民的衣、食、住、行都仰仗于高原之舟。牦牛是天地间生命力的象征,备受崇拜。

 

卓玛•格桑•锅庄舞

 

应卓玛之邀来到她的家乡做客。卓玛是我几年前参加一次文学笔会结交的文友。在众多文友中,她是唯一一位穿藏袍说汉语的少数民族女作家,被大家称之为来自高原的“格桑花”。各地区文友有意无意向她靠拢,我也毫不例外。卓玛待人淳朴,把自己从家乡带来的藏族土特食品分享给文友们品尝。笔会结束即将分手时,她诚挚邀请大家去西藏做客。好多文友已经陆陆续续去到她的家乡品尝过酥油茶,今天我也如愿以偿。

走进她家,她呼喊她8岁的小孙女为卓玛,卓玛的小孙女怎么也叫卓玛?来到西藏让我困惑不解的就是“卓玛”这两个字。不论走到哪里,在耳边经常听见有人喊“卓玛”。

卓玛奶奶让小孙女为我们斟满酥油茶后,再去给窗外路上那位朝拜的女子送去一碗。小卓玛双手端碗向外面走去,并向女士喊卓玛。只见一位朝拜的藏族女士正朝我们这个方向三步一叩匍匐而来,两脚立正,双手合十,向前迈步,平行俯身叩头……重复伊始,以虔诚的脚步跟随高贵的额头,用身体的长度丈量这片净土,完成这灵性圣洁的朝圣之旅,这又是一位“卓玛”。朝拜路上,有古稀老人“卓玛”,也不乏跟随的孩童“卓玛”。她们从几百甚至几千里的地方出发,历经数月甚至数年,三步一叩翻山越岭奔向布达拉宫。在雪域高原,不论我们行至哪里,目之所及都络绎着叩向布达拉宫的朝圣者。

我好奇地问文友卓玛:西藏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叫卓玛呢?原来“卓玛”是藏族对女士的称呼,为神圣的仙女,是拯救苦难众生的女神,备受藏族人民崇拜。

这不得不让我想起布达拉宫:公元7世纪初期,松赞干布在青藏高原,建立了吐蕃王朝。公元641年,24岁的松赞干布,为迎娶了16岁的文成公主兴建了布达拉宫。布达拉宫坐落于拉萨西北玛布日山。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殿宇嵯峨,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红白交相、金碧互映,体现了藏族古老建筑的迷⼈,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建筑。一个个卓玛便是一朵朵盛开的格桑花。

来到昌都不体验一下锅庄舞的浪漫,便枉来一趟西藏。昌都锅庄舞,早在吐蕃时期就存在了。“锅庄”是“卓舞”的俗称。“卓”是藏语的译音,意为圆圈歌舞,是一种原始的舞蹈。它从图腾信仰中产生、发展和完善而来。图腾是记载神灵的载体,是部落的信仰和象征,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图腾民俗是人类历史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先民们对自然现象的困惑,产生了宗教信仰,渗透到生活中,融入进歌舞里。模仿图腾形态和摹拟飞禽走兽而舞的锅庄舞便产生了。

在远古的宗教信仰中,锅庄是神灵集聚之地,是维系个人和家庭所在。因此,人们通过祭祀等取悦鬼神的形式来自我安慰和取得信心。通过舞蹈把祈求、祝愿传给神灵,得到神灵的感召和庇佑。随着岁月流逝,锅庄舞逐步由酬神谢灵演绎为娱乐活动。

在郊外的空地有那么一群人,男女拉手成圈、甩手颤踏、趋步辗转、顺时行进,边歌边舞。舞姿自然飘逸,动作矫健挺拔,男士伸展双臂如雄鹰盘旋;女士点步转圈似凤凰展翅。充分展示了奔放彪悍的民族性格。围篝火而舞,是传统形式的保留,也是锅庄舞产生于原始社会的依据。

为了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一个个仙女般的藏族姑娘围着篝⽕,跳起美丽的锅庄舞、唱起高亢的藏歌,歌声里的白云、雄鹰,是那样的纯洁、坦然,像瀑布,狂野地奔涌而下,任它飘向雪山、草原、江河湖海。

歌舞结束,那位年长的组织者开始向众人敬青稞美酒、献洁白哈达。隆重的敬献仪式,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愉悦了心情,增进了友谊。

 

结 语

 

万山之巅、万水之源的布达拉宫,是朝拜者行终所及,是追求圣洁的方向,是净化心灵的地方。人们不远千里,从四面八方而来,为的是远离尘世纷扰,追求一片宁静、一种信仰。

当隆隆的列车,在神奇的天路驰骋,目之所及的是入云的群山、远古的雪原、古道的残垣、大漠的景观。雪域高原古树参天,溪流潺潺,草柔如毯,鸟鸣四起。所到之处,谁能不神怡!谁能不眷念?谁又能不驻足赞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