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万彬的头像

李万彬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6/03
分享

逐梦的天堂



在云贵高原西南,盘亘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古筑小镇。

玉龙雪山,依小镇之北,拔地而起;玉泉流水,偎小镇之城,鱼贯而过。老宅、石巷,既有山城风貌,又有水乡韵律,这就是丽江。

如果说玉龙雪山的流水,是贯穿丽江古今的血液,那么茶马古道的贸易,就是依附丽江今昔的灵魂。昔日古城,外围虽无城墙之护,却有不可撼动的防御之固。而今丽江,依然远近遐迩、闻名中外。

雪山潺流、小桥流水、炊烟人家,怎能让人不留恋,不痴狂?


寻梦的地方


走进丽江,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到处眼花缭乱。

微微薄雾,虚掩青砖碧瓦,一抹晨光镶嵌青石古巷。古桥飞架,人流涌动。银桥下河水中,玉龙雪山倒映,家家门前绕流水、户户屋后垂柳杨。

悠然心绪,伴随潺潺水声,融入典雅庭院。流水如向导,跟着感觉,闯入青石铺就的深巷。狭长的青石板路,拓展出历史的久远。恍惚的记忆,宛若眼前散发的淡淡炊烟遗落时光隧道。不知不觉走上小桥、穿过垂柳……忽然发现,怎么又回到了出发的起点,疑是迷失在古筑迷宫里,又如迷失在湖光山色中。思绪恰似一只摇摆的帆船,穿过秀山、飘出绿水、移动在岁月的“江湖”中。

丽江这个传说中的“江湖”,聚集了无数商机,望着满街繁荣,我想,假如没有商品,还会有古时的马帮、驿站和茶马古道吗?丽江如同地球人经营的商铺,吸引了无数中外来者。

我的思绪推进到解放前。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日美太平洋海战,沿海城市沦陷、商贸中断。云南通往缅甸的公路遭炮火掩埋,港口被封锁。商路仅有从滇川出发经拉萨再到印度的这条茶马古道,商贾们便在此路穿梭往返……

采石铺就的板路,深浅凹凸,那是经历数百年,人踩马踏留下的刻骨铭心的印痕。

此时,已想象不出茶马古道上昔日的繁忙,看不见走向世界的一队队马帮和一个个富贾,更听不到清脆的马蹄声和嘀嗒嘀嗒的铜铃声,但古老的东巴文化,却在纳西人的日常生活中,一代一代传承。

傍晚,古井中倒映着夕阳的余辉;手持鼓乐的纳西族少女在暮霭中曼舞轻歌。

深夜,星光、月色移落老宅古筑;幽暗的酒吧,一米朦胧暗柔的光线,斜穿玻璃窗,罩满吧台烛光。窗前静坐的暗影,也许就是震古烁今的墨客,正在慢慢品尝芳浓的普洱,正在细细品味涩甜的咖啡。夜的清闲和宁静,仿佛蕴含万种韵味风情。用心与灵,触摸生活中吐故纳新的韵律;用心与灵,述说人世间瞬息万变的故事。

思绪再次推进到久远久远的从前,那时,不筑城墙的府邸,唯有丽江古城,这是为什么呢?这要从元明时期说起。1253年,蒙古大军南征,木氏先祖阿宗阿良归附元世祖忽必烈。1382年,通安州(丽江所辖)知州阿甲阿得归顺明朝,朱元璋赐予“木”姓、封世袭知府。假如构筑城墙,丽江城就型似“木字加框”。有哪位统治者愿意“困”在其中呢?坐西朝东的木府,迎旭日而聚木气,附雪山之灵气、积玉水之精魂。庭台楼阁,柳绿花红,沟渠纵横;古树、奇花、异草环绕。置身其中,仿佛步入繁华的清明上河图中。


传奇的墨客


来到丽江,每个人的心愿,都想拜访当代“巴尔扎克”王丕震先生,特别是那些热衷文学的爱好者,更是作为一件大事来完成。

虽然王丕震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有20多年了,但他的生平事迹,却给我们留下了不可忘却的记忆。

王丕震,1922年在丽江出生,成长在书香之家。读高中时,正值抗战,于是,弃笔从戎。建国之初,曾任教员。1958年,36岁的他被错判入狱,58岁那年平反回到丽江。人生最美好的22年时光磨砺在监狱中。1980年退休后,办了一家养鸡场,准备以此度过余生。62岁时,听到有人议论武则天,且多有讥贬,他产生了一个想法,对历史人物,应客观公正评价。于是,在鸡舍里,开始了长篇小说《则天女皇》的创作。1985年,处女作《则天女皇》诞生。执著的创作,使王丕震在文学的道路上,发生了突飞猛进的飞跃。大器晚成的王丕震,终于在1994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这一年,他72岁。从1985年发表第一篇作品,到2003年去世,王丕震在18年时间里,共创作历史长篇小说141部,是古今中外以文学形式描写历史人物最多的作家。他以独特的眼光和手法,描写了中华五千年来百余位风云人物。

文学评论家贺绍俊先生曾提及:“王丕震的贡献不在于创作的数量,而在于他的作品具有知识的审美,反映了人的历史遭遇和命运。”并强调,王丕震是古典时代最后一位孤独的文学智者。我在参加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举办的一次文学培训时,亲耳聆听过贺绍俊先生的论述。

在丽江,拜会王丕震先生,必然要参观方国瑜故居,一次文学邂逅,二者缺一不可。游走纳西民族,人们就会想起生活在丽江古域的"南中泰斗 滇史巨擘"方国瑜先生。

1933年秋,30岁的方国瑜,在导师刘半农的支持下,开始研究东巴文化,东巴文字很多人能念诵,却不解其义。

方国瑜在金沙江边的石鼓、巨甸等地,经过不懈努力考察,完成了《纳西象形文字谱》一书,并由章太炎作序,此书既是语言文字工具,又是纳西历史的学术专著,它揭开了东巴文化的神秘,并推向世界。


燃烧的火炬


六月下旬,在空前盛大的丽江火把节现场,我亲眼目睹了纳西族民俗舞蹈热美蹉,设身处地与纳西人共进“舞参”。当我双手牵起身体两侧陌生娇媚的女士,环绕篝火顺时针踏歌而舞时,也学着她们的样子,奋力地朝天吼、对地喊,舞起了人类之初最原始的韵律。

天地之间被粗犷豪迈的声音笼罩。舞蹈结束后,我随着大家将手中未燃的火炬伸向熊熊燃烧的篝火。点燃火炬,随着人群,走向深巷,长长的火龙闪烁着光芒。人们兴奋地举着火炬左摇右晃。群情激荡的队伍,形成一条耀眼的光芒。

我好奇的向身边一位穿着纳西族服装的本地朋友询问起火把节的由来,他说:

古时候,天地之间有一道长闭不开的天门。一次,玉皇大帝打开天门,向下观看,发现绿水、青山、百花间,隐蔽一些肮脏不堪的东西,便命掌火的红面天神,放火烧毁凡间不尽人意的地方。

红面天神在来凡间的路上,偶遇一名男子身背大孩子,手牵小孩子,便疑惑地询问男子,方知背着侄子,牵着儿子。因哥嫂已故,应照料好侄子。红面天神被这种人间美德感动,想到放火烧毁凡间,定会伤害到善良的人。于是,返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谎报:“凡间已烧成灰烬。”玉皇大帝听后,自言自语:“凡间和天宫一样美好了。”

后来,玉帝又看到了凡间丑恶的一面,暴跳如雷,下令处死掌火天神。掌火天神被杀时,一滴血溅出天门,滴落到雪山脚下寺庙院子里,一个和尚小心翼翼用红布把它包了起来,放在了殿堂中。

六月二十四日傍晚,人们从田里收工回来。寺庙里,突然跑出一位小娃娃,拦住人们哭诉道:“玉皇大帝,今晚要派天兵天将下来烧毁凡间。你们要连续三晚在门前点火,火越旺越好,才能瞒过玉帝和天兵天将,他们看见凡间已经在燃烧,就不会下凡来了。”

小娃娃就是掌火天神的那滴血。善良的人们相信了,纷纷点起火把。玉帝连续三个晚上,看到人间一片火海,才关闭天门放心回天宫去了。

人间终于躲过了劫难。为纪念掌火天神,每年六月二十四日,人们就要扎火把,点火把。年复一年,就成了现在的火把节。


尾声


如果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万名外来人员心里就有一万种丽江风情。

深夜,当你在风情歌室,狂欢谈笑,享受动感鼓乐,丽江是喧嚣的;当你在幽黯酒吧,像怨妇般扮演幽怨歌手,唱着微靡之音,弹奏轻柔缠绵的萨克斯乐曲,丽江是慢节奏的。昼间,当你坐在洒满阳光的院落里,遥想木府当年的繁华,追逐纳西先祖昔日的英勇,丽江是动感的。

时光长河中的烟云,终究遮不住日升的光辉。

流年已去,岁月静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