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心明的头像

刘心明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文学评论
202004/01
分享

书山有路思为上

书山有路思为上

 

——简评黄钰淇散文集《二十八岁所学所闻所思》

 

 

去年冬天,友人黄耀祥先生带着他28岁的公子黄钰淇前来看望我,并带来一摞书稿。耀祥先生告诉我,这是黄钰淇写的一本书,让我抽空帮助看看。实话,我当时在写一部长篇,正处在艰难时刻。因为是老友,我只得答应下来。谁知道,回家陪老娘过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老家蜗居了四十多天,因书稿不在身边没看成。回到县城后,忙于组织“抗击疫情,罗田作家在行动”一事耽搁,一直拖到今天才断断续续看完这本书稿。

黄钰淇只有28岁,一个白净、干练的年轻人,他话语不多,沉静而敏锐。在看他的题为《二十八岁所学所闻所思》这本集子的几天中,我也陷入思考。在我看来,28岁的年龄只是个孩子,能读书就不错了,还会有什么思考?

当我看完这本书稿时,完全打破了我的“认识论”。首先,我很难为这本书稿定性体裁;其次,我为他博览群书的坚韧、勤奋、广博而惊叹;第三,黄钰淇读书形成的思考,触角已经涉及到与他这个年龄不相称的发散方向。

在这里,经过多次反复斟酌,我暂且将他这本书稿的体裁定性为散文语言的读书扎记,当然,这不是文学概论上规定的体裁。本书稿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杂记》、《游记》、《电影影评》、《对28岁人的研究》、《西方演讲》。

这五个部分,各有特色,其中,我认为写得比较好,最能体现这位年轻人思想视角的是第一个部分,即:《杂记》。《杂记》一共有15篇文章,每篇文章都有其独到的论点。他的全部书稿中,古今中外、旁征博引,视野开阔,用典、说典信手拈来,如果没有足够的阅读经历和深度记忆是写不出来的。

一是能在历史典籍中找到切入点。读史,在每个读书人心中占有独特的位置,多数人仅仅是记忆而已。而黄钰淇在读史中,能够在枯燥的历史事件中找到规律性的线条。在《众多书籍中的史书》这篇文章里,他认为读史是在读人生,特别列举了宋太宗赵匡义和清代名臣曾国藩的故事,强调“开卷有益”的合理性。他在《百家讲坛:年轻时代的中国式学问的影响》一文里,举出百家讲坛的例子,重点说明百家讲坛除了让受众了解一定的历史知识的同时,开创了以历史典籍影响学风的先河,特别是对年轻一代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历史认同,这个观点,基本符合当下青年读史的实际。

二是能够在历史文化中找到认知点。对待历史文化,由于每个人的文化知识、社会经历不同,产生的思想倾向也不相同,而黄钰淇却能在地域文化中关注到与众不同的感受。他在这本书稿中有三篇是写黄州的,以我肤浅的眼光看,这三篇是整个书稿中的精华所在。特别是《黄州文化初论》这一篇尤为引人注目。说到黄州,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苏轼,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可以说,苏轼的主要文学成就是在黄州完成的。黄钰淇很少从诗赋的角度去论述苏东坡,而是从竹子的品性去暗喻黄冈历史上的人文风骨,有其别具一格的论点。中国古代将梅、兰、竹、菊比喻为四君子,特别是竹子的气节,被文人经常加入拟人化的想象。从三苏之一苏辙的《墨竹赋》、宋人王禹偁的《黄冈竹楼记》到清代郑板桥的《竹石》、南宋文天祥《过零丁洋》等人的诗词里,找出竹子作为“气节”的共同点,联系到黄冈的文化积淀,可谓用心良苦。另外两篇论述和记述黄州的文章,都有色彩斑斓的文化基调,其中《黄州文化补叙》、《黄州生活随想》有一定特色。

三是能够从读书思考中找到比较点。多数人与人之间智商个体差异不大,当然,天才除外。我以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最大的是在“学习”两个字上面。学习是人类进步、创新的基本主题,没有学习也就没有发展。学习,除了在实践中学习以外,最重要的是读书。黄钰淇在读书的过程中,善于将所学知识作出比较,这是非常好的思辨方式。他在《‘旧式阅读’之说》一文中作了准确的诠释。他在比较网络读书和纸质读书后,列举了古人读书的历史,论述了“旧与新”的异同,推导出古代人读书有“三难”,现代人读书也有“三难”,他认为“读书时间就是最好的记忆”,虽然今人与古人读书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尤其在资讯发达、网络普及的今天,与古人不在同一平台,仍然给“旧式阅读”以肯定,认为旧式阅读虽然“旧”,但能在其中找到“新”观点,我的理解是,现代人的阅读没有古代人的那种气定神闲,而是多了少有的浮躁气息,让阅读变得浮光掠影,甚至称之为“快餐”。

他的这本书稿中,五个部分,限于篇幅,我不作逐一评述。但我要说明的是,我在他所写的事件、语言描述中,看出黄钰淇读书量多且十分广泛,这是为我所称道的。从四书、五经到《春秋》、《左传》,从先秦文化到唐宋诗词,他无一不读。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经典作家的作品到现代欧美文学,从历史到现实,从文化到科技,他都有涉猎,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从侧面说明,我们下一代年轻人,将阅读与学习作为人生的一个重要环节加以重视,对国家的文化传承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黄钰淇的读书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同时,我还建议,读书虽然要博览,但最重要的是要深和精,因为书籍太多,犹如汗牛充栋,人的精力和记忆毕竟有限,所以,经典必读,一般少读。英国作家培根在《论读书》中说,好书要精读。孔子说,学不厌精。潜心研究,认真体会,一定会学有所成,我期待着。

 


2020323日于罗田县城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