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心明长篇报告文学《宏源调查》 高晓晖 解读刘心明长篇报告文学《宏源调查》(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带来的感动,一是缘自表述的真切。“我”的介入,加上小说笔法的妙用,使“调查”具有很强的现场感。二是缘自“调查”的理性思辨。作者对宏源公司发展过程中的得失有准确的判断,对历史、对现实、对人生及命运等有灵感骤至般的哲理性阐释。而最强烈的感动则是缘自作者无处不在的深情流露。与其说《宏源调查》是刘心明对一个大型化工企业的礼赞与期盼,倒不如说是他对家乡罗田的礼赞和期盼。宏源公司的成长历史,只是罗田人民艰苦创业的一个缩影。地处大别山腹地的罗田县,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罗田的每一步发展都需要付出较其他发达地区更多的努力和牺牲。 刘心明是罗田一位土生土长的且卓有成就的作家,创作《宏源调查》一书,他始终肩负着情感的重负。他说自己提笔之先,有“从没有过的惶惑、凝重压在我的心头。似乎有很多话要说,但又不知道从何说起”(P232),很有一些欲说还休的悲怆意味。一方面他从宏源组建的那一天起,就“一直默默地注视着它的生存、发展和壮大过程。看到宏源一天一天地在人们的争议声中艰难地攀援,忍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在痛苦地跋涉”。另一方面,他也切身感受到宏源遭受到了全县人民几乎众口一词的谴责。谴责宏源的发展牺牲了县城的环境。出于作家的“悲悯之心”,刘心明才决计要“站出来说句话”。他要说的是,向宏源(包括其前身)的建设者们致敬,同是也期盼宏源早日实现华丽转身,使企业的发展不再付出环境的代价。 一、向创业者致敬 历史是一条河,或者说,历史是一出永不谢幕的情节剧。刘心明“调查”宏源,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坐标上进行的。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因果逻辑是如此的清晰,以致在罗田历史上发生的每一次进步,都能找到历史的前提和注脚。比如,上世纪七十年代,县委书记文长福在义水河兴建栗子坳改河围田工程,当时县委“召集五万多民工,打人海战术,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将规划完全变成了现实”。这个现实就是在河水拐弯的地方,改建出了万亩良田。也正是这万亩良田,在几十年后的“现在”又变成了万亩工业园区。“万亩良田”无疑成为了“万亩工业园区”的历史前提。 历史与生命紧密相关。是生命的创造成就了历史的风景。文长福一辈人,为了粮食过“纲要”,肥料成为最大的“瓶颈”。于是,兴建化肥厂,就成了当时县委一班人面临的最紧要的课题。用当时县计委主任严志民的话说,“拼死也要把化肥厂搞上去”。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部分,刘心明把罗田人兴建化肥厂的艰难过程写得一波三折,回腸荡气。这个项目,不仅是一个化工工程,更是一个争气工程。就像当时的龚文安厂长强调的那样:“要有骨气,要有志气,要能争气。”(P053)一个项目,使百折不挠、永不言败成为了不可多得的罗田精神。刘心明说:“我之所以要写化肥厂艰苦创业的历程,是想说明,罗田这家化工企业来之不易,它凝聚了老一代干部、工人的心血和汗水,甚至流血牺牲,它是全县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P062)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罗田化肥厂到九十年代的“恒日集团”再到新世纪初的“宏源”公司,从一个县级小厂变成一个亿万资产的大集团,这里凝结着多少生命的奉献与牺牲呵!尹国平、徐双喜、段小六、邓支华、雷高良、刘展良、丁志华、程思远、龚炳涛……刘心明没有把笔力集中于企业发展的整体事件的阐释,而用散点透视的方法,将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销售人员、财务人员、劳模以及最普通的员工,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不仅介绍他们的履历,更介绍他们个性品格和精神特质。写董事长尹国平,有三次绝地反击,大获成功。比如新法生产乙二醛,试车十四次,几乎到了全公司有所人心理承受的极限,可尹国平以自己的乌纱帽做赌注,挺身拍板,再做第十五次试车,他成功了。这一次成功试车,“对宏源公司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刘心明这样描述尹国平的“英雄壮举”: “他眼睛红了,他想了很多,反复地,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地想啊。最后,他果断地拍着桌子,坚定地说,你们再试一次,一切责任由我担待,你们放心大胆地试,失败了不追究你们,反正是我作的决策,苦果由我一个人吞。”(P136) 刘心明评价说:“正因为这一举动,才能多层次地体现他过人智慧和胆识,才能多层次地体现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写锅炉工周发学,刘心明有现场体验,“我铲了一锹,很沉很沉,借力往里送时,煤却掉在半路上,以我的力气,根本就送不进去,少铲一点才甩进去。”可这全厂最辛苦的工种,周发学一干就是三十年。刘心明对此很有感慨:“有多少产业工人像他这样整天劳作,才换得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化肥厂每个岗位上的工人,都像他这样,一把扳手,一把钳子,一把铁锹,打造出一家化工企业,不由得让我顿生由衷敬意,对比之下,我们是倒真像寄生虫了。”(P169) 在《宏源调查》中,刘心明有采访实录,有往事回忆,有情景揣测,有事件分析,有历史还原。不同的人物遵循历史的轨迹次第出场,精彩纷呈。而刘心明笔下种种的人物精彩背后,是他发自内心的敬佩和礼赞。 二、对华丽转身的期盼 刘心明对宏源的热爱,是建立在他对宏源创业史、成长史的深切理解之上的。同时,刘心明又与生于斯、长于斯的罗田这片热土有血肉关联。因此,他清醒地意识到,宏源这样一个大型化工企业的发展或多或少会造成对家乡环境的伤害。对刘心明来说,这是一种痛。对宏源人来说,也是一种无奈。将心比心,刘心明更能理解尹国平怀抱的愿景:哪一天,农村广大的土地变成宏源的绿色车间,他的心愿就了结了!(P224) 尽管刘心明感觉到了宏源对家乡的环境有所伤害,但他愿意给予宏源更多的信任。他看到了宏源实施一主三辅战略实施的成效和前景。“如果在三年内完全拆除在老化肥厂内所有的化工生产线,那么,宏源已经实现了完美的华丽转身,我在想,我在看,它已经为期不远了,如果以现在的速度,最多三年!因为我相信尹国平的能力。”(P227) 工业化对自然环境的伤害,对传统乡村社会的冲击是必然的。工业化的过程,“很痛苦,很残酷,很漫长”,这对环境、对人心的承受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此,刘心明从理性的、善良的愿望出发,苦口婆心地为宏源进行解说。他罗列了宏源现阶段还不能“关门大吉”的八个理由,每一条都在情在理。同时他还规劝那些质疑宏源发展的人们:“在目前分娩前的阵痛阶段,少一些指责,多一些理解,让他们减轻压力,轻装上阵,若能如此,也许老厂区拆得更快,重生后的宏源飞得更高,这样,宏源工人不用下岗,政府的税费照收,新宏源兴旺发达,岂不是一举三得吗?”(P236) 刘心明是深信宏源的华丽转身是可以实现的,他经过相关的调查盘点,对宏源的转身产业进行了分析,他的结论是:茯苓多糖是十足的朝阳产业。三氯蔗糖市场广阔。新能源产品,锂电池及其原材料,市场前景不可估量。通过对宏源的现场考查,刘心明对宏源转身产业十分看好。他“感到了处处有希望的影子真实存在”,“似乎也看到了宏源实现绿色梦想的曙光,看到了宏源实现华丽转身的前景”。(P237) 但从刘心明的表述中,我们还是看到了他些许的迟疑,“希望的影子”与希望本身还是有距离,“似乎看到”意味着看得还不够真切。毕竟,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将会遭遇太多的变数,作为一位置身局外的作家,刘心明虽然对宏源的华丽转身充满期盼,但他还是不敢把话说得太满,最有力的回答还得期待宏源的现实本身。 2012年5月23日于东湖含绿斋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